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合的教育

2019-10-16 05:58董筱婷
人民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中学学科

董筱婷

2018年9月,一则“走马换将”的消息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主任陆云泉辞去主任职务,回到北京一零一中学当校长了。一所中学或者一个教育集团的吸引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呢?陆云泉,这位数学特级教师,原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从学校走到教育行政岗位,又从教育行政岗位选择回到学校,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他去了北京一零一中学后,又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施政纲领”?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这位“新”任校长。

没有教育的理想,就不可能有理想的教育

《人民教育》:您在担任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前做了3年半的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主任。从教委重新回到熟悉的校园,您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陆云泉:我是从学校出发到教委再回到学校,实际上走了一个闭环。最大的感受是:学校是最适合做教育的地方。当然,做区教委主任的经历对于回过头来办学校肯定是有益的。以前理解的教育只是点上的,只考虑一所学校,现在能够从面上、整体上、战略上去思考,也更理解党和政府对教育改革的宏观布局,更有大局观了。也看到了教育的多种形态,理解了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合的教育。

为什么教育需要多种形态呢?因为人是有多种形态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生活本身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标,生活是教育的重要主题,关键是教育怎么与学生生活進行对接,我认为素质教育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教育第一个要遵循的原则就是“中庸”。“中庸”的意思是不偏不倚,把握好分寸。比如一项教育改革,在推进前一定要进行风险评估和顶层设计。因为学生不是我们的实验品,教育发展要稳步推进。我们学校有两个风筝的雕塑,一个是红色,一个是蓝色,分别代表男孩和女孩,这个风筝的雕塑叫“放飞梦想”。风筝是我校承办2008奥运会青年营的标志。我经常用放风筝来比喻做教育。想要放好风筝,一是我们心中要有天空,天空就是我们对教育的梦想或者理想。我觉得做教育的人应该有一点理想主义,不能太现实,没有教育的理想,就不可能有理想的教育。因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既要关注当下,也要关注未来。只关注未来,有可能走向务虚;只关注当下,就有可能变成应试教育了,比较短视。中庸就是要在当下和未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二是我们眼中要有目标,放风筝肯定要看着风筝。对应的,教育的目标就是人,我们要“目中有人”,而不是说只看到分数。三是我们手中要有分寸,想要风筝飞得高,手中的线应该是一紧一松的,紧一紧再放一放。太紧了风筝容易掉下来,太松了就飞出去了。这个分寸我认为就是教育规律。四是我们脚下要有大地。放风筝如果不注意脚下的话,一脚踩空了,不就摔了吗?这个大地指的是做教育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我们经常听到呼吁,要回到教育的原点。教育的原点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很简单,就是一个字——“人”。人实际上有三种角色。第一,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个体,因此我们要关注人的身心健康。第二,人是群居动物,具有社会属性,需要合作、融合、沟通、交流,需要遵守这个社会制定的各种规则。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与人合作、沟通,引导学生遵守规则。第三,人是生产力。人类要推动社会的发展,需要某种技术或能力。因此,学校要教学生知识与能力,也包括创造性。

从人这样一个原点出发,去思考适合我们的办学理念,以及选择与学生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教育方式。

大美的校园应该培养大气、大才、大雅的学生

《人民教育》:您当过优质高中的校长,也兼任过薄弱学校的校长,在担任区教委主任期间也去过各种类型的学校,您认为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

陆云泉:好的教育,我的理解应该是为学生选择适合的教育,而不应该是为教育去选择学生。对学生个体来说,适合他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从大的方面来说,什么是好的教育?我首先想到的是“生态”。讲到“生态”两个字的时候,我脑子里跳出来的第一个词是“绿色”。绿色意味着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个词是“多元”。我们校园里既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小草、鲜花。只要这个生命是非常健康地盛开、成长,都是很可贵的。所以,我们并不是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清华北大学子。社会是多元的,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好学生”或者说“每个学生都成功”进行重新定义。我认为,成功的定义是每个人达到有意义的既定目标。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确立一个有意义的既定目标,然后去指导他、帮助他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人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阿里巴巴总裁马云上学的时候成绩一般,谁能想到他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所以,我们不能小看学校里、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每个人都有这样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要做的就是让这种可能性实现。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关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北京一零一中学有一个特别好的地方就是师生关系非常亲密。学生可以随便进校长室,有事随时可以与校长商量获得帮助。其次,我们不能只用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一些学生的成绩可能不怎么好,但是在学校里很开心,与同学相处得很愉快,特别具有包容性,或者在某一个方面很擅长,他们同样是有发展前途的好学生。

我在北京一零一中学当教师的时候,有一个学生现在还不到30岁,创办了西少爷互联网餐饮企业,在北京开了很多分店。当时就是因为学校里举办的一次活动点燃了他的创业梦想,所以大学毕业后就自己创业。但是,这个学生在上学时数学并不很好。另外一个学生是我的数学课代表,他是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博士后,现在在一家科研院所当研究员。这两个学生哪个更成功?我认为都很成功,因为他们都对社会有贡献。

第三个词是“开放”。一个好的环境应该是开放的。我们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一所园林学校,我们把校园里道路旁的绿篱拆了,开放给孩子们,让他们能够站到树底下,能够触碰到校园里的植物、动物。

学校的教育也应该是开放的,学生要能更多地接触社会。现在这个时代是分享时代,是共享经济时代,学校应该想法设法调动外部资源。北京一零一中学有一个温泉校区,建校时间不长。学校大门对面就是区政府建设的北部文体中心,有电影院、图书馆、体育场,非常难得。学校主动与文体中心对接,让我们的学生定期到这个公共图书馆借书,享用体育中心游泳馆等公共资源。但开放也是相互的,学校也要对外开放。比如北京一零一中学的设备设施也可以提供给海淀区举行活动使用。这种分享、开放的办学理念也在不经意间教给学生“大气”。大美的校园应该培养大气、大才、大雅的学生。因为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格局决定了这个人的命运。一个没有大情怀、大格局的人也成不了大事业。环境对人的性格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学校有三个论坛。一是学生论坛,每周由学生来讲、学生来听,也有教师来听。二是教师论坛,定期举行,主题不限。三是名家论坛,我们邀请各行业各领域的名家大家来给学生讲宇宙,讲人工智能,讲国家战略,其中不乏教授、院士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当中,学生不一定能够学到多少知识,但能够打开视野、拓展格局。有大格局才能有大智慧。我们希望北京一零一中学的学生有大智慧大格局,有丰富高贵的灵魂,有国家意识,有家国情怀,能为民族担当,为未来担当,这很重要。

我们学校建在圆明园里,这是一个国家民族创伤的地方。每年的成人仪式我们都是在圆明园举行。只要站在这个地方,不用说话,学生就能体会当时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屈辱感,体悟如果连國家都没有了,个体也不会幸福的道理,所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为国担当是我们特别重视的培养目标。

学科阅读的意义在于解决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

《人民教育》:学校目前在课程方面有什么设想吗?

陆云泉:课程正在不断深化完善中。一是做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我们把重点放在“减负”上。“减负”关键是提高学习效率。同样一道题目,一个学生可能10分钟就做出来了,另一个学生可能用一个小时都做不出来。所以,即使只布置一道题目,对有的学生还是负担,关键是提高作业的针对性。为此,我们正在研发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料。

二是关于学科阅读。除了语文阅读,我们还应该有数学阅读、物理阅读、生物阅读等。有的学生数学没考好,总是归于审题不清,审题不清其实就是没有理解题目,说到底就是阅读能力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国内学校对学科阅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科阅读的载体、素材都很缺乏,这个领域基本上是空白。

学科阅读最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数学教师出身,以前开选修课的时候,会先跟学生介绍什么是数学。我说数学首先是艺术、是文化,数学学科的历史是最悠久的,音乐还是从数学里面出来的,数学本身就是哲学。其实,关于数学学科的阅读素材比较多。如果教师能在某一个小故事上激发学生兴趣的话,可能会让学生喜欢上这个学科,这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学科阅读的意义就在这里。学科阅读不需要太深奥,但是要很有趣,而且材料里面关于学科的核心素养、思想性要很强,这些内容编出来学生是喜欢看的。

《人民教育》:学科阅读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个普遍的困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学科?这个问题很重要。其实也是在告诉学生,不是因为你要考试才去学它,学科本身有它自己诞生的历史、有自身独特的魅力。

陆云泉:对。学科阅读也与“减负”有关。喜欢弹钢琴的孩子可能弹一天都不觉得累,不喜欢弹钢琴的孩子几分钟都坐不住,所以负担与量没有直接的正相关,但与兴趣呈正相关。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希望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喜欢学。下一步我们要建立学科团队,把学科阅读专门作为一个项目来做。哪些内容适合学生阅读,这是需要教师先去研究的,这个过程也会引导教师对自己学科的核心素养加以提炼、深化理解。学科阅读读本编出来后,教师也会非常有成就感。

教师发展,打破原来一般意义上的师带徒

《人民教育》:北京一零一中学是如何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

陆云泉:我认为,现在教师专业发展跟原来不一样了。以前,教师专业发展基本上采取师带徒,即老教师带新教师、优秀教师带徒弟这种方式。现在时代变了,老教师有成功的经验,但他们面对的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学生,而现在学校的学生是“05”后了。所以,用老教师的成功经验教育现在的学生是否还合适?值得思考。客观来说,有部分老教师比较守旧,他们接受的新东西未必比现在的年轻教师多。

我们学校开发了一个链式培训项目,这个项目里有特级教师、教研组长、老教师、中年教师、青年教师,项目组长不是“资深教师”,而是一位青年教师。那么,老教师的工作是什么?就是在青年教师的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出问题的地方给予提醒。

前两周,我参加化学组的一个关于生态智慧课堂的教研活动。当时发言的是三位青年教师,他们都毕业还不到三年,但都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第一位教师介绍了化学学科生态智慧课堂的结构模型,模型图非常漂亮,而且是自己在电脑上画的。这样一个青年教师学科基础好,表达力、逻辑性很强,又具有绘画功底,艺术素养也不错,经过几年培训一定会成为非常棒的老师。第二、第三个青年教师讲的是在这个模型下如何上好一堂课,也非常精彩。发言结束后,化学组的中老年教师就一起围绕这些课题去研讨,我觉得这个氛围特别好。我们在尝试打破原来一般意义上的师带徒,努力用项目推动教师培训。当然,像“青蓝工程”这些传统的教师培训我们没有否定,而是在延续传统的过程中加上一些新东西,这些新东西可能对老教师来说比较新鲜,也可以防止老教师职业倦怠。

《人民教育》:这其实是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新老教师互动、相互学习,而不是单向学习。老教师有自己的特长、经验,可以为青年教师提供参考;青年教师有活力、有创新,也带来了新的知识。

陆云泉:对。未来我们学校应该是有若干个实验室和项目组,现在教师与学生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比如学校航天项目组的学生是跨年级、跨学段的,这个课程本身是跨学科的,负责的教师也涵盖老、中、青以及各个学科,这本身也涉及教师的一个链式培训项目。现在都讲智能互联,学校的整体组织架构、课程建设和管理实施都可以借用智能互联时代的这样一种方式,逐渐打破某一种固化的模式。

北京一零一中学现在是一校五址。从近远期来看,学校应该是一个大的集团,“集团化办学”是学校可以预期的发展目标。未来,我们会贯穿K12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也包括国际教育。北京一零一中学已经成为国内的一所名校,但与国际名校还有差距。我们将学校的发展定位于全球视野,要有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又要有国际一流的教育理念、一流的课程体系、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管理水平和一流的教育质量。

《人民教育》:管理是一项充满大智慧的工作。我们也期待北京一零一中学在您的带领下,有更大的发展!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中学学科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超学科”来啦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