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章
摘 要:数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学科,这一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应当结合教学现状,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以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究为例进行如下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如何恰当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值得每个教师认真思考。数学是一门逻辑抽象性较强的学科,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较形象,如果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那么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堂学习过程枯燥、乏味,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要注重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更加具有意义,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断发展。
一、结合学生特点,合理设置教学情节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设置教学情节,掌握课堂教学进度,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首先,教师应当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纵观课堂教学进程,设置相关教学细节。其次,教师应当明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课堂导入便是一个开头,教师要有效地运用这个开头,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从而为整堂课奠定一个稳定的基础。我们所熟知的情境导入和故事导入便是很好的方式。再次,对于课堂教学过程,教师要知道教授学生知识是一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对于这些课堂教学情节的合理设置,其前提是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足够了解学生。只有这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
二、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有效做到因材施教
新课程改革后,更加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同样如此。同时,教师对学生应当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单纯地以成绩来评论学生,而是应当综合看待学生,发现学生的长处,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给予学生积极鼓励的言语,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渐自信、逐渐成长。就目前的小学数学教育现状而言,教师往往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严重,为了完成课堂教学进度,往往在课堂学习环节忽视“学困生”,导致这些学生出现自卑情绪,甚至自暴自弃。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必须摆正自身观念,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于那些成绩稍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受到重视,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首先,教师让学生准备剪刀和纸片,引导学生自己裁剪长方形和正方形。其次,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根据所裁剪的纸片来比较分析二者的特征,并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请学生选代表对其讨论结果进行表述。同时,教师应当注意,在选取发言代表时不能片面地选择成绩较好的学生,而是应当综合选择,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应当给予积极性的评价。这一教学过程既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同时教师的适当引导与代表选择也有效做到了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学过程便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与能力,并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合理利用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有效性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同样对于小学数学学习也是如此。虽然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但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精力毕竟有限,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便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不断学习他人的思维角度,学习他人长处。久而久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便会有更加突出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进行推导。而在这个推导过程中,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同时每个组的推导方法也不同。学生彼此之间的合作学习一定程度上远远比教师的教学更加有效。
所谓“教育”,既包括教学,也包括育人。教学是教师教授学生知识,而育人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无论是哪一种,教师都要注重方式方法,注重相关过程。就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而言,教师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教师应当从转变自身教育观念开始,不断调整课堂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受益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家深.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四川教育,2013(40).
[2]麻炳铃.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幾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4(41).
[3]毛丽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7(1).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