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安
摘 要:在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生活中的各种美能够让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然而,如果一个人缺乏审美能力的话,生活中的这些美就会与他失之交臂。审美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教育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例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以及思想之美等,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学生;语文课堂;审美能力;提升途径
木心先生说:“缺乏审美能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窃以为,缺乏审美能力固然是一种“病”,但也并非“绝症”,只要将审美能力的培养润物无声地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那么,一些原本缺乏审美能力的学生就会逐渐具有审美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让人百读不厌的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之所以让人百读不厌,主要是因为这些作品彰显着语言之美、蕴含着意境之美以及流露着思想之美等。学生以理解这些文章的主旨大意为契机,他们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以及思想之美等。而学生在感受各种美的同时,他们的审美能力也会逐步发展,即学生乘感受文章之美的绝佳时机,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一、以感受语言之美为契机,提升审美能力
语言本就是一门艺术,妙语连珠的语言犹如琼浆玉液,让读者回味无穷;富有节奏的语言好比美妙乐章,让读者心驰神往;结构优美的语言宛如窈窕淑女,让读者如痴如醉……而这些,正就是语言的魅力,正就是语言之美。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切不可一味地让学生去深究文章的主旨大意、深层意蕴。深究文章的主旨大意与深层意蕴固然重要,但欣赏文章的语言之美同样不容忽视。唯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之美,学生阅读文章的浓厚兴趣才会油然而生。不仅如此,教师让学生以感受语言之美为契机,还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日出》这篇文章为例,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设计了一项教学活动,即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事实上,这正就是学生感受文章之美的过程。“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学生在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时,既感受到了文章之美,又提升了自身的审美能力。
当学生流连于妙语连珠、富有节奏、结构优美的语言之中时,他们的阅读兴趣就会愈发浓厚,他们的审美能力就会显著提升。
二、以感受意境之美为契机,提升审美能力
时下,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图片、视频等媒介的确能够更为形象直观地呈现美景佳境。但是,和文字相比,图片与视频所呈现出来的意境要更为逊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字所呈现的意境能够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也就是说,同样的文章,会因为读者的眼界不同、视野不同、学识不同、思维不同等,而读出不一样的意境。文章的这一点,图片也好,视频也罢,是无法比拟的。而这正就是文章的意境之美。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真切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还是以《日出》这篇文章为例,文章这样写道:“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之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学生透过这些美妙的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就可以感受到文章的意境之美。
学生以天马行空式的想象为径,若隐若现地领略到了文章独特的意境之美。与此同时,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
三、以感受思想之美为契机,提升审美能力
文章之美,不仅美在语言,还美在意境,更美在思想。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感受文章的思想为契机,循序渐进提升审美能力。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是透彻学习文章的基本任务之一。事实上,在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感受到文章的思想之美。而这也正是达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一个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到文章的思想之美,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聚焦课文文本感受思想之美,还要让学生以课文思想内涵为“导火索”,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产生情感共鸣。如此一来,学生对于文章思想之美感受才会更为真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才会更为显著。
举例来说,在教学《日历》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真切感受时间之珍贵,生命之宝贵。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列举一些生活中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典型案例。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反面案例等。
以文章中的思想之美为“模具”,学生不仅可以塑造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还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领学生感受文章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以及思想之美等,让学生更为准确透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与思想内涵。与此同时,学生在感受各种美的同时,他们的审美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国清.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青年文学家,2012(27):22.
[2]郭立鋒.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J].学周刊,2016(5):108.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