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阅读

2019-10-16 05:36万翻翻
新课程·中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翠翠创造性课文

万翻翻

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阅读,在培养学生朗读、默读、速读、略读、精读等基本技法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结合文本与创造性阅读教学主体、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以下几种具体的创造性阅读实践:

一、“多向比较”解读文本意义

创造性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应做到:

1.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多向分析,让他们反复回忆学习过的文章,进行比较性阅读,在比较中找到文本的异同,从而加深对文本的不同解读;

2.教师需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直接生活经验,去比较,去感同身受。将学生的阅读感悟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指导学生用生活去了解阅读,用阅读去影响、感化生活。

《皇帝的新装》,这个大庭广众之下人人都能够揭穿的骗局,竟然能够顺利进行,最终上演了一场闹剧。我们在批驳皇帝的荒淫和大臣的虚伪之时,还应该通过文本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做比较,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虚伪的面目”,要告诫学生通过对文本本身的探讨,尤其与现实生活比较来反思自我,从而改变自我、提升自我。

二、“深入其境”凸显微指意义

“深入其境”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阅读期待与审美追求,从而向作品投注新的理解。这种新意其实隐含课文其中,既不明显也不突出。学生深入语境加以凸显、张扬,变成明显突出的内涵所指。“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出自《史记·屈原列传》),这是依文字、语段之形度内容、主旨之势的创造。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作品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湘西世界一种和谐的生命形态。文本中的一切都是那样自然与纯净,为读者刻画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美好的一切只能留存在记忆里:天保因外出闯荡而死,傩送因愧疚难耐离开家乡,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离开人世,只剩下翠翠苦苦等待傩送的回归……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悲惨告终。学生通过美读,反复揣摩翠翠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凄凉”—“胡思乱想”—“哭起来”—“神往倾心”—“顶美顶甜”—“吃了一惊”—“沉默”—“吹不好”—“柔软”,再融入作者写作风格和课文背景等因素去理解这些情感产生的原因。最后组织适当并且有效的讨论,深入其语境的体验、感悟,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抒情特色,体会故事中外公对孙女的爱怜,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兄弟之间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以此来把握小说对人情美、人性美的歌颂。

从文章字句语段等微指凸显出来这样的意义:看似纯净自然,充满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以及理想化、纯美化的翠翠的形象下隐藏着一个顺乎自然的关于人性与亲情和爱情的悲剧。

深入其境,凸显文本的微指意義正是创造性阅读教学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深层次地解读文本的思想情感意蕴,呈现文本多层次的丰富内涵。

三、“探究质疑”解读本质意义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的解答更为重要。”问题是激发创造活力、探索能力的强大动力,要善于感悟文本的疑点。“探究质疑”是指教师和学生可以对文本提出质疑和批判,找出文本中的不足与缺憾,从而展现出新的创造性的解读意义,这一过程也是创造性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在指导学生学习《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有一个男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山神庙中,林冲用一块石头顶住了庙堂的大门,使陆虞侯等三人不得进庙,这也为林冲最终识破奸贼的险恶用心从此走上反抗的道路提供了良机,可是林冲一个人能搬得动一块大石头,怎么陆虞侯三人合力却推不开呢?这个细节真实吗?这位学生就是在对本文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把握之后进行探究质疑。在进行创造性阅读教学时,教师若能抓住一点,深入挖掘,学生自主探求的欲望就能够被激发,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思想和认识正是在这种批判性、质疑性的阅读教学中得以发展和成熟,他们不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有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而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

上述的三种创造性阅读的方法,要求学生对已经积累的阅读知识、技巧和经验进行合理的加工创造,冲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去探索、创新、去锻炼。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切不可把创造性阅读理解为不顾文本的语言文字信息及其本身含义而随心所欲地自由理解、自我发挥,那就只是“创造”而失去“阅读”的实质了。“哈姆雷特”可以在一千个读者中解读出“一千个”形象特征,但归根到底他还是“哈姆雷特”。

教无定法,学无定则。我们需要把创造性阅读推广到每个教师和学生,去不断地探索、实践,摸索出一条创造性阅读教学的成功之路!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翠翠创造性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背课文的小偷
翠翠的心事
初遇二老傩送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