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洲 周春燕
摘 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探析两者在育人目标、教育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有机融合。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研究生“双创”教育的机理进行探究,力求从理论信服、情感共鸣、行为外化三个梯度实现对研究生“双创”精神的培育和“双创”行为的指导,从基础要素建设、多元协同培养、评估体系促进三个维度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研究生“双创”教育途径的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生;“双创”教育;机理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9)03-0038-05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9.03.0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国际影响力持續增强。一届又一届的研究生将是我国未来社会“双创”大潮中的骨干力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指引研究生“双创”教育的“定海神针”。为此,不仅要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研究生“双创”教育的内在实现机理,而且要从基础要素、多元协同、评估体系等外在层面来探析“嵌入”过程的“立德树人”功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研究生“双创”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国务院早在2015年6月就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奏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最强音,这无疑是给研究生“双创”教育打了一剂“强心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双创”教育也是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完全可以从育人目标、教育内容、培养模式等维度来系统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研究生“双创”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育人目标高度契合
研究生“双创”教育的创新发展,扬弃了传统实用主义的人才培养标准,确立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首要目标,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2]的人才培养理念。更进一步讲,研究生“双创”教育中需要创客具备的诚信、友善、法治、敬业等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心”不谋而合,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从育人实践来看,当下研究生“育人”面临的情势更具挑战性:由于研究生逐年扩招,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人数开始接近甚至超过本科生人数;国际敌对势力通过政治、文化、宗教等手段加紧了对我国高层次人才的争夺;研究生比本科生面临更多更大压力,如学业科研、婚恋家庭、就业创业等。“双创”教育与实践是破解这些育人难题、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效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回应这些育人难题、确保育人方向的思想指针。因此,在研究生“双创”教育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教育内容相通互融
“双创”教育内容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必备技能,属于“术”的维度;而创新目的、创业动机和职业价值观,则属于“道”的维度。其中,“道”的维度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树立爱国敬业情怀和诚信友善品质,培养创新创业理想信念,将个人职业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寓于伟大强国梦中。“双创”教育内含的自强不息、改革创新、诚实守信、与人为善、艰苦奋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传承和兼容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存在有机互融性。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也是“双创”教育的重要内容。两者教育内容上的相通互融,对当代研究生确立正确价值导向、释放知识红利起着“放大镜”和“扩音器”的作用。由此可见,两者教育内容的相通互融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研究生“双创”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三)培养模式交叉重合
作为研究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双创”教育实践中的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科技文化创新活动、“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双创”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双创”素质拓展训练等,都可以深化研究生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性、科学性、崇高性、实践性和正当性的认知与体悟。在这个过程中,“双创”教育必须采取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即课内教学完成理论性和基础性的任务,发挥理论教学和价值观培育的作用;课外实践是课内教学的积极拓展和极大延伸,素质拓展、沙盘演练、大学生科技园、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形式有利于强化研究生的“双创”意识,有利于鼓励其从所学专业、兴趣爱好、自身特长出发,培养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这些环节,正是在研究生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关键途径。
由此可知,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模式与研究生“双创”教育模式多有交叉重合。这些交叉重合,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研究生“双创”教育显得尤为必要,也使得研究生“双创”教育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子更具实践可行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研究生“双创”教育的机理探究
一般来说,理论信服是对教育内容融会贯通的基础阶段,是情感共鸣的前提条件,是行为外化的思想源泉。在这一逻辑框架下,可以从“双创”课程建设、关照职业发展需求、指导“双创”实践三个维度,来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新时代研究生“双创”教育的内在机理。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双创”课程的理论信服
所谓理论信服,一般是指教育对象在基本认知前提下,对教育内容的理论脉络、精神内涵、逻辑结构的心理接受和情感倾向。为了提高理论信服度,既要对研究生传达正确的价值理念,又要与“双创”教育的现实基础相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研究生“双创”教育是以“双创”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为载体,在对“双创”教育过程和主要环节进行系统解读、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要素嵌入“双创”教育的理论环节和实践过程。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嵌入“双创”理论课程。
研究生“双创”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类、专业知识类和科技人文类课程,是专业教师以课堂为主阵地,向研究生传授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实践技能。其一,“双创”通识类课程的“初心”是讲述“双创”基本原理,激发和强化研究生“双创”意识,拓宽研究生“双创”的知识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类课程教学为路径,将关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内涵融进教材、带进课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作为现代化强国的基本特征引领“双创”教育目标,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治理理念明晰“双创”社会责任,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塑造“双创”完美人格。其二,专业类课程主要讲解“双创”基本要素和实践流程、“双创”管理体系等专业知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研究生“双创”品质的逐步养成,比如改革创新意识、质量强国理念、诚信经营行为、创业敬业精神等。其三,人文类课程的价值则在于提高研究生“双创”的思想境界,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法治素养。其四,科技类课程主要是为了实现“科技强国”的价值诉求,以科技创新引领创业热潮。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嵌入“双创”实践过程。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嵌入校内“双创”实验过程,教师要对模拟“双创”实验中的技术、道德、法律问题予以解答,尤其是要协调好价值冲突,把正当合理的道德规范嵌入个体意识,将行为价值准则全面渗透到研究生“双创”行为中,以良好的舆论氛围为研究生“双创”助力导航。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嵌入校外“双创”实习活动。其中,校外专业实习是研究生接触和体验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研究生自身“双创”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不仅能让研究生切身体验“双创”经历、感悟“双创”历程,而且能以社会视角发现和识别研究生“双创”技能的“短板”,检视和对比研究生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层面的偏差,进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矫正。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双创”诉求的情感共鸣
理论信服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与理解的理性把握上,情感共鸣则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与亲近的心理体验中。“双创”诉求的情感共鸣是在理论信服的基础上对“双创”的情感热爱、理性认同、心理亲近的态度倾向。增强“双创”诉求的情感共鸣,有效之策是找准研究生的情感共鸣点,使其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精神风貌、心理动力、伦理认同方面的诉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蕴高度契合。
1.“双创”理想关照强国富民的使命感。
研究生是新型“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对象,研究生“双创”意识形态和实践行为必须在社会主义方向上运行。强国富民的使命感是对国家、民族、人民所展示出来的美好意愿和使命担当,坚守个人、集体和国家的本质一致性。“双创”理想决定创客为谁而“创”、如何来“创”以及“创”的精神状态,引导研究生强化自觉担当精神、提高“双创”技能、坚定“双创”梦想,将个人的“双创”梦想寓于国强民富、社会和谐的历史使命感之中,以“双创”作为人生出彩的重要舞台。
2.“双创”精神体现美好社会的责任感。
“双创”型人才不仅要具有宽广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更要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双创”精神,即文化自信、奋斗进取、责任担当、高尚情操等,同时“双创”精神不是僵化不变的,它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丰富和拓展新的内涵。有学者指出:“當今世界,社会公正是最能牵动民众情感、引发社会共鸣的武器。”[3]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要素,“公正”是社会成员对美好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人民政府、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社会各界应当共同为研究生提供机会平等、规则公平、资源共享、赏罚分明的“双创”政策体系,并培养研究生的“公正”意识品格,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助力“双创”,为研究生“双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
3.“双创”品德凸显健全人格的正能量。
在研究生“双创”教育中,不仅要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双创”技能,培养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大力加强研究生“法治”“诚信”“敬业”等“双创”必备品质的养成;更要深入引导研究生不忘创新初心、牢记创业使命,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妥善处理好个人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价值关系。例如,研究生面对挫折时的坚忍是其“双创”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撑,人际交往中的友善是其“双创”品格外在的修为修养。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做好研究生“双创”教育的价值基础和动力源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双创”实践的行为外化
以“双创”为导向的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掌握宽厚而扎实的“双创”理论,而且要学会运用理论来指导“双创”实践,使其创新创业行为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理论信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双创”基本理论的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是基于理论信服的心理接受和理性认同。理论信服和情感共鸣为实践行为的外化提供精神之源和价值之基。
1.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外化。
为了将课堂上的高深理论外化为日常行为,为研究生创新创业夯实思想道德基础,就必须重视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规范管理。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嵌入研究生日常学习中,以共同价值取向回应其现实诉求,解答其成长中的思想困惑和认知矛盾,从而激发青年研究生“崇德尚美”的精神动力。其次,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养成教育,不仅要培养研究生终身求知、刻苦钻研、勇于创新、艰苦创业等优良品质,更要注重研究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考察和矫正。
2.“双创”实践的行为外化。
要实现价值准则与实践情境的精准匹配,在“双创”实践过程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其紧迫。通过校内模拟实验和校外实战演练让研究生真切找到“双创”的价值路标,总结出创新创业的成败得失,以此来见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在整理和解析以往创新创业案例的过程中,引导研究生在“双创”宏伟大潮中,发扬创新、奉献、为民、求是精神,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顶层设计”与创新创业实践中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相互对接。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研究生“双创”教育的途径探索
在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研究生“双创”教育的机理后,就应该从基础要素建设、多元协同培养、评估体系促进三个维度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研究生“双创”教育的“立德树人”实践途径,实现研究生“双创”教育的有效供给。
(一)组织、课程、师资等基础要素建设途径
“双创”人才培养应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技能、道德素质,并整合组织系统、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教育资源,探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新型“双创”人才的培养模式。
1.加强组织体系建设。
“双创”教育有效实施的基础条件是分工明确、系统完备的组织系统。设立专门的“双创”教研室,从培养单位的宏观政策指导到“双创”教研室的微观具体教学,切实发挥各自功能,确保各项教育政策的有效落地。在研究生“双创”教育的一线工作中,研究生导师、辅导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要坚持社会主义育人方向与“双创”微观教育和指导的高度契合;研究生“双创”教研室要创新教学和科研模式,编好和用好教材,选好和配强师资,做好课程论证和内容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实现立德树人资源与“双创”技能教育的良性互动。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频频发生逃税、侵权、欠薪、售假、违约、跑路等现象,因非法经营或不规范经营引起的法律风险导致其创业戛然而止”[4]。面对这些问题,研究生“双创”教育亟需重塑重构,迫切要求加快 “双创”课程综合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更系统、更深入地渗透到研究生“双创”教育课程中。研究生“双创”教育内容要以研究生创客群体存在的实际问题为抓手,体现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更要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由此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贯穿于整个“双创” 课程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实现对研究生“双创”精神的引领。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总体来看,各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双创”教育师资质量参差不齐。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双创”师资的引进力度,不仅要引进高学历、专业水平高的专职教师,而且要广泛吸取一些知名企业家、事业有成的校友作为客座讲师定期到校讲座;二是加强“双创”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和育人过程的双重考核,既考核其教育教学水平,又考核其“立德树人”效果,对其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用技能进行考核,把教师的育人效果和教学水平同等权重,一并纳入教学考核体系,实现教学和育人的“携手共进”。
(二)学校、政府、社会等多元协同培养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嵌入研究生“双创”教育,实现立德树人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高等学校、党政机关、社会各界等多方联合,实现协同育人,建构高校教育平台与党政宏观调控、社会资源整合的“双创”协同培养路径,建构良性循环的“双创”教育生态系统。
1.健全党政宏观调控路径。
各级党政机关在“双创”政策中扮演着宏观调控的角色。其一,以政策工具引导“双创”教育目标与社会对“双创”人才需求有效对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提升,以伟大强国梦来牵引研究生的创新创业理想,引导研究生在党政宏观调控下,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其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研究生创新创业提供相应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激勵,以宏观政策工具造就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双创”氛围。
2.完善社会资源共享路径。
在原有的“产学研用”教育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更快一步、更深一层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首先,校企共建“产学研用”实训基地,为研究生将“双创”理论付诸实践创设基础设施条件,发挥“产学研用”实践的育人功能,激发研究生的科技研发活力,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双创”教育中出现的伦理困境。其次,加快研究生“双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组建师生研发团队,强化研究生创新思维,以社会急需的创新创业项目为攻关课题,破解“双创”重点难题,搜集“双创”成功案例,深挖“产学研用”的精神因子和价值之魂。
(三)校内、校外、第三方机构评估促进途径
研究生“双创”教育评估促进途径是指以“双创”目标为坐标系,通过对“双创”教育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而促进“双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实际上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为加大评估促进力,就应当实现评估主体的多元化,以评估的综合性和客观性考量研究生“双创”教育实效,以便增强“双创”教育评估的激励效能。
1.校内评估促进。
高校(含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其他单位)在“双创”教育中既扮演施教者的角色,又扮演评估者的角色。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有:(1)人才培养目标,考量其是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培养“双创”型人才;(2)课程体系全面性、系统性和专业特色,主要是“双创”基础理论课和实践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程度;(3)师资力量,即“双创”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层次性和专业化,涉及专业结构、职位职称、学历层次、教学能力、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等观测点;(4)研究生综合素质,包括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心理素质、法纪观念、道德水平等。这一评估指标体系的目标就是加强高校对研究生“双创”教育开展状况的自我评估与反思,实行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进而发挥校内评估的促进作用[5]。
2.校外评估促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6]
校外评估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校外评估主要是指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家庭对研究生“双创”教育成效的认可度和满意率。第一,党和政府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仅可以较为系统地完成对研究生“双创”教育工作的纵向评估,而且可以开展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的横向对比,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政策。第二,社会发展对“双创”人才培养具有“需求拉动”作用,社会评估的主要指标是研究生创新成果转化率和推广程度、创业组织的存活率和生命周期,研究生综合素质以及社会各界对研究生创客的认可度和满意率。第三,家庭评估的重点是研究生在“双创”中的收入状况、个人价值实现程度以及家庭幸福感等方面的评估。校外评估体系以其层次性和侧重点的不同,能够有效推动“双创”人才培养的社会化,从而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社会发展“需求侧”的对接互动。
3.第三方评估促进。
第三方评估机构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代表、“双创”领域专家学者、成功“双创”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等组成。它评估观测内容丰富,既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研究生“双创”教育的政策、规定,也涉及研究生“双创”教育的教学组织、实施过程和具体实践环节等。其评估方法更加公正合理,综合采取成果审查、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焦点访谈等多种方式,并对“双创”毕业生跟踪调查和长期统计,以便系统掌握研究生“双创”教育的实效性。在此基础上,第三方评估机构还对研究生“双创”教育实施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和系统梳理,同步推进校内与校外评估,以达到促进研究生“双创”教育科学化水平持续提升之目的。
总之,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嵌入研究生“双创”教育中,实现“立德树人”资源与研究生“双创”教育的高度契合、精准匹配和良性互动,不断提升研究生“双创”教育水平,有效满足社会发展对“双创”型人才的需求,为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为早日实现伟大强国梦提供更多的高端创新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 人民日报,2017-10-19(02).
[2]王占仁.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创业教育研究,2015(13):113-119.
[3]代金平,唐海军.近期社会党的社会公正理念与政策调整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6):105-110.
[4]李进付.大学生创业的法律风险防控及法治保障[J].思想理论教育:创业就业教育,2017(6):93-97.
[5]张天华,田慧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创业教育机理与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考察调研报告,2017(4):63-6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