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庭禧
摘要:惠特曼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诗人,其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研究和翻译惠特曼的诗歌是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要工作追求。翻译惠特曼作品的过程中,译者需要把握几条主线和要素,包括“生活性”“文学性”“哲学性”和“历史性”,通过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分析,构建出诗歌的特征和内涵,便于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惠特曼;翻译思路;生活性;哲学性
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美国著名的诗人,其数量庞大,质量优秀的作品对于美国文学界,包括世界文学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迄今为止,多个国家的诗人都非常推崇惠特曼的作品,并且部分人的创作活动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他的積极影响。惠特曼的作品自传入我国之日起,就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研究其作品和本人的成果也不断累积。许多诗歌包括《哦,船长,我的船长!》《第一朵蒲公英》《一路摆过布鲁克林渡口>《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在国内有多个不同的译本,说明这些作品的影响力已经非常之高。当然,不同的翻译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和优点,但是不可否认,每一种译本也都存在着继续改善提高的可能。分析惠特曼诗歌翻译的有效策略和方法,需要从内在的维度出发,发掘具有共同价值的核心要素,以此作为具体研究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一、诗歌翻译应当遵循的主线——将生活性作为诗歌的源泉
诗歌是一种具有极高生命力和艺术价值的文学表现形式,而其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高的地位和价值,是因为诗歌能够深刻的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将作者本身的情感、认知和态度准确而精炼的表达出来。应当说,诗歌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于生活的理解深度和观察的广度,以及表达方式的纯熟与巧妙。分析和翻译惠特曼的诗歌,必须要从生活的角度去寻找路径,将生活性作为诗歌的源泉是翻译诗歌应当遵循的主线。
(一)自然率性的成长历程
惠特曼的作品有着深刻的成长痕迹和历史烙印,了解他的作品必须要对其成长历程有所研究。由于出生家庭的影响,惠特曼在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离开学校,走进社会,独立谋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惠特曼都无法获得正规的教育,对于文学的理解和认识更是无从谈起。但是,惠特曼印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的涵义,在成长过程中,他一直以兴趣为导师,主动进行自己感兴趣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认知,在经历了无拘无束,独立思考,细致观察的学习活动之后,惠特曼的思想和创作具有了放任不羁,天马行空的表现特点。可以说,早年的成长经历虽然辛苦,但是也为惠特曼提供了自由思考和创作的机会,避免了“象牙塔”的拘束和限制,让自己的诗歌自成一派,形成鲜明特征。
(二)高雅纯粹的精神给养
惠特曼应当是极具天赋的文学天才,虽然他并没有接受过严苛的专业训练,但是他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敏锐的文学感悟能力,直接影响了他的文学审美取向和学习方法。惠特曼特别喜欢读荷马、但丁和莎士比亚的作品,经过大量的阅读和认真的思考,他从古典文学中汲取丰沛的营养,这为其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较大的支持和帮助,也在其作品中留下了一定的痕迹和特征。翻译惠特曼的作品,必须要从其文学知识的源流去进行探宄,找出其文学创作的“文化基因”,而将其早期学习的经典内容作为研究对象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思路和方法。
(三)超越生死的人生领悟
中国的诗歌领域有着“国家不幸诗家幸”的论断,对于个人而言,这样的评述也同样具有合理性。惠特曼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他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周围的人群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或许应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推断,惠特曼的人生充满了较为浓厚的悲剧色彩,家人、朋友、自身历经多次生死考验,一个个远离自己而去的亲密之人,让惠特曼对于人生有着异于常人的深刻领悟和体验;痛苦的心路历程,严酷的生活考验让惠特曼变得更加睿智理性,同时也将人生和世界的秘密之门打开。他用手中的笔去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认知,其诗歌主题中往往将“生与死”交缠纠葛,在《当紫丁香上次在后园开放时》等作品中有着鲜明而直接的体现。这种“怜人而哀己,知死而知生”的痛彻领悟,让惠特曼的诗歌超越了大部分人的认知境界,获得了高度的评价。研究和翻译惠特曼的诗歌,如果离开了其对于人生的领悟的剖析,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只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肤浅表层,终究无法达到与作者精神世界高度融合的“入神坐照”。
(四)多元丰富的社会历练
惠特曼的诗歌学习历程始终与社会发展的主脉络息息相关,深处巨变时代的诗人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作为文学创作的动力和营养,实际上就是将被动的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的积极条件。惠特曼充满文学气息的一生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有着紧密的呼应,短短数十年间北美大陆和世界的社会发展十分迅速,美国更是进入跌宕起伏的历史大转折时期,而惠特曼也成为了包括蓄奴制度废除,南北战争爆发,林肯总统遇刺等宏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一系列的社会变革让惠特曼对于政治、社会、文化以至于人性都有了异于常人的精深理解。诗歌是对于社会的真实反映与概括,也是对于自我领悟的抒发与阐述,又是哲学层面的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丰富的社会认知和深刻的人生体验让惠特曼的诗歌有着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和普通大众无法察觉的细腻,审视和翻译惠特曼的诗歌需要研究人员从哲学与社会的角度对诗人和诗歌进行重新再认识。
二、诗歌翻译应当体现的旋律——将文化性作为诗歌的特色
诗歌的翻译当然要注意文化性的彰显,没有文化主题的诗歌翻译如同没有航向的远行,无论是前进的方向还是前进的距离都是缺乏保障的。翻译惠特曼的诗歌除了要对诗人本身的成长历程和发展轨迹进行分析之外,还需要对作品的文学特征进行梳理与解读。
(一)各种隐喻涵义的挖掘
诗歌当然是有寓意的,每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歌都应当具有双重“生命”:一方面它需要从文学的角度构建属于自己的“肌肤、血脉和骨骼框架”;另一方面,也需要具有哲学层面的“思想、灵魂和情感”。第一个层面的“物质生命”是所有诗歌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它需要在结构和形式上具有诗歌的独特形态,基于这样的立场来分析,所有的诗歌都有相似性,其自身的差异不会有“跨界式”的存在。然而第二层面的“精神生命”则并非如此,每一个诗歌的精神都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之间的差异显著而自然,翻译惠特曼的作品,一定要从精神生命的层面进行详细的剖析,因为这才是诗歌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大众耳熟能详的《草叶集》为例,它是惠特曼诗集最重要的著作,得名于集中这样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那么诗集题目的涵义仅仅是对于野草的特征描述吗,毫无疑问,这是当然不可能的了。以不择水土,坚韧蓬勃的野草为精神象征,是惠特曼对于自己的人生信条和价值观的声明与表述,同时也是对自己深爱的美利坚合众国的赞美和期许,他希望自己的国家具有野草的宝贵品质,让物竞天择,努力向上,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翻译惠特曼诗歌的时候,译者一定要从诗歌文字的背后发现诗人的情感、追求和态度,如果只是将英语单词转化为另一种文字符号,那么注定翻译的结果是缺乏品质和高度的。
(二)指向事物涵义的解读
惠特曼对于社会的理解不是单一维度的,他有着客观的“第三视角”,并用这个理性的思考工具去认识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事件。应当说诗人对于社会中的政治事件并不是特别热衷,但是他并不是一个选择“置身事外,飘然遁世”的“陶渊明”,而是在需要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會价值的时候,积极主动的向外界述说自己的心声。在发表《当紫丁香上次在后园开放时》,每一个喜欢惠特曼诗篇的读者都会产生“心有灵犀”的感觉,对于诗篇中的每个篇章,每一个段落,甚至每一个词句都有着强烈的共鸣,因为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与诗人一直高度契合,保持着相同曲线的走向。作者认为生命是伟大的,具有伟大品行的人物其生命更是具有多重珍贵的价值,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拥有一位睿智而刚毅的领导人是幸运的,需要每一个公民去珍视和保护,而不应当为了小的利益冲突而做出具有“自私特征”的卑劣行为,这一点反映出某些人的思想境界仍然没有达到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我坚决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表达的权利”这句话的人文思考与行为准则。
利用一束紫丁香将社会的主题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这就是文学技法的高明之处,同样的话题和主张,在不同的作者笔下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形态,对于读者而言更是提供了迥异的感受和体验。比喻、隐喻、象征、拟人等多种写作手法是惠特曼作品的常用手段,翻译惠特曼作品的时候,译者应当将诗歌中一个带有具体指向性的事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了解作者希望表达的主题和主张。
三、诗歌翻译应当体现的价值——将哲学性作为诗歌的理想
诗歌是以作者的认知和情感为基础,以语词为材料的作品,如果说生活性和文学性为其提供了色彩和装饰,那么哲学则为其奠定了基础,决定了高度。诗歌是理性的,诗歌是感性的,诗歌是优雅的,诗歌是完整的,诗歌也是深刻和凝练的,诗歌具有哲学性的特征,从某种角度来看,某些诗歌就是一个定律,诗歌就是一个公理。惠特曼的诗歌是具有深厚的这些基础的,在他的众多作品中,以“民主的权利属于人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正义”“生与死的界限清晰又模糊”“人的理想高贵又朴实”等社会哲学议题俯首皆是。
译者在研究和翻译诗人的作品时,就需要对社会哲学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并形成属于自我的个性化解读,也许译者对于惠特曼的哲学认识并不赞同,但是必须要保持原著的信念和主张。对于社会哲学缺乏感悟的人没有资格去研究和翻译惠特曼的诗歌。
四、结语
惠特曼的诗歌有着内在的宝贵价值,包括文学、社会、政治、哲学等多个维度,但是也有其自身的历史局限和文化不足,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也需要保持客观理性的立场,避免用太多的感性认识去替代理想思考,只有如此,才能够完成优质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陈曦,李佳.论惠特曼诗歌中文化因素的翻译[J].作家,2008(4):107-108.
[2]聂秋雨.论诗歌翻译的“忠实”与“叛逆”——惠特曼《最近紫丁香在前院开放的时候》四种中译文评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06-207
[3]马特,仲夏.诗歌翻译的忠实演绎和多重表达——浅议惠特曼Crossing Brooklyn Ferry的四个中译本[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27(3):140-144.
[4]石颖.生态批评视野下的惠特曼诗歌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