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德语笑话文学的创作与继承

2019-10-16 13:21易亮宇
北方文学 2019年26期
关键词:蒂尔中世纪

易亮宇

摘要:中世纪德语文学中的笑话(Schwank),亦称作滑稽戏、滑稽剧,与现代通俗意义上的“笑话”不同。虽然笑话同大部分中世纪德语文学一样常被人遗忘,但无论是德语文学第一部笑话集《阿米斯牧师》,还是其“继承者”、被视作“小说”文学体裁开端的《蒂尔·欧伦施皮格尔》,均在德语文学的长河中散发持久的醇香,对后来德语文学的创作影响深远。

关键词:德语笑话;中世纪;《阿米斯牧师》;《蒂尔·欧伦施皮格尔》

1750年前的德意志文学——也就是从中世纪,巴洛克直至启蒙运动早期的德语文学创作——被部分学者视为“失败的开端”。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虽然漫长,却没有形成德意志文学的传统,中古德语文学早己被人遗忘,只是依靠日耳曼学学者十九世纪以来的考古研究而存在。德意志作为迟到的民族,直到1750年以后才出现莱辛这样的世界级作家,使德语文学登上世界文学舞台。

但不可为否认的是,中世纪的德语文学依然是瞩目的,没有人会否认沃尔夫拉姆的《帕西法尔》(Parzival)和哥特弗里德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Tristan undIsolde)所达到的文学高度。即便是少有人关注的中世纪后期的笑话体裁作品,也有如《蒂尔·欧伦施皮格尔》(Till Eulenspiegel,下文简称《蒂尔》。)这般的沧海遗珠。尽管由于语言的更新换代和新媒体的运用,即十四世纪末中古高地德语逐渐被近代早期高地德语取代,以及十五世纪中期约翰内斯·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发明印刷术使其取代原先的手抄本成为新的媒体,中世纪文学的成就依旧是不可忽视的。

十三世纪下半叶起,骑士阶级日趋没落,骑士文学逐渐暗淡,取而代之的是反映市民阶级生活的市民文学。早期市民文学主要是讽刺文学,其形式己不再是长篇史诗,而是小型简短的笑话。十三世纪诞生的德国第一部笑话集《阿米斯牧师》与中世纪末期民间传说相结合,产生了围绕一个人或一件事来安排故事情节的系列笑话作品,在此之后著名的笑话作品《蒂尔》也是如此。本文以《阿米斯牧师》及《蒂尔》两部笑话集为例,追溯德语文学笑话起源,洞察该体裁文学特点,探讨中世纪后期笑话的继承与发展。

一、德语笑话文学的起源及其特点

笑话(Schwank)一词源自中古高地德语swanc,意为“有趣的想法”(Muller,2003:405)。笑话通常是粗俗滑稽的短篇故事,以诗歌或散文的形式出现,常常带有讽刺或教育意味。中世纪第一部笑话作品创作于十世纪,以中古拉丁语书写,例如《农夫乌尼博斯的笑话》(Der Schwank vop2 Bauern Unibos),大约是由十世纪或十一世纪比利时—荷兰地区一位不知名的诗人创作,其手稿于十一世纪被格林兄弟的雅各布·格林(Jacob Grimm)发现。该作品收纳了许多民间故事,供受过教育的教会人士消遣娱乐。(Muller,2003:409)此后,施特里克于1240年创作了笑话故事集《阿米斯牧师》(Der PfaffeAmis),汇编了十二个笑话故事,为中世纪后期的笑话创作塑造了典范。从十三世纪起,笑话作品甚至出现在枯燥严肃的四旬期讲道和学校课堂中。至中世纪后期,发展出一批诸如《狐狸奈德哈特》(Neidhart Fuchs)和《蒂尔》等广泛流传的笑话作品。

中世纪德语笑话文学的主题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作品中的对话通常发生在对立的两个人物之间,例如主人和仆人、骗子和笨蛋、愚人和智者,情节也围绕其矛盾展开,是市民阶级用以讽刺蛮横的贵族、不道德的僧侣或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文学形式。这些笑话作品内容生动有趣,篇幅短小精炼,文字表达方面通常并不優美,甚至比较粗俗。但这些特征恰符合普通市民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渗透出对统治者的不满。其叙事风格简单,适合于娱乐。因此,笑话深受民众喜爱,流传广泛。

中世纪后期的笑话属于叙事体作品,深受十二和十三世纪德国和法国的古代传奇影响。(范大灿,2007:195)市民阶级基于自己的文化水平和阅读能力,对于遗产进行“改造”,揭示封建思想的丑态,突出那些引入入胜的故事情节和冒险活动,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汇编加工,改写出了许多新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内容真实,资料性强,人物个性突出,都以教育和消遣为目的。

二、德语笑话文学的先锋——《阿米斯牧师》

中世纪德语文学中笑话的真正创作者是法兰克诗人施特里克(Der Stricker),其生平鲜为人知,约出生于十三世纪前半叶的市民家庭,一生大部分实际居住在奥地利。但施特里克到底是他真正的名字还是常见的艺名尚存争议,因为德文Stricker本身还有“编故事者”的含义(卫茂平,2010:3)。他的主要成就是创作了抨击社会弊端、具有教育意义的笑话和箴言诗(Bispel),其中笑话创作尤以笑话集《阿米斯牧师》闻名。

《阿米斯牧师》以中古高地德语撰写,由十二个与阿米斯牧师有关的故事组成,主要围绕两个主题:阿米斯游历过程中所见所闻的教士们的嫉妒贪婪和人们的愚蠢轻信。(Otto,1976:88)这些故事以英国牧师阿米斯牧师为中心,他的所作所为凸显出自己的聪明和机智,同时也揭露了宫廷贵族的愚昧无知和他们所推崇的骑士美德的虚伪。这部作品通过讲述阿米斯各处旅行,把社会上流传的小故事串连在一起,诞生了对后世笑话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阿米斯与主教,奇迹愈合的盲人和跛脚者的故事等。例如,在广为流传的阿米斯与主教的故事中,阿米斯戏弄了一位主教并声称自己可以教会驴子读书。如何为之?他在每一页书中撒上燕麦,于是,驴为了吃到燕麦卖力地翻书,如此一来,主教不得不承认阿米斯的智慧。读者并不会觉得阿米斯是在行骗作恶,反倒觉得受骗的教士以及其他故事中的公爵诸臣愚不可及,以此达到讽刺上层贵族和教会人士的效果。这个故事在约250年后的《蒂尔》中再次出现。

《阿米斯牧师》已经成为中世纪晚期笑话的原型和典范,这在众人熟知的《蒂尔》中得到完美诠释与继承。其在结构和内容方面都可以说是笑话小说之鼻祖。像其他笑话小说一样,《阿米斯牧师》是以诗的形式写成的,由2200多节诗组成(Muller,2003:405)。笑话小说是笑话、滑稽小说和愚人文学的混合体,《阿米斯牧师》的情节结构也具有笑话小说的典型特征。其内容也彰显了笑话小说的基本标准:故事开头叙述主角离开自己的家乡开始一段旅程;中间情节部分讲述一系列既不相互依存又不相互构建的冒险游历故事,所以它们的顺序在理论上可以互换;结局部分讲述主角的回归(Muller,2003:410-412)。其次,旅行主题也是笑话小说一大特征,主角大多突破社会禁忌,敢于挑战社会秩序,尽管如此,笑话主人公的作为依然是以接受者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为基础的。此外,智慧与愚蠢的对立也是这一体裁的特点,主人公通过有针对性地计划和安排恶作剧来获得自己的利益。这些都在中世纪后期的笑话作品中有所体现,可以说《阿米斯牧师》对于中世纪后期笑话的创作和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铺垫作用。

三、笑话文学的继承者与集大成者——《蒂尔·欧伦施皮格尔》

中世纪后期,德国文学中的笑话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轻松活泼的小故事或短篇小说的影响,在十五世纪脱颖而出,因为正好符合当时市民阶级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水平,到十六世纪风靡一时,涌现了大量笑话作品。这些作品在中世纪末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流传广泛,直至今日仍为读者喜闻乐见。

倘若阿米斯是所有德国捣蛋鬼的祖先,那他的合法继承人毋庸置疑是蒂尔·欧伦施皮格尔。蒂尔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于1300年出生在布劳恩施威格(范大灿,2007:205),也有说他出生于克奈特林根,一生浪迹天涯,十四世纪中叶最后死于吕贝克附近的莫尔恩(Molln),后来他的形象成为许多笑话的素材。蒂尔的形象最早以主人公身份出现在一部用低地德语写作的笑话集里,大约于1478年首次印刷出版,1500年第二次出版。低地德语的原始版本已经丢失,至今流传下来的《蒂尔》是1515年在斯特劳斯堡由印刷工约翰内斯·格吕宁格尔(Johannes Gruninger)佚名出版。

《蒂尔》围绕主人公蒂尔的一生,讲述了农民出身的蒂尔离开家乡到城里如何谋生,以及他如何设计捉弄欺骗那些自以为是的小市民和教会教士的故事。蒂尔的父亲去世后,母亲希望他学一门安分的職业,他却把母亲的忠告当作耳旁风,离家出走四处游荡,靠打工和坑蒙拐骗为生。他每到一处都要搞点恶作剧,所有阶层都成了他愚弄的对象,他抢面包师的面包,偷吃农妇做的果酱,夺下牧师的马,教会驴子“读书”,甚至拿丹麦国王的黄金和银打马蹄铁等。因为城里人经常瞧不起“乡下人”,蒂尔就作为一个乡下人对城里人进行报复,证明“乡下人”一点儿也不比他们笨,而且这些自以为聪明的所谓的“城里人”还经常上他的当。他的行为体现了下层民众对农民战争前夕中世纪等级制度的不满和渴望改革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中世纪后期民众的觉醒。

蒂尔的姓名也颇有渊源。他的名字“Till”是“迪特里希(Dietrich)”的缩写形式,其姓氏“欧伦施皮格尔(Eulenspiegel)”更具深意。低地德语词“ule”和“spegel”在高地德语中是“Eule”(猫头鹰)和“Spiegel”(镜子).(Oppenheimer,1993:110)蒂尔的姓氏就是由这两个词直接组合而成,因此其名字的翻译成高地德语也就是“Eulenspiegel”。现存的第一版《蒂尔》中的一副插图就已经展示了蒂尔一手拿镜子,一手托着猫头鹰的形象,后来与他相关的历史故事中,“镜”子和“猫头鹰”也被赋予了标志性的意义,甚至刻在他的墓碑上。“猫头鹰”和“镜子”在那时起就已经有古老的传统和相应的含义。自古希腊以来,“镜子”就具有文学和教育的意义,象征着自我认识的目的以及目标状态与实际状态之间的平衡。此外,“镜子”还具有“愚弄”的标志性含义。“猫头鹰”在古希腊乃是智慧之鸟,而在中世纪则是恶魔之鸟。于是“猫头鹰”象征的两个含义都被用在其名字中,如此一来,蒂尔揭露性的恶作剧既表现出其智慧,也表现出其精神上的优势,同时也包含着破坏性的思想因素。除此之外,蒂尔的名字还包含多个双关语。蒂尔在表明身份时所说的“ick bin ulen spegel”除了“我是欧伦施皮格尔”的表层含义外,还暗藏“Ich bin euer Spiegel”(我是你们的镜子)的讽刺意味,表示他揭示社会各阶层人士丑陋真实一面的能力。其中还蕴含着一层笑话文学中常见的低俗之意:中古低德语中“ulen”一词的意思是“擦拭”,而“spegel”这个词有“臀部”一意,于是称谓“Ulen spegel”就有了“Wisch mir'n Hintern”(“擦我屁股”)的俗意。

中世纪后期及十六世纪的德国文学在民间故事书和民歌方面成绩颇大,《蒂尔》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部笑话和滑稽故事的汇编,但相比较于早期的笑话作品《阿米斯牧师》的确也带有强烈的民间故事书色彩。这些民间故事书是在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德国民间笑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般并非真正的“民间”创作,而是由一些并不出名的作家撰写,供普通市民消遣娱乐。内容上大多取材于古希腊和罗马传说、中世纪骑士史诗、意大利小说和法国爱情小说等(卫茂平,2010:5)。但德国民间故事书中真正有价值并且著名的都是取材于本国历史文化的民间故事书,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这些民间故事书都是散文形式的小说或短篇小说集,是后世德国小说的先驱,属于市民文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世纪后期市民阶级的崛起和市民阶级意识的觉醒。

《蒂尔》在编排方法上明显模仿了德国第一部笑话集《阿米斯牧师》的形式,如同阿米斯牧师在其同名作品中的中心地位,作者同样巧妙的把蒂尔安排在整个故事的中心,把各种故事都集中于他一个人的身上,让他到处流浪,为人做工,从而接触到各个地区属于社会各阶层的人,讽刺的覆盖面也随之扩大到整个社会。此外,《阿米斯牧师》中的故事,在250年后又出现在《蒂尔》中,如前文提到的教会驴子“读书”的故事。

中世纪后期的笑话作品,除了《蒂尔》外,较为著名的还有《秃头山牧师的故事》和《狐狸奈德哈特》,前者讲述秃头山村一个聪明但性格古怪的牧师总拿人开玩笑,不仅捉弄农民,也捉弄神职人员和富有的贵族;后者讲述了三十七个揶揄中世纪后期诗人奈德哈特的故事。两部作品都早于《蒂尔》,对其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秃头山牧师的故事》,其结构形式甚至人物在《蒂尔》中都有体现。

四、结语

中世纪后期的笑话作品从形式上逐渐放弃用中心人物串联故事的传统做法,而是努力根据一个特定主题把有关故事组合成一个整体,编出一套完整的故事(范大灿,2007:204),此时的笑话作品已经初具小说雏形,形式上趋于小说,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不无意义。《蒂尔》作为德语笑话文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汉斯·萨克斯(Hans Sachs)以蒂尔为原型创作的戏剧,查理·斯特劳斯(Richard Strauss)创作的交响诗,东德和苏联分别于1973年和1976年将其拍成电影等,这些都是《蒂尔》魅力与价值的体现,也从侧面反映出中世纪笑话文学在德语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范大灿.德国文学史.第3卷[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2][德]海因茨·史腊斐.德语文学简史[M].胡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卫茂平.德语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Best, Otto F.&H. Schmitt(Hg.).Die deutsche Literatur inText und Darstellung, Mittelalter[M].Stuttgart: Philipp Reclamjun.GmbH&Co.,1976

[5] Grimm, Gunter E.&F.R.Max(Hg).Deutsche Dichter.Leben und Werk deutschsprachiger Autoren[M].Stuttgart: PhilippReclam jun.GmbH&Co., 1989

[6]Muller, Jan-Dirk(Hg.).Reallexikon der deutschenLiteratur Wissenschaft[M].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2003

[7]Oppenheimer,Paul. Till Eulenspiegel: His Adventures[J].German Studies Review, 1993, 16(1).S.11O-111

[8]Radler, Rudolf(Hg.) .Kindlers neues LiteratUf Lexikon[M].Munchen: Kindler Verlag,1998

猜你喜欢
蒂尔中世纪
中世纪欧洲艺术
中世纪晚期意大利境内的雇佣兵
“黑暗时代”一说是谬论。这里说说中世纪的科学进步为何仍举足轻重 精读
征战在中世纪的骑士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我的爱一直陪着你
他想要什么,就给他——珂莱蒂尔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明谈消费需求与留住人才
青鸟
裸婚总统帕蒂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