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
摘要:文学社会学倾向于突破纯粹的审美,而从历史和社会角度看待文学作品。吴兆骞是清代初期著名诗人,由于他的特殊经历使他与黑龙江有着特殊的关系。在他遣戍黑龙江的二十三年中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大批已经散佚乐,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收在《秋笳集》中。在这些作品中有相当数量的抗俄诗,这些诗的成就是非常高的,本文便试着对《秋笳集》中的抗俄进行简单的分析、归类。
关键词:吴兆骞;《秋笳集》;抗俄诗;文学社会学
文学社会学强调在对待文艺作品应该关注其社会层面,应该超越那种单纯的文学审美,二是应该在历史和社会这种时空场景中关注文学活动。清代的流人文学就有浓厚的时空特征,它们关注的是历史事件和地域风貌,而从纯粹意义上的审美角度的文学则处于首要的地位。
吴兆骞的聪明和才气使得他少年得意,而他坎坷的一生则成就了他厚重、悲凉的诗风。吴兆骞一生作品颇多,特别是在他开始了流戍生活之后所作诗赋近千篇,可惜的是由于他几次迁移使得很多作品散佚了。直到他的老友徐乾学替他编成集子时只剩下三百余篇,命名为《秋笳集》,共四卷。后来其子吴振臣在此基础上“爰就旧刊,增以家藏,析为八卷,汇成一集”。这时《秋笳集》中共收作品五百四十四篇,其中诗五百二十九首、赋八篇、书三篇、表一篇。
《秋笳集》的主体是其谴戍途中以及流戍宁古塔期间的作品。这时吴兆骞远徙边塞,在这终此一生基本己成定局,作者心中无奈和迷茫是溢于言表的。之所以说这种流戍生活成就了吴兆骞诗风的深沉、厚重,我个人认为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东北独特的风光、风俗和环境。这种质朴的环境可以说是吴兆骞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北的自然风光是粗犷的,同时这里的民风是豪放的,在每天的耳濡目染中,这位江南才子自然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从他的诗文中逐渐的流露出来,并且越来越浓烈。同时,东北是边境,时常会有战事,与俄国人的“敌我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转移吴兆骞对清政府的仇视。这种边塞生活也使得他经常地接触军旅,甚至险些参军。在军民共同抵御外敌的斗争中吴兆骞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的,在诗歌上体现在《秋笳集》中大量的边塞诗和抗俄诗。
其次,是在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巨大反差。说精神上的反差大是指吴兆骞根本没有罪却“遭谣诼之祸”,从而只能是莫名其妙地流戍了。所以,本来就以简做出名的吴兆骞自然会心中不满,但又无法与命运抗争。退一步说,流戍到远离中原的“荒蛮”之地,即使本身有罪,作为罪犯在心理上也是难以承受的,足可见当时吴兆骞的心境。
谈到《秋笳集》中作品的题材,除去前面提到的早年作品外主要分为三类,即边塞抗俄诗、与友人的酬唱之作和怀想念亲的作品(当然这样分并不是绝对的,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有些作品同属两类甚至三类)。而这其中数量最多、成就最大的是他的边塞抗俄诗。
吴兆骞初到宁古塔的前几年,生活虽然难脱困苦,但还是比较安定的。可是到了康熙二年(1663)底,黑龙江地区形势发生了变化。
原来,16世纪初俄罗斯统治者由欧洲一个不大的公国,逐步对外侵略扩张。明崇祯五年(1632年),沙俄(当时人称之为罗刹、罗察、罗车或老羌、老枪)扩张至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河流域后,建立亚库次克城,作为南下侵略中国的主要基地。从此,它便不断地派遣武装人员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沙俄雅库次克长官戈洛文派波雅科夫率兵132人沿勒拿河下行南侵,于这年冬天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领土。十一月,这些侵略者到达精奇哩江(今结雅河)中游达斡尔头人多普蒂乌尔的辖地后,四出抢掠,灭绝人性地杀食达斡尔族人,被黑龙江地区人民称为“吃人恶魔”。次年夏初,精奇哩江解冻后,这伙匪徒闯入我国东北部最大的内河黑龙江,沿途遭到我国各族人民的抗击。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清政府令宁古塔章京(官名)海包率所部进击,战于乌扎拉村,打死沙俄侵略者10人,打伤78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六月,宁古塔都统沙尔瑚达率战舰40艘同侵略军激战于松花江下游,歼敌270人。顺治十七年(1660年)宁古塔将军巴海率水军破敌于古法坛村,斩60余级,溺水死者甚众……
我把《秋笳集》中的抗俄诗也分为几个方面,这样便于我们深入地研究。
(一)直接描写壮阔的战争场面。
康熙二年沙俄军队又“到乌龙江(即黑龙江)来抢貂皮,其锋甚锐”,于是巴海将军差人向清政府奏请对策。兵部经过研究,报请康熙批准,命其“治师东征”。
康熙三年(1664)部文下达。二月三日,巴海将军把士绅出身的流人请到家中。告诉这些人当前的形势,并且让他们服兵役一一水营、庄头、壮丁任选一样。吴兆骞等人听后“莫不相向落泪,将军亦为凄惶”。巴海又说“若肯认工,便俱免了”。回家后,吴兆骞与友人一商量认为“这三件都是死数,不如认工为妙”。这也体现出巴海对这些流人是很照顾的,流人的不幸遭遇得到了巴海的同情。
在做了充足的准备之后,巴海挥师东征,在临走之时,吴兆骞写了《奉送巴大将军东征罗察》,其诗如下:
乌孙种人侵盗边,临潢夜战惊风烟。
安东督护按剑怒,麾兵直度龙庭前。
牙前大校五当户,吏士星陈列严鼓。
軍声欲扫昆弥兵,战气遥开野人部。
……
苍茫大碛旌旗行,属国壶浆夹马迎。
料知寇兵鸟兽散,何须转斗摧连营。
这首诗是吴兆骞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前两句揭露沙俄入侵的罪恶行径,“盗边”二字即点明,对于清军来说这场战斗是正义的;之后描写清军将士的反应,愤怒的士兵们大喊着“欲扫昆弥兵”;接着,诗人描写清军出征的壮观景象,战斗很快就取得胜利,当地的百姓“壶浆夹马迎”;最后嘲讽敌军的狼狈和不堪一击。这首诗批判了沙俄军队的侵略者的罪恶和丑态,讴歌了我国军民抗击外敌的英勇行为和所向披靡的壮观景象,是吴兆骞抗俄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秋夜师次松花江大将军以牙兵先济窃于道旁寓目即成口号示同观诸子》也同样着力描写了清军的威武和战则必胜的信心:
……火照铁衣分万幕,霜寒金柝遍孤城。断流明发诸军渡,龙水滔滔看洗兵。
诗中最后一句“断流明发诸军渡,龙水滔滔看洗兵”气势恢宏,堪称经典之句。本诗只写出兵却并未详细叙述战争过程,但是壮观的场面无疑在告诉读者士兵同仇敌忾必将取得战争的胜利。
又如《秋日杂述》:
戍楼辇鼓动严城,朔塞山川郁战争。
毛节未归渔海使,羽书还下铁关兵。
月高亭障千峰出,雪照旌旗万马鸣。
莫道疮痍犹未起,庙谟今日重东征。
前两句是自然环境描写,充满了紧张的气氛,“朔塞山川郁战争”仿佛战争一触即发;中间四句写军队整装待发,随时准备与敌人战斗,雪夜的肃杀气氛使读者也感到了紧张;最后是“兴”,说明了军民抗击侵略者的决心,在与敌人斗争的过程中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应该把敌人彻底的打败。
(二)对清军将士军旅生活和抗俄英雄的热情赞扬
最为直接的一首要数《赠秦州李生》了:
挽强天水客,结发属幽并。
独负双鞋勇,长随五校营。
功遗画麟阁,力尽战龙城。
惆怅甘延寿,平戎赏不行。
诗前的序即己说明“李生”的经历,并且有功劳而不说,这一点充分的表现出英雄人物的谦虚,使得读者有向下看的欲望。始终叙述了“李生”在战场上的勇猛,对其功绩作者更是大加赞扬:“功遗画麟阁……平戎赏不行”。其实吴兆骞在对“李生”的赞扬中也歌颂了所有的抗俄官兵,正是这些远离家乡的军人在与沙俄匪军作着斗争,保卫着边疆,这种英雄主义不但引来作者的赞赏,也是令所有人钦佩的。
其余如《送萨参领》、《送巴参领》、《送米参领》《奉赠副帅萨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抗俄英雄进行了不惜笔墨的称赞。这些英雄不只代表他们自己,在他们背后还有着千万的军民,他们构成了保卫国家边疆的中坚力量。正是他们这种英勇的行为深深地震撼了吴兆骞,从而引来了吴兆骞这些发自肺腑的真挚诗句。
(三)揭露沙俄匪军侵略我国的丑恶行径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送阿佐领奉使黑斤》中作者作注:“老羌屡侵掠黑斤,飞呀哈诸种,宁古岁出大师救之。康熙三年五月,大将军巴公乘大雪,袭破之于乌龙江,自是边患稍息。”
沙俄对我国东北的侵犯由来己久,每次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报请朝廷出兵,在赶走匪军之后不久,他们又会回来,这使得边疆地区一直不得安宁。这也促使了清廷陆续地修改政策,之至康熙二十四年的雅克萨之战。
不只是《秋笳集》,当时很多东北流人的文学作品中都对沙俄的罪行和清廷的政策予以记述,从而这些文学作品也便成为了历史资料从另一个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这对我们研究当时的历史是不无裨益的。
(四)描写边疆军民时刻提高警惕
沙俄对我国的领土一直贼心不死,这便使得边疆军民不能放松对沙俄的警惕。由于当时黑龙江没有驻军,所以每当沙俄军队侵犯边境时才出兵,部队是远道而来,战斗结束后便又撤走,有时甚至出现补给跟不上而撤军的情况。正是这样,在对俄斗争中有时是出于被动的,自然要随时保持警惕,以防沙俄的进犯。《可汗河晓望》就很好地体现了吴兆骞的这种想法:
长河泱漭抱孤城,河渚苍苍牧马鸣。
旌旆晓迷鸦岭色,风涛春走雁沙声。
近边亭障千年迹,出塞星霜万里情。
羁戍自关军国计,敢将筋力怨长征。
诗的前四句主要描写了东北的壮阔景色,和军队营的庄严阵势,给人以强大的震撼。“羁戍自关军国计,敢将筋力怨长征”两句吴兆骞其模仿军士的口气道出了戍边将士的壮阔胸襟。
以上我只是举出了吴兆骞抗俄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在《秋笳集》还有大量的描写边塞风物和抗俄斗争的诗文。
总而言之,吴兆骞在遣戍期间的诗文中成就较高的就算是他的抗俄诗了,因为这是他亲身经历的事情,同时这些事情对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从而使他能够写出真正的好的作品。也正是他的这些具有强烈的悲凉色彩的抗俄诗使他真正的感染了读者。
参考文献:
[1]李兴盛.东北流人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李兴盛.中国流人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韩明安黑龍江古代文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4]张碧波.东北民族与疆域论稿[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李兴盛.边塞诗人吴兆骞[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6]李兴盛,安春杰.何陋居集(外二是一种)[M].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7]谷风,泰湘.吴兆骞——清初著名抗俄爱国诗人[J].北方论丛,1982,4.
[8]宁铁夫吴兆骞和他的边塞抗俄诗[J].牡丹江市院学报,1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