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

2019-10-16 08:03杜海英
学周刊 2019年27期
关键词:能力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质疑解疑能力是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质疑解疑能力,就会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

關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疑解疑;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7-008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7.076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每个教师都清楚,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趋势势不可挡。“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早已成为过去,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可是怎样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否能够马上适应由课堂“配角”向“主角”的转变呢?我认为这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训练。在这个过程中,要演好这个角色,就必须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质疑能力

学生主动性是否得到发挥是影响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而长期的传统教学,使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制,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而当听众的学生要敢于问、善于问就必须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被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教师引导的做法是设疑示范,激活学生思路。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中,对“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这一段话,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句子中哪几个词最能表现总理工作的劳苦?(2)这么多文件要在多长时间内看完?(3)这说明了什么?教师的设问示范不仅让学生读有所思,思有所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质疑,也可围绕重点词句设疑。教师要允许多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提出深浅度不同的问题。

(二)糊涂阶段

这是学生质疑能力从被动向主动转变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里学生虽然能大胆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也比较多,但仍提不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问题来。这个阶段,教师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一是教师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对提出较差问题的学生不歧视、不排斥,并积极鼓励他们。二是对中等生提出的“一般性”问题必须进行筛选归纳,把那些非本质、次要的问题删去,也可以把几个问题合并成一个问题来解决,留下那些有内涵的问题进一步地探究。有些在课本上就可找到答案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要再提出来让大家探讨。问题没有触到文章的实质也不必深究,可以删去。如果问题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或事物特征,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主题思想,总结文章中心。三是教师不仅要对提出好问题的优等生予以肯定,而且还要指出好在哪里,通过评析提高全体学生的提问质量。

(三)主动阶段

这个阶段学生思维敏捷,不但敢问,而且善问,所提的问题能反映课文的内在联系与本质。而且还很有创见,敢于与作者挑战。学生自己生疑,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而且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发问,也有利于提高多向思维能力。我认为一节课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学生解决多少问题,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提出多少有意义的问题。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另外,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时还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区间。

二、培养解疑能力

各层各类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的差异,他们对课文内容,对问题的理解深度也不同。为了使他们的解疑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必须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力量。

(一)优等生

教给他们解疑的方法,进行定向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就教给学生一个方法,即联系上下文解疑。首先要联系上文,弄懂文章中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上反复寻找论据,找到论据才能论证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教学中教给优等生解题的方法,他们就会在遇到问题时举一反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定势,有利于创新能力、解疑能力的形成。

(二)中等生

他们遇到较难的问题个人无法自行解决时,就可借助小组的力量,让他们共同分析、研究、讨论学习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他们解决疑难,获取知识。

(三)后进生

后进生由于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差,单纯教给他们方法,他们也可能无法领会,但又不可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没面子”。那么就可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认真听中优生讨论,把听到的记下来,等全班讨论时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正确的见解教师要及时肯定,这样他们就可以感受到自己有进步,受尊重,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在这过程中,他也把别人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长此以往,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他们也能够解决较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谷振诣,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凤梅.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能力[J].文理导航(下旬),2012(1).

[责任编辑 李 媛]

作者简介: 杜海英(1973.10— ),女,汉族,甘肃西和人,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能力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