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菊
[摘 要] 小初衔接是一个常谈话题,在落实小初衔接实际工作中却很容易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独立的小学与独立的中学间,往往为了完成各自的任务也很少加强沟通,致使小初衔接便被搁置了起来。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看到了学生、家长与七年级教师的一些迷茫。
[关键词] 小初衔接;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校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与中学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目的就是让“小初衔接”小整体与基础教育大整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以下三项措施可以促进小初有效衔接。
作為基础教育的整体,不管是中学还是小学都应把培养习惯作为重中之重。我们常见网络平台、各类书籍中的中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一览表或者是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经验做法等。
例如,继续巩固学生书写的习惯,这将大大提高上初中之后作业书写速度与质量。中小学教育各有不同的任务,在把握其“独特性”基础上,一定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应在小学打牢的就应打牢,在打牢的基础上适当再拓展。但要明确一点就是,小升初学科衔接重在基础技能的养成和训练,而不在于对初中知识的提前学习。六年与七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与学习指引,帮助学生从依赖型学习逐渐向自主学习过渡。尤其是要培养孩子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上下功夫。
小初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就是六年级下学期升入七年级的上学期。在这个“过渡期”要进行角色迁移:当小学生虽然结束了六年的学习,身份由一名小学生变为中学生进入另一所学校读书时,其实他还是一名少先队员。要做好团队的衔接,力求使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等得到延续培养。
在课程设置方面:小学一节课一般为40分钟,初中为45分钟,每门学科的内容都趋向专门化和系统化。这些都会引起孩子的不适应,开始时易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有必要在小学六年级下学期适当实行长短课,将数、语、英等课程设置为45分钟,其他课程设置为35分钟。同样,七年级也可以尝试一两周某些课程设置为40分钟。教师及时指导孩子转变学习方式,养成做笔记、及时预习、复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有些学校尝试开设了小初衔接课程教材、设置了小学毕业课程,帮助学生在学习方法、知识积累方面更好地从小学过渡到中学。作为中小学教师都要树立衔接意识:中小学段教师接受的培训内容方法不同,导致教学水准、风格各异,观念意识不同,因此有必要开展一些中小学教师共同参与的关于衔接的培训。同在九制学校内,有些中小学教师之间缺少沟通,所以要加强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多数小学教师不知中学课堂教学形式,中学教师也对小学课堂没有观察和体验。加强中小学教师衔接意识培养,就要加强中小学之间教科研交流,这是做好中小学衔接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最有效的就是通过活动厘清小初衔接教学中的关键点、盲点、弱点,共同探讨教法、学法、习惯培养等对接的有效策略。
一般独立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参加完期末测试便可大功告成,只需要叮嘱学生在开学时到相应学区中学去报到。一个暑假,学生处于两不管的境地。有条件的去参加各种课外培训班,多数把这时间作为放松的时间而未有效利用。如今许多学校已重视小升初的衔接,在日常工作中除了在小学生毕业后开展相关活动外,平时以学校为单位也相继开展了一些“手拉手”活动。
例如,六年级的小学生也即将迎来毕业季。母校可以送给他们一个别致小学毕业礼物,让这些“毕业生”提前感受一下初中气氛,提前预热初中生活。初中教师定期深入到小学帮助六年级毕业生提前树立人生规划意识。另外,还可以召开小初教师座谈会——邀请小学六年级教师和新初一任课教师参加。帮助中小学教师寻找一条跨越教学断层的最优路径,力争早日实现无缝衔接,努力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初衔接”不仅是知识的衔接,还是教学方法的衔接、思维方式的衔接和家庭教育的衔接,需要“小初”合作,也需要家校合作。依据学生生理与心理变化,在小学高年级加强家庭教育培训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的不适、帮助家长与孩子规划好小升初暑期生活。当然“手拉手”活动还包括,中小学小型快乐体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好书推荐活动、学校领导互访活动……
小初衔接是多年来一直讨论也一直在做的话题,也是中小学校一项长期研究的课题,它没有定势,更没有标准答案。小学教师有必要去了解学生升入初中升入高中之后的表现来反思教学、反思培养人的措施等。同时为了小学生升入初中能够更快地适应并规划好新学期生活,除采取以上措施外,还需要有心人在小初衔接工作上不断去探索。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