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毅 顾莹
摘 要: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现行职业教育模式尚未脱离普通高等教育模式的桎梏,而德国的职业教育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和模式。本文主要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简介,并归纳总结出其职业教育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多元主体参与课程开发、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和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德职业教育对比;借鉴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院校数量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现行职业教育模式尚未脱离普通高等教育模式的桎梏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过长期的探索,大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和模式,并为国家劳动力市场提供了高质量、高技能和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主要介绍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以期能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研究提供借鉴。
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简介
1.1 发展历程及概念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由于当时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德国传统学徒制开始兴起。在18世纪至19世纪前半叶,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生产开始逐渐代替手工业生产,此时,德国的职业教育开始逐渐发展壮大。之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为顺應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并重发展的历史潮流,“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德国确立,并发展至今。
目前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企业和学校形成双元联合育人的职业教育模式。因此,接受教育的学生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教育与培训,一元是职业学校,二元是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如图1所示的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德国的学生在接受小学教育后,进入实科中学或主要中学接受中学阶段的教育,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后,方可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并在入学阶段与工厂签订合同,确定就业方向。其职业教育阶段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70%的时间是在企业接受实践和技能方面的教育,而仅有30%的时间是在职业学校学习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完成对企业学习的补充。在成功取得毕业证书后,学生可以不受就业单位的约束,自由选择其最终就业的方向。此外,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选择继深造,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已经占据德国教育体系很大一部分的比重,这也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制胜武器”。
1.2 主要特点
1.2.1 个性化的教学理念
我国很早就提出过“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理念并未落实到实践中。“双元制”模式注重每个学生在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诸多能力方面的差异,因此,对于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在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可以有调整的机会,教师也会加以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帮助其寻找到适合自身的职业与工作岗位。
1.2.2 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
由于双元制的初衷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其更注重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点上与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双元制”对就业能力的培养更多是体现在通用能力的培养上,比如当职业发生改变,劳动者所具备的能力在其他环境下依然适用,而不会因为新的工作组织和新的工作环境而表现出不适应。除此之外,对于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也包含其中,且有一整套的考核标准加以评价。
1.2.3 多元主体参与课程开发
培养实用型人才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一贯的目标。“双元制”课程的开发往往以行业需求为标准,因此,双元制大学、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完成“双元制”课程开发,并形成一套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输出与企业输入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而多元主体参与开发的课程,往往更能结合市场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在最终通过管理委员会的评审和认可后,方可进入实施阶段。
2 我国与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比较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模式在近些年虽发展较快,但职业教育体系仍不完善,教学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表1是德国与中国在职业教育各个层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统一的,而德国是个性化的教学内容,相比之下,德国的教学内容更能符合学生自身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从开发主体上看,中国的课程开发主体一般是政府和学校,而德国不仅有政府和学校,企业和行会也会参与课程的开发,这使得开发的课程更具全面性和科学性。中国的教材更新速度慢,主要是由于校企合作不紧密,因此,不能及时的更新教材,而德国得益于“双元制”下企业与学校的一体化建设,所以教材更新速度较快。在中国,企业认为学历比能力更重要,学历是入职的“敲门砖”,因为很多企业以盈利为目标,不愿承担开发学生能力的成本,因此就简单的从学历来判断其能力。而德国企业认为能力相比于学历对个人长远的发展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用人单位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会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就业歧视”,而在德国,职业教育占据教育体系很大一部分比例,且就业渠道畅通,所以社会认可度较高。
3 “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本文对我国未来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3.1 推进多元主体参与课程开发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转变传统观念,积极寻求行会、企业的意见,推进多元主体参与课程开发,确保学校供给与市场需求相吻合,使学生能顺利的从教育系统过渡到职业系统。除此之外,开发的课程内容应更多涉及到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如此方可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在职业上实现更好的发展。
3.2 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与深度
我国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与深度,共同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职业学校和企业应自发的进行合作,不仅要重视知识、理论的灌输,更要重视技能和实践的培养。另一方面,政府应成为学校和企业的“粘合剂”,出台相关优惠和补贴政策,降低企业培训成本,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基地和实习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3 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很多职业学校的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欠缺,因此,应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学校定期开展座谈会,将市场的新形势与新气象分享给学校中的学生与老师,避免其出现与市场现状严重脱节的现象。此外,还应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和考核制度,建设出具备中国特色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唐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启示[J].苏州大学学报,1999,(2):123-127.
[2]谢莉花,余小娟.德国企业职业教育人员:角色、职责与资格[J].比较教育研究,2019,41(6):98-104.
[3]尹春容.对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8):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