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的素质教育正在逐步发展。小学时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这一时期小学生的品德状况并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其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不仅有利于他们当前的健康成长,而且对其一生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品德教育;小学生;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8-006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8.057
品德是做人的原则,是行为的规范,是道德的体现。管子曾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会影响他的一生。本文在分析现阶段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上,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提出了建议。
(一)功利心重,缺乏理想
虽然现在我国倡导素质教育,但是仍然有很多学校和教师更注重学生的成绩而非素质,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导致从小学开始就形成了“重成绩,轻品德”的风气,导致学生过分追求高分数,一心以考高分和名牌大学为主。清代学者申居郧说过:“人品、学问,俱成于志气,无志气人,一事做不得。”从小学就只追求分数不注重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又如何能成事,如何成为国家之栋梁。
(二)自理能力低下
父母对学生的过度溺爱是学生自理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导致学生缺乏锻炼自己的机会。首先,为了让学生专心学习,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其次,学生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由于年龄小,大多数小学生都不了解自我照顾的方法,一再依赖家长,而家长的大包大揽更是养成了学生从小依赖别人的坏习惯。
(三)个体意识强,集体观念淡薄
大部分小学生没有兄弟姐妹,是家里备受独宠的“小公主、小王子”。他们缺乏集体生活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很容易专注于自己,而不考虑周围人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意识也会不断增强,小学时期形成娇惯的生活习性。
(一)培养自理能力
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亚克莱尔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因此父母之爱子,首先要培养其自理能力,自立自强是品德教育的第一步。作为家长,首先要让学生明白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深刻的内涵,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独立性。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把自力更生作为小学生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校营造出良好的自理环境,好的环境像是不会说话的教师,但是它引导着学生走向独立。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亲切、温和,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适当鼓励学生,让他们意识到独立的好处。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初进校门的小学生,家长和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走向自立自强,切不可操之过急。
(二)树立远大理想
要从小学开始抓起品德教育,就必须改变学生过于看重分数的观念,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首先,学生比较容易受到榜样的力量和理想信仰教育的影响。榜样是形象且具体的存在,利用事实存在的英雄和模范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其次,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其确定自己的目标。喜欢唱歌和跳舞的学生,教师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歌手,歌手和舞者。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树立工程师和科学家的理想。同时,学生可从周围的榜样中学习。最后,通过实践活动来了解理想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多举办理想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参加活动,了解到理想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如何实现理想。理想是人生中的指路灯,是战胜各种生活困难的精神力量,有了理想才能正视自己的品质和能力,理想教育是品德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应该从小学开始,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
(三)培养集体观念
正如冰心所说,一朵孤芳自赏的花只是美丽,一片互相依偎着而怒放的锦绣才会灿烂。集体思想的培养在道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班级中培养集体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最好的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首先,让学生理解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集体是个体的总和,个体是集体的组成部分,集体的力量远大于个体的力量。班集体就是由每一个学生组成的,每个学生都要为班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是良好道德的支柱,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组织更多的集体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共同维护集体荣誉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
在我国转变教育模式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十分重要。但家长和教师应注意的是品德教育,而不是简单的课堂教育,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用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谭培高.浅谈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5).
[2]胡晓敏,麻启健.浅析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8(21).
[3]田冬梅.浅谈如何提升小学生品德教育[J].教育現代化,2018(29).
[责任编辑 薛晓静]
作者简介: 岩有荣(1970.4— ),男,汉族,甘肃临泽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或品德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