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周边农村人居环境剖析与策略研究

2019-10-16 04:45祝贺胜吴培周雨龚慧雷林峰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人居环境乡村振兴

祝贺胜 吴培 周雨 龚慧雷 林峰

【摘 要】 本文以西安临潼芷阳村为例探讨大城市周边农村人居环境。简介了芷阳村概况,分析了芷阳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后续芷阳村人居环境改善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乡村振兴;大城市周边;人居环境;现状剖析

一、引言

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乡村生态与人文环境破坏严重,人居环境改善迫在眉睫。国内相关研究或从城乡统筹角度研究人居环境的建设问题、[1]或侧重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构建,[2]大多较宏观,针对特色村庄的研究较少。本文研究具体村庄,芷阳村特色鲜明,邻近西安、具备特色农业、毗邻著名景区,但人居环境依然存在很大问题。本文旨在剖析其现状问题,提出战略性建议,为后续研究建设奠定基础。

二、芷阳村概况

1、区位条件

芷阳村位于西安市临潼区斜口街办,属关中平原之东。临潼区是西安东北方向的重要门户空间,西安的城市副中心。芷阳村北临连霍高速公路、108国道、陇海铁路,距西安主城区约26公里,交通便捷。

2、自然条件

芷阳村属半山塬地带,位于三里河西南侧。属旱塬区,主要农业用水来自河水和天雨,生活用水主要依靠自来水和井水。其西南侧有芷阳湖水库,现已成为旅游景点。芷阳村山水资源丰富,临近骊山、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基础优越。

3、社会经济

芷阳村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一产主要种植石榴、柿子,三产发展零售餐饮和旅游业。临潼将作为西安旅游产业向渭河方向发展的核心,芷阳村作为临潼的门户空间,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其处于临潼秦唐文化旅游区内,毗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姜寨遗址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址,文化旅游优势明显。

三、现状剖析

吳良镛先生根据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用系统观念将人居环境的内容分为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自然系统注重自然生态分析,如自然资源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人类系统考虑人自身的需求;社会系统侧重经济产业、社会关系等;居住系统关注住宅及其附属设施;支撑系统包括居住区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等。[3]

1、自然系统

芷阳村自然生态环境较为优越,但自然资源方面仍存在问题。临潼区属资源性缺水区,人均水资源量321m3,占全省人均量35%。[4]西三组村民饮用河水,然而三里河等河流水资源污染严重,生活用水严重匮乏。农业生产用水更是难以为继。

2、人类系统

截至2017年3月,芷阳村迁出人口数为1792人,约占户籍人口的50.01%,人口流失现象非常明显。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对人的吸引力远小于周边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过剩,对人口外流产生推力;导致青年人由乡村流向城市,出现“空心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人口越流失,乡村活力越小;活力越小,人口流失愈快,恶性循环使乡村衰败成为不可逃避的结果。

户籍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21%;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占比为15%,国际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芷阳村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

3、社会系统

社会系统中尤以产业对人居环境影响最大,产业落后,人口流失加剧。

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滥用。芷阳村90%以上的农田种植石榴、柿子,共有石榴园1800余亩。村民首要考虑如何提升经济效益,而非环境保护。

特色农产品经济效益有限。临潼区石榴营销采用市场零售、中间商收购、网上销售等方式。销售面窄、滞销现象严重,作为特色产业的石榴种植未给村民收入带来大幅度改善。石榴种植未形成规模,各户独立种植管理,无法获得集聚效益。石榴产业仅停留在种植销售上,未形成完整产业链,缺乏深加工产品。

商业服务业发展粗放。依托周边高校发展餐饮、零售、农家乐、房屋租赁等商业。但商业街建筑杂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人流量巨大、食品卫生程度低,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4、居住系统

居住系统未进行规划设计,建设无序;住宅质量一般。住宅质量与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紧密相连,是反映农村人居环境的另一项重要指标。[5]芷阳村的建筑多为砖混结构;屋顶形式以平屋顶居多,坡屋顶较少。建筑层数以二层到三层为主,少数是四层和一层建筑。

建筑整体质量一般,商业街建筑基本均为临时搭建,属于棚户区,建筑质量差,完全不能满足采光、通风、防火等要求,安全隐患非常大。关中传统民居仅有数例且破败不堪,已经无法使用。村庄建设均为村民自发建设,无系统的规划设计,因而混乱无序。

5、支撑系统

芷阳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勉强可以维持村民的基本生产生活,制约人居环境的改善。

给水系统相对完善,自来水入户率85%,仍有部分村民生活用水完全依赖河水、井水。无完整排水系统,仅有少部分道路两侧有排水明渠。生活污水就地排放或不经处理直接排向河流,导致环境污染,也加剧了生活用水的短缺。

电力供应达到全村覆盖,电线采用电线杆架设,局部地段线路错综复杂,与通信线路交织,年久失修且紧贴树木,存在安全隐患。芷阳村无集中供热,燃烧煤炭进行采暖,对环境污染较大。部分村民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但天然气管道未成体系,部分管道正在架设。

村内只有一条不连续的主干道,道路等级以次干道为主。住区多由支路联系。芷阳村道路未全面硬化,存在部分土路,硬化道路路面部分破损,需要修缮和整治。

芷阳村共有垃圾集中收集点18处,但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在其服务半径之外的村民常将垃圾随意倾倒。垃圾收集点露天砌筑,夏天气味难闻,下雨时垃圾浸出液随雨水肆意流淌,污染环境。建筑垃圾倾倒在村头荒地,影响村容。芷阳村普遍使用室外旱厕所,均位于户外道路边,对环境影响非常大。

村委会离村民主要居住地较远,管理不便。村内有两处卫生所,仅可满足村民平时打针、开药等基本需求,由于芷阳村靠近核工业四一七医院,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村民的看病需求。村内缺乏文教、体育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村民平时的公共活动在路旁或山下较为开阔的空地上进行。

四、优化策略

1、自然系统

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相对于城市的优势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好自然环境就是守住了乡村的底线。“天人合一”是应该始终贯彻的理念,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根本之道。芷阳村依托骊山国家森林公园,应该发挥优势,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首先,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村民是乡村的主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其次,消除水资源短缺的影响。芷阳村应开源节流,改善水资源供给结构;节约用水,抵制污染水资源的行为;发展节水农业,实行喷灌、滴灌等方式;加快石榴抗旱栽培技术的研究,尽早在旱塬区普及推广。

2、人类系统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留得住人。提升村庄活力,打造村庄产业,激发村庄内涵,加强村庄吸引力,使得青壮年愿意留在乡村。大城市反哺乡村,变极化效应为涓滴效应,促进乡村振兴,统筹城乡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满足农民需求。提升村庄服务水平,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公共活动空间营造,满足村民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3、社会系统

加大深度,打造完整农产品产业链。集石榴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于一体。村民分工合作,互利共赢。开阔广度,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结合旅游业发展采摘园;石榴、柿子深加工,“一果多用”,加工石榴汁、石榴酒、柿饼等产品,提升产值;积极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销售、错时销售,扩展销路。利用营销手段提升农产品价值。旅游业结合特色农业,打造芷阳特色品牌。提升内涵,使游客愿意来。借助西安文旅优势,打响芷阳旅游的名气,将来西安的游客吸引过来。

4、居住系统

安居才能乐业。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快、人居关系冷漠,变得越来越不宜居。乡村应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建设宜居住区。合理规划建设,规避乱搭乱建现象。村庄建设同样需要规划先行,各类用地合理布局,考虑村民住宅及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农田之间的关系。建筑设计应考虑地域传统文化,适当恢复关中传统民居的建设,更好地传承发扬当地优秀文化。

5、支撑系统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村庄活力。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构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促进设施补齐补缺。[6]公共服务设施应尽量布置在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同时考虑到各类设施之间的互补性,应将其尽量集中布置从而形成集聚效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村民基本生活。[7]完善给水、排水体系,让村民有放心水可用。集中供暖,减少煤炭燃烧。增设垃圾收集装置,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改旱厕为水厕,进行“厕所革命”。

五、结语

芷阳村具有优越的地理、经济、交通、文化区位,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良好,但水资源匮乏,严重制约经济文化的发展;人口流失和老龄化现象严重,村庄出现“空心化”,活力逐渐丧失;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收益甚低;住宅建筑毫无地域特色,空间布局不适应村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环卫系统完全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环境破坏严重;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公共活动空间较少,仅能满足村民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本文針对问题导向,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发展节水农业,;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产业链,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品牌,提升村庄吸引力,留住人;传承发展关中传统民居;改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黄颖.近郊型新农村“城乡田园”规划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12.

[2] 李伯华,刘传明,曾菊新.乡村人居环境的居民满意度评价及其优化策略研究——以石首市久合垸乡为例[J].人文地理,2009.24(01)28-32.

[3]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8-9.

[4] 卫芳琴.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多措施缓解临潼水资源短缺[J].陕西水利,2014(S1)217-218.

[5] 赵霞.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及对策——以京冀农村地区为例[J]. 河北学刊,2016.36(01)121-125.

[6] 官卫华.基于句法分析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以南京为例[J].城市规划,2015.39(12)80-90.

[7] 黄金华.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初探——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J].规划师,2009.25(S1)51-55.

【作者简介】

祝贺胜(1997.7—),山东昌邑人,西安科技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

吴 培(1997.3—),陕西安康人,西安科技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

猜你喜欢
人居环境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探析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