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变动背景下高职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

2019-10-16 05:09陈霞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外语专业高职教育产品

陈霞

摘 要:当前高职教育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导致高职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在目标观、发展观、质量观、结构观等理念层面发生了深刻变化。高职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须重构,亟须围绕实践性知识建构的知识体系,围绕学生主体建构的消费者中心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外语专业;产品(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0-0111-02

一、高职教育发生了剧烈变动,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形成重大冲击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的兴起,高职教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高职教育发展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对高职外语专业造成重大影响。

一是规模拓展。伴随着“扩招100万”的前景,我国高职教育规模将进一步拓展。不仅数量上要扩大招生规模,而且在招生类型上,除了普通高中的毕业生,还积极鼓励下岗工人、转业军人、农民工等入学高职教育。高职外语专业作为高职教育的热门专业,必然受到招生变化的影响。

二是开放办学进一步兴起。在“一带一路”等倡议的引领下,我国开放态势进一步加强。开放意味着原有的封闭性、垄断性、行政化办学格局被打破,资源流动和竞争将进一步加剧。高职外语专业面临着市场培训机构、其他院校外语专业、院校内部其他专业等各种各样的竞争。这必将对高职外语人才培养造成重大影响。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面临改革与优化。

三是信息技術的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学习、翻译软件等的大量出现极大拓展了外语学习的场域,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被学生自主学习和多场所学习所替代,必然导致教学模式发生与之相互适应的变动。

二、高职外语专业的应对

以上规模拓展、开放办学、信息技术等方面发生的变动,可能是缓慢中进行,可能体现为数量的微小变动。但从发展趋势看,必然造成高职外语专业理念和结构的深层次变动,推动高职外语专业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与时俱进。

(一)理念层面的探索

高职教育整体格局的变动,导致了高职外语专业的目标观、发展观、质量观、结构观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理念已难以应对今天的发展需求。

从目标看,传统的高职外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外语能力和素养(如翻译、教师、外交人员,等)较为纯粹的外语人才。这些职业较为高端,但就业范围狭窄,难以覆盖日益增长的中低层次职业岗位对外语日益强烈的需求。因此,在新的条件下,打造高端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应成为引导高职外语专业发展的切入点。

从发展看,高职外语专业应积极摆脱当前以行政主导为主要特征的封闭性、垄断性模式桎梏,迈向市场机制,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充分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集聚人才和经费资源,推销教育产品,转化教育成果,最终建立起适合市场标准的体系,获得市场的充分认可。

从质量看,高职教育的质量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上与我国产业处于世界产业链低端以这一情况为基准制定的高职教育人才质量标准定位,已难以适应当前我国产业升级转型的现实,难以满足当前我国中高端产业兴起从而对大量高端技术技能型、复合型、国际化的人才形成紧迫需求的事实,亟须建构起新的质量标准。

从结构上看,高职外语专业结构较为简单,基本上是普通高等外语教育结构的复制、衍生,即按照学术逻辑和行政逻辑建立起的教学体系、管理体系。而高职外语专业必须打破这种逻辑,按照市场逻辑和职业岗位需求建立起新的结构体系。

(二)有效体系的建构

专业是知识的聚集。高职外语专业化程度不高,构成当前高职外语专业的核心弊病。同时,高职外语专业的另一弊端在于教育教学体系仍然处于“教师中心”,围绕消费者需求建构的学生中心体系并未形成。基于这两点,高职外语专业应在以下两个方面整合资源、建构体系。

一是对知识的重新整合,围绕实践性知识建构教育教学体系。

从近期的视角,主要有两点:一是目前高职外语专业并未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主要由零散的学科语言知识和零碎的职业岗位知识拼凑而成。这种知识的简单堆积不成体系,无法发挥出创新功能。高职外语专业的优势体现在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生,对职业岗位所需的实践性知识掌握不够。二是在复合型人才打造过程中,应深度探索外语在复合型人才素质建构中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深度探索外语人才在产业链条中的运行规律,寻求最大限度发挥外语专业的潜能和附加值,不能满足于辅助性作用,最后沦为边缘产业。

从长远的视角来看,高职外语专业应摆脱当前的低端层面,积极探索高等性。高职教育最初是为适应低端制造、服务业的职业岗位而设置。伴随着我国经济开始迈向高端,相当多的中低端职业岗位出现了对专业外语的强烈需求。高职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在广度与深度两个层面探索办学方向。高等性最基本的三个特征就是高深学问、知识创新、通识教育。作为高深学问,高职外语应大量汲取职业性知识,形成与语言学科知识的整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有别于普通高等外语的知识体系。知识创新要求高职外语应积累足够数量和层次的知识量,在交叉融合中形成创新。这种创新并非简单的语言与文化知识的积累,更多地体现在不同领域之间知识的复合。作为通识教育,高职外语应聚焦于培养出完善的人格,充分利用好语言文化功能,培养学生优雅的气质和广阔的视野。

二是转变发展模式,围绕学生需求营造消费者中心体系。

现行高职外语专业的发展模式是教师中心模式。伴随着人才市场的消长、知识来源的多元化,以及学习方法的革命,教师中心模式逐渐趋于消解。学生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学生作为市场需求的载体,满足学生需求,是教育适应市场的基本逻辑。高职外语专业应围绕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最大限度提供各种课程,形成模块,供学生选择。这样,消费者中心体系得以建构。同时,高职外语专业通过学生的选择实现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质量、成本、效率、收益等市场机制进入高职外语。高职外语专业的市场适应性将会得到提升,教育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公布[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求的综合表现。虽然这个文件主要面对高中生,但对当前高职外语专业同样有重大的启示,是破解高职教育长期以来注重职业技能忽略身心发展、注重短期效果忽略持续性发展弊端的重要举措。

消费者中心对传统模式形成了革命性变革。这是一种自外而内的革命性举措。传统模式的封闭性与行政导向在消费者中心理念下土崩瓦解。高职教育与市场之间形成了贯通。高职教育在这种交互中获得了更多的经费、人才、技术。自身的适应性得到了显著增强。教育生产力得到显著提升。

结语

高职教育发生的剧烈变动,必将对高职外语专业的发展形成重大影响。教育具有周期性,具有为未来培养人才的特性,这种变动造成的影响较为缓慢,但趋势不可逆转。当前高职教育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政府给予了超乎寻常的投入。但根据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性规律,政府拨款不可能保持长久的持续性。对任何高职院校和专业而言,政府拨款具有辅助性和暂时性,高职教育真正的未来在于市场的接纳和给予。所谓接纳,是指市场能够吸收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所谓给予,是指市场通过公平交易,支撑起高职教育办学的连续性。这对高职外语专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赵婀娜,赵婷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N].人民日报,2016-09-14.

猜你喜欢
外语专业高职教育产品
刍议高校口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外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指导教师在外语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的作用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