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评价,为语文课堂增辉

2019-10-16 05:19叶祺
江西教育C 2019年8期
关键词:于永正作业本比喻

叶祺

新课标指出: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它具有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功效。通过评价,可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显露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学习。课堂评价用得好,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起着重要作用。相反,如果课堂评价不当,可能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挫,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因此,恰当运用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评价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

一、用热切的语言激励人

在强烈的评价意识和明确的评价目的基础上,评价以激励为主,这种激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对反馈信息的激励,一种是对后进生的激励。于永正老师曾讲过一个故事。小学时,于永正的一篇作文得到语文老师这样的评价:“此文可推荐至报刊发表。”年幼的于永正激动万分,并从此对作文的兴趣高涨。虽然那篇作文最后没有发表出来,但我们可以看出热切的语言可以激励人,甚至让人终生受用。后进生一般都缺乏自信,因此,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切不可主观片面地随意否定学生,而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要善于肯定和表扬学生,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了,哪怕他的发言只有一点合理的内容,笔者就会给予充分肯定,使他们在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点滴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当然,也不能把对学生的表扬当作廉价施舍,否则效果也将适得其反。

二、用诚挚的情感感染人

罗素说过:“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爱是教师改造工作的源泉,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源泉。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注情感,做到心诚意切,对学生高度负责。评价恰当,不但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也可获得感情上的满足。如一位很怕写作的学生,常常苦于找不到写作素材,有一天他在日记中只写了一句话:“妈妈给我织了一件新毛衣,非常漂亮。”笔者给了他这样的评价:“我看到你的新毛衣了,是很漂亮,你的妈妈是个心灵手巧的妈妈,是个非常爱你的妈妈,我从你的新毛衣和你的日记中感受到了。”后来这位学生写了一组关于妈妈的日记,比以前更加具体,有真情的流露,进步非常大。

三、用精当的指导启迪人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他的教学评价应具有启迪性,善于通过巧妙的教学评价开启学生的心智。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教师的课堂评价一定要防止笼统模糊的倾向,如学生朗讀完一段课文后,教师指导性地评价:“你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这种评价,一分为二,具有辩证性,针对性强,有的放矢,不仅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知道努力的方向,也会感到一种受到关怀后的温暖。如一位学生作文中用水晶来比喻小公主的眼睛,教师给予高度评价:“比喻恰当精确。”问学生为什么这么比喻,学生回答:“因为透明嘛。”老师没有忙于作评价,而是又问了一句:“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悟出用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童真的纯洁和可贵。

四、用新颖的评价吸引人

追求新奇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整天面对的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那么将会对此失去兴趣。在批改作业时,笔者发现最初孩子们追求的是老师在作业本上画一朵小红花,而当周围的许多小朋友都得到了这一荣誉时,小红花便失去了昔日的吸引力,学生的作业渐渐地少了认真的痕迹。突然有一天,依然坚持认真书写的学生惊奇地发现自己的作业本上出现了一张笑脸,便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作业本展示给同桌看,于是,许多小朋友的作业又悄悄地整齐了。不等作业本发下来,孩子们已经急切地想了解作业本上是否有笑脸。常换常新的评价成了学生认真书写的动力之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认真书写的好习惯便逐渐养成。

我们构思每节课的评价方式时,总是努力把赏识评价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即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及时对每位学生的表现做出恰当的赏识性评价,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之处,赞赏每一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热情。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真正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就必须加强教学评价艺术的修炼,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思索的哲人”和“爱的化身”。

(作者单位:江西省铅山县河口四小)

责任编辑:胡波波

猜你喜欢
于永正作业本比喻
比喻
作业本里的故事
于永正从教年记
换作业本
不忘传承 砥砺创新
——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研究掠影
于永正纪念专刊
搞笑作业本
比喻最爱
于永正“言语交际”作文教学研究综述
什么是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