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焕 李国泰
1.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基础部,重庆 404020 2.重庆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401331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是一种致病机制复杂、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疾病,其发病率与年龄有显著关系[1]。虽然近年有发病率低龄化趋势,但老年人仍是T2DM的主要患病群体,随着我国人口老龄进程的深入,T2DM发病率也逐年增加,有调查研究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约有超过1亿人患病或处于高危状态[2]。而糖尿病患者健康的威胁不仅来自于其本身,其诱发的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威胁经常更为直接。糖尿病性骨质疏松(diabetic osteoporosis, DOP)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骨质疏松会大大增加老年人骨折的机率,骨折会致使患者长期卧床,进而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可能会引发更多疾病,造成恶性循环[3]。DOP是可以通过运动治疗得到缓解甚至逆转[7]。但目前临床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的运动处方内容,若无专人指导下进行训练,不仅对患者身体骨密度改善作用有限,还可能引发较多运动风险。所以通过人体最熟悉的运动模式进行锻炼最具有可行性。所以走、跑等运动形式是运动处方应当着重推荐的方法,目前美国运动医学学会第九版运动处方指南指出,中强度有氧跑可以改善T2DM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和增加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量与骨微结构[5]。但在临床使用中发现,DOP患者中有些年龄较大、有些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有些超重甚至肥胖,难以完成或长期坚持中强度有氧跑,部分患者甚至出现“跑步膝”等运动系统疾病,这些限制条件令运动处方的实施和见效变得困难。但近期有研究发现,每天分段多次进行低强度有氧健走,在总量较大(>10 000步)情况下也能够起到缓解胰岛素抵抗、增加骨量、改善肌力的作用。分段多次进行低强度有氧健走相比集中长时间中强度有氧跑,在生活中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与患者正常的生活状态更接近,更容易被患者接受,若以分段多次进行低强度有氧健走为运动处方,DOP患者更易完成和持续。本研究分别利用中强度有氧跑步运动和分段低强度有氧健走运动这两种运动方式对DOP患者进行运动干预,探讨这两种运动方式对患者β细胞功能、糖代谢和骨密度等指标的影响,为DOP患者制订切实可行的运动处方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实验依据。
本研究于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招募223名受试者。
1.1.1样本纳入阶段:在223受试者中,选出符合以下全部条件者:①具有糖尿病基本症状;②空腹血糖>7 mol/L;③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2 h)> 11.1 mmol/L;④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T值<-2.5标准差;⑤年龄在50~65岁间;⑥能听说普通话或四川重庆方言;⑦能够进行完成跑步运动;⑧神志清醒;⑨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筛选223受试者中161人符合以上标准,受试者进入排筛选阶段
1.1.2排除标准阶段:对161名受试者进行调查,凡是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排除出本实验:①1年内有严重运动系统损伤;②患心脑血管疾病且无法进行中度强度运动者;③有肝、肾疾病史;④酗酒或有吸毒史;⑤患有或曾患有恶心肿瘤;⑥长期规律服用降糖和治疗骨质疏松药物;⑦长期有规律运动习惯;⑧有运动员经历或长期从事重体力活动。
161名受试者中123人正式纳入本实验,与所有受试者及其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并购买意外保险。
1.1.3实验分组:将123位受试者分为中强度有氧跑步组(medium intensity aerobic running group,MR组,n=41);低强度有氧健走组(low-intensity aerobic walking,LW组,n=41);对照组(control group,C组,n=41),受试者基本情况如表1。
表1 受试者基本状况Table 1 Basic condition of the subjects
MR组运动方案,参照ACSM推荐的老年人中强度运动方案[5],具体如下:在维持原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每周任意5天,在16:00~20:00期间在指定健身房,在实验组织者的指挥下,以7 km/h的速度进行20 min的跑步,后降速度降至6 km/h速度进行20 min的跑步。LW组运动方案具体如下:在维持原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每周任意五天,早起佩戴GT3X+三轴体动记录仪,累计步数>16 000步,非特殊情况不得超过22 000步。C组方案如下:维持原生活方式,不刻意增加活动。
1.1.4实验完成及数据纳入状况:C组41人中,2人搬家距离过远无法完成后测,1人使用胰岛素,该组最终38人的测试结果为有效数据。MR组,4人>2次每周训练不足5次,所测数据被排除,2人因体重原因无法完成运动方案退出本次实验,该组最终35人的测试结果为有效数据。LW组有5人>2次每周步数大于16 000步,不足5次,1人使用胰岛素,1人突发疾病、1人无法联系,该组最终33人的测试结果为有效数据。
1.2.1实验设计:在实验干预前对123名受试者佩戴三轴体动记录仪,佩戴5 d,每天起床开始佩戴,睡觉前摘下,计算出每天正常生活态的步数。对全部受试者进行前测(包括:身体成分分析、OGTT测试、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骨密度检测、糖脂代谢检测、下肢肌力测试),后进行随机分组: MR组(n=41)、LW组(n=41)、C组(n=41)。执行12周干预,干预期间MR组和LW组每周干预5 d,MR组,在指定时间以7 km/h的速度进行跑步20 min,后速度降至6 km/h速度进行20 min的跑步。LW组,在维持原生活形态的基础上,整日累计步数>16 000步。C组,维持原生活形态,不刻意增加活动。12周干预结束后,进行后测(身体成分分析、OGTT测试、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骨密度检测、糖脂代谢检测、下肢肌力测试)。
图1 受试者纳入与实验流程图Fig.1 Subject enrollment and experimental flow chart
1.2.2实验设备与试剂:实验设备:美国Actigraph公司生产的GT3X+三轴体动记录仪;德国D&R公司生产ISOMED2000等速肌力训练测试系统;韩国InAlyzer公司生产的双能X射线扫描仪;美国Lifefitness公司生产的95T Engage跑步机;韩国Biospace公司生产的Inbody550身体成分分析仪;日本hitachi 公司生产的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瑞士Roche公司生产的ELECSYS 2010 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日本SYSMEX 公司生产的HLC-723 G7糖化血红蛋白分析系统。
实验试剂:德国 Boehringer M nnhelm公司生产的血浆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TRACP)、尿羟脯氨酸 (hydroxyproline,HOP)、尿脱氧吡啶喏啉(deoxypyridinoline, DPD)测试试剂盒。
1.2.3运动方案执行与监控:运动方案制定:本研究中在实验干预前对123名受试者佩戴三轴体动记录仪,佩戴5 d,每天起床开始佩戴,睡觉前摘下,计算出每天正常生活态的步数。发现受试者正常生活态每日步行约5 000~6 000步。故LW组的干预方案,每日累计步数>16 000步方可。
运动方案执行:MR组受试者在执行跑步前,实验组组织者询问受试者身体状态,后统一组织进行热身。运动过程中,速度由实验组织者进行调整。实验后统一组织受试者进行拉伸放松。
LW组:受试者起床开始将三轴体动记录仪佩戴在腰部,全天不得取下,晚上睡觉前取下,每3天实验组织者进行数据同步上传,若单日步行超过22 000步,需进行特别记录。
C组:保持正常生活态,有额外大运动量如:爬山、游泳、健身,需要及时汇报予以备案。
运动监控:主要是MR组进行跑台运动,所有受试者佩戴心率带,每位实验组织者,照看5名受试者,出现不适状态或心率异常及时处理。
1.2.4样本采集:进行采样前一天晚上10点开始禁食,次日早上8~9点和餐后2 h由护士进行血样采集,采血处为上臂静脉,采集的血液装至真空采血管,静置30 min后使用低温高速离心机离心,在4 ℃下,6 000 r/min处理 8 min,取上清液,置于-80 ℃的冰箱冷冻贮存。
1.2.5测试项目与方法:骨密度检测:利用韩国InAlyzer公司生产的双能X射线扫描仪对全部受试者惯用腿的股骨颈、Ward三角区和大转子进行扫面,检测骨密度,对每个检测部位进行3次扫描,股骨颈和大转子将其误差<3%,Ward三角区误差<5%。
骨质代谢指标检测:取出在-80 ℃贮存的血样,利用德国 Boehringer M nnhelm生产试剂盒,进行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进行HOP、TRACP、 DPD浓度检测。
糖代谢指标:取出在-80 ℃贮存的血样,采用葡糖氧化酶法,利用德国 Boehringer M nnhelm公司生产试剂盒,测定空腹血糖水平(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 h血糖 (2-h plasma glucose,2hPG)、糖化血色素 (glycated hemoglobin,HbA1C)、空腹胰岛素水平 (fasting insulin,FINS)。
OGTT测试:测试前一天22:00后保持空腹,在早晨7:30~9:30开始进行,首先进行坐位取上臂静脉血采样,随后受试者空腹口服溶于300 mL水内的无水葡萄糖粉75 g。5 min内必须将葡萄糖水溶液全部饮用。然后从饮第一口葡萄糖水溶液开始计时,在0.5、1、2、3 h时间点取血测血糖,并绘制耐糖曲线。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采用稳态模型分析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计算公式为[6]:HOMA-IR=空腹血糖水平(FPG,mmol/L)×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mIU/L)/22.5。
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β cell,HOMA-β):HOMA-β是用于评价个体的胰岛β细胞功能的指标。计算方法[7]如下:
20×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mIU/L)/(空腹血糖水平(FPG,mmol/L)-3.5)(%)
下肢肌力等速测试:本研究在运动干预结束前后进行下肢肌力测试,利用德国产ISOMED2000型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角速度为 60°/s、180°/s测试。受试者的膝关节固定于动力计上,下腰部贴紧座位椅背与动力计夹角调整为90°,系统启动后,受试者的双手置于胸前紧握双拳,下肢发力对抗动力计,正式测试前进行一次适应,测试进行3次;利用ISOMED2 000分析记录软件回执膝关节伸展最大力矩曲线。
本研究利用SPSS for Windows 18.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中数据以均值±标准差形式体现。利用描述性分析对受试者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利用Student’sttest对BMD、骨代谢指标、FPG、FINS、HOMA-β、HOMA-IR等指标进行前后比较,利用one-way ANOVA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本研究显著水平为α=0.05。
身体成分变化见表2。
表2 受试者身体成分变化比较结果Table 2 Comparison of body composition changes among the subjects
注:与前测比较,*P<0.05;与C组比较,1P<0.05;与MR组比较,2P<0.05。
由表2可知:C组、MR组、LW组在体重、体脂率、腰臀比方面,前测数据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经过12周干预,在体重变化方面,C组后测结果显著高于前测结果(P<0.05),C组受试者体重增加;MR组、LW组后测结果与前测结果比较,出现显著下降(P<0.05),LW组、MR组受试者体重减少;后测结果中LW组显著低于MR组,LW组受试者体重下降比MR组更为明显。在体脂率变化方面,C组前后测结果没有显著变化(P<0.05),MR组、LW组受试者后测结果与前测相比,显著下降(P<0.05),与C组后测结果比较,显著低于C组(P<0.05),LW组、MR组体脂率显著减低。在腰臀比变化方面,C组后测结果显著高于前测(P<0.05),C组受试者腰臀比显著增加,MR组、LW组受试者后测结果与前测相比,显著下降(P<0.05),与C组后测结果比较,显著低于C组(P<0.05)。
骨密度和骨代谢变化见表3和表4。
表3 受试者各部位BMD变化比较结果(g/cm2)Table 3 Comparison of BMD changes in various parts among the subject(g/cm2)
注:与前测比较,*P<0.05;与C组比较,1P<0.05;与MR组比较,2P<0.05。
由表3可知:C组、MR组、LW组在股骨颈、大转子、Ward三角区骨密度方面,前测数据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会对后测结果造成影响。各组经过12周干预,股骨颈、大转子、Ward三角区骨密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组股骨颈、大转子、后测结果显著低于前测(P<0.05),Ward三角区骨密度后测结果虽低于前测,但未达显著性差异(P>0.05),C组受试者的骨密度经过12周呈现下降趋势。MR组、LW组股骨颈、大转子、Ward三角区骨密度,后测结果与前测结果比较,出现显著上升(P<0.05),且显著高于C组后测结果(P<0.05),MR组与LW组受试者股骨颈、大转子、Ward三角区骨密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R组、LW组受试者的骨密度经过12周呈现上升趋势。
由表4可知:C组、MR组、LW组骨代谢指标的尿HOP、尿 DPD、血浆 TRACP方面前测数据,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会对后测结果造干扰。各组经过12周干预,在尿HOP、血浆 TRACP方面,C组后测结果显著高于前测(P<0.05),C组受试者骨代谢增强。MR组、LW组后测结果与前测结果比较,出现显著下降(P<0.05),且明显低于C组后测结果(P<0.05)。LW组后测低于MR组,但未达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尿 DPD变化与尿HOP、血浆 TRACP指标变化情况一致。
糖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变化见表5。
表4 受试者骨代谢变化比较结果Table 4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bone metabolism among the subjects
注:与前测比较,*P<0.05;与C组比较,1P<0.05;与MR组比较,2P<0.05。
表5 受试者糖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β细胞功能变化比较结果Table 5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glucose metabolism,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β-cell function among the subjects
注:与前测比较,*P<0.05;与C组比较,1P<0.05;与MR组比较,2P<0.05。
由表5可知:C组、MR组、LW组糖代谢指标FPG、HbA1C、2hPG、胰岛素敏感性指标HOMA-IR和β细胞功能功能指标,HOMA-β前测数据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会对后测结果造干扰。各组经过12周干预,FPG、HbA1C、2hPG变化方面C组后测结果显著高于前测(P<0.05)。MR组、LW组后测结果与前测结果比较,出现显著下降(P<0.05),且明显低于C组后测结果(P<0.05)。MR组后测结果低于LW组,但未达显著性差异(P>0.05)。在胰岛素敏感性指标HOMA-IR变化方面,C组后测结果显著高于前测(P<0.05)。MR组、LW组后测结果与前测结果比较,出现显著下降(P<0.05),且明显低于C组后测结果(P<0.05)。MR组后测结果低于LW组,但未达显著性差异(P>0.05)。在β细胞功能功能指标HOMA-β变化方面C组后测结果显著低于前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组、LW组后测结果与前测结果比较,出现显著上升(P<0.05),且明显高于C组后测结果(P<0.05)。MR组后测结果低于LW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下肢肌力变化见表6。
表6 受试者下肢肌力变化比较结果(Nm)Table 6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muscle strength of lower limbs among the subjects(Nm)
注:与前测比较,*P<0.05;与C组比较,1P<0.05;与MR组比较,2P<0.05。
由表6可知:C组、MR组、LW组下肢肌力指标,60°/s和180°/s角速度下膝屈伸力矩指标HOMA-IR和β前测数据,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会对后测结果造干扰。各组经过12周干预,60°/s和180°/s角速度下膝屈力矩,C组后测结果低于前测,但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组、LW组后测结果与前测结果比较,出现显著上升(P<0.05),且明显高于C组后测结果(P<0.05),MR组后测指标显著高于LW组(P<0.05)。MR组后测指标高于LW组,但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近十年运动受关注程度逐渐上升,已经由以前的单纯竞技体育走入社会各个领域,而将运动应用于医疗后,运动处方就应运而生。目前有关运动处方的研究尚属初级阶段,许多临床运动处方也尚不完善。运动处方主要包括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类型等4个要素,这就是所谓的“FITT”原则。合理搭配以上4要素才能保证运动处方的可操作性、坚持度和疗效。目前利用运动处方辅助糖尿病和骨质疏松治疗是运动处方研究的热点。大部分运动处方的研究都认为需要专门时间、特定强度和方式下进行训练才是有效的。但是这样的运动让很多患者难以完成或坚持。本研究选取在一般糖尿病治疗和骨质疏松治疗中常用的中强度有氧跑步,和目前社会兴起的与正常生活运动状态接近的“万步走”也就是分段低强度有氧健走两种方案分别对2型DOP患者进行运动干预,研究两种方案对DOP患者的骨密度、β细胞功能、胰岛素敏感性、糖代谢造成的影响。本研究发现中强度有氧跑步和分段低强度有氧健走两种方案,均能显著降低体重、体脂率、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下肢骨密度,且两个方案的干预效果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在下肢肌力方面,两种方案虽然都能增加肌力,但是中强度有氧跑步方案显著优于分段低强度有氧健走。
慢性代谢疾病与肥胖具高相关性,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以BMI和体脂率作为判断肥胖指标,并指出改善肥胖才能间接降低代谢症候群的发生。本研究受试者的BMI和体脂率均超出正常指标,间接呼应糖尿病与肥胖具高度关联性。在经过12周的干预发现每周5次进行40 min中强度运动或每周5次步行达16 000步均可以显著降低体重、BMI、体脂率以及腰臀比。An等[8]研究发现健康老年人每周进行4~5次慢跑,每次持续40 min以上,持续24周,受试者体重下降约7%~10%、体脂率下降约8%。而高密度脂蛋白也显著上升。Guasch-Ferre等[9]以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现每周进行3~4次低强度跑步,执行8周,受试者体脂率、BMI、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指标均出现明显下降。Shiroma等[10]研究中发现每天进行5次,每次15 min的有氧健步走能够降低糖尿病人的体重和体脂率,而且有助于降低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这些研究与本研究结果相似。这也说明了不论是中强度有氧跑步还是分段低强度有氧健走,对糖尿病患者身体成分的改善都是有显著意义的。Slentz等[11]指出规律运动可以减少体脂肪及增加红肌组织,由于体重组成包括脂肪重与非脂肪重,脂肪组织过多会增加胰岛素阻抗性,导致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组织引起高血糖,而骨骼肌是胰岛素敏感组织,长期规律运动可以增加肌肉组织及胰岛素接受器的敏感性。因此,身体组成之变化可作为推论糖类代谢能力的指标与依据。
运动对于骨密度的改善效果已经得到众多研究的证实[12-13]。主要机制是运动通过高冲击对骨骼产生负荷,在冲击复合的刺激下改变骨微结构,提升骨密度、增加骨量,同时运动能够刺激IGF-1和GH的生产,其中GH在青少年阶段对于骨骼发育起到重要作用,成年也与成骨细胞活性相关[14]。IGF-1则能够对破骨细胞活性抑制,减少骨量流失。IGF-1水平的降低被认为是骨折高发的风险警示[15]。本研究中接受中强度有氧跑步和分段低强度有氧健走的受试者下肢骨密度均出现显著上升,这说明作为改善骨密度的运动处方,中强度有氧跑步和分段低强度有氧健走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具有疗效。尿HOP、TRACP、 DPD的水平下降,说明跑步运动对于骨吸收起到抑制作用。这可能与进行耐力运动后肌肉刺激导致体内IGF-1和GH上升有关。IGF-1对于破骨细胞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这就导致骨吸收作用的减弱。本研究中发现中强度有氧跑步相比分段低强度有氧健走在改善骨密度方面作用稍好,这可能与中强度跑步下肢受到的冲击更大、频率更高有关,但是分段健走获得更多的冲击次数,两种运动方式在收到的冲击总量方面差异不大。所以中强度有氧跑步与分段低强度有氧健走均能改善DOP患者骨密度、降低其骨吸收作用。
运动对于缓解胰岛素抵抗具一定正向效益。本研究再次证实运动训练亦对血糖控制具有正面影响,在葡萄糖代谢能力分析中发现,受试者不论接受中强度有氧跑步还是分段低强度有氧健走干预,在FPG、HbA1C、2hPG指标上均皆呈现显著下降。由此可见,规律运动训练可以改善因老化所造成血糖控制不佳的问题。分段低强度有氧健走干预在FPG、HbA1C、2hPG改善效果优于中强度有氧跑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该结果说明采用接近生活状态的,利用零散时间分段进行走路不会比专门抽出较长时间进行跑步活动取得的控制血糖效果差,甚至效果犹有过之。这可能与运动效应时间有关,本研究要求每天起床至晚上休息前需要达到16 000步的步数,基本上相当于行走了9 000~12 000 m的距离,从走路分布时间来看,基本上超过10 min的连续走路会超过10次,而且久坐时间也明显减少了,每次中长距离走路会导致血糖波动,从而刺激胰岛素敏感性,大量走路,会导致血糖明显下降,可以在内环境下产生低胰岛素低血糖的新平衡,在长期的大量步行刺激下,血糖会明显降低。而集中一次进行长时间的中强度跑步干预,在跑步过程中可以肌糖原和血糖被消耗,同时骨骼肌收缩与放松作用,促使血管内皮扩张反应以增加血流量、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及改善胰岛素阻抗性改善葡萄糖耐受异常。可以认为中强度跑步运动本身对于血糖的调节是高效的,但是由于能量消耗大、所需时间长,难以每日多次反复,其对血糖的影响时间较短。与分段低强度健走相比,对血糖的影响时间较短对胰岛素敏感性刺激次数较少。本研究发现中强度有氧跑步和分段低强度有氧健走能提升胰岛β细胞能力。本研究的MR和LW组中在血糖代谢及胰岛β细胞功能上皆有显著改善,与先前研究提到运动训练后会提高胰岛素信息传递效率及肌肉组织会通过AMPK 信息传递来增加葡萄糖运送的能力机转相符合。Zanocco等[16]研究发现缺乏运动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及增加体脂肪量,导致血糖控制不佳。而葡萄糖不耐症形成时会使血中葡萄糖及胰岛素平衡关系失调。相似的,本研究亦发现C组12周干预期间,在未增加运动量下其胰岛β细胞功能显著下降。由于,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取决于β细胞功能衰退的程度,此与高血糖的严重度成正相关[17]。近年来不断强调生活态运动训练的经济效益,使DOP患者能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中,融入生活的运动是个案血糖控制的重要基础,分段低强度走路运动对于坐式生活型态者最适合且容易通过渐进式运动达到目标。王志国等[18]研究指出走路愈多者,糖尿病发生率愈低及血糖越稳定。运动训练中有氧、耐力及肌力训练皆可促进肌肉细胞的线粒体数量及氧化酶功能,达到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及降低血脂,相似的,本研究结果证实每周5天16 000步运动训练除提供随时随地不受时间、环境与空间的限制外,与中强度有氧训跑具相同的控制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运动效益。
本研究中不论是中强度有氧跑步还是分段低强度有氧健走都是以耐力运动为主的训练方案。可能对于力量的提升有限。但是研究结果显示两种运动方式干预12周后受试者下肢肌力均取得显著增加。其中中强度有氧跑受试者增加幅度显著大于分段低强度健走的受试者。这说明,较高强度的运动,对于肌力的增加效果会较好。但是低强度健走也可以促进肌力增加,相比不进行运动肌力衰退的DOP患者,健走取得的效益仍是可观的。若作为骨质疏松患者防跌倒的训练干预,中强度有氧跑步是较好的方案。若保持肌力,防止肌力快速衰退,分段低强度健步走可以作为日常基础练习。
长期中强度中强度有氧跑步和分段低强度有氧健走两种运动方案,均能够降低BMI和体脂率、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增强β细胞功能、增加骨密度和下肢肌力。在生活中容易实现的分段低强度有氧健走方案,在每日步行在16 000步以上,与连续有氧跑40 min的训练效果基本一致。唯独在下肢肌力发展上,中强度有氧跑训练显著优于分段低强度有氧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