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清
摘 要 从一道浙江高考试题出发,探讨政治高考备考复习的根本出路——重学。本文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要“重学”的原因;二是“重学”的举措,改变课堂教学结构、组织学生自主研学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是最直接的三条措施。
关键词 重學;课堂教学结构;自主研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8-0203-02
“重学”要讲究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体现学的价值和学的意义。本将从为什么“重学”这一起因开始,分析当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如何掌握学的理念,以及学的根本。
一、为什么要谈“重学”
这里讲的“重学”,就是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之意。
2018年1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思想政治)出了一道试题,即39题(情境略)的第(1)问(6分):鼓吹香港有所谓“固有权力”“自主权力”的观点为什么是非常错误的?题目要求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有关“单一制”的知识回答。而考纲对“单一制”的考试要求只是a,这样的命题让很多政治教师大呼意外,也引起了争议。但争议之余给接下来的教学造成的影响就很严重,原本教师在教学中就“求全”“求满”,因为不放心考试、不放心学生而努力讲全、全讲,而今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防类似这样的考核,细小知识点的题目讲得更多、更全、更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更被忽视,最终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和学生学习能力的下降。所以,有必要谈谈政治高考备考复习中的“重学”问题。
二、政治高考备考复习中为什么要“重学”
(一)学理分析
心理学家加涅有一个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他认为这种模式是最典型的学习模式。首先,学生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感受器,并转变为神经信息,这个信息进入感觉登记。有些部分登记了,其余部分很快就消逝了,不再影响神经系统。怎会如此?这涉及到注意或选择性知觉的问题。其次,被感觉登记了的信息很快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能力很有限,超过了一定数目,新的信息进来,就会把部分原有信息赶走,若欲保持信息,就得采取复述的策略。最后,当信息离开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要经过编码过程。所谓编码,就是用各种方式把信息组织起来。信息是以编码形式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加涅认为,这些都是学生内部加工的过程。
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最主要的就是要高度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能动性。就如同驾驶员与同车乘客的认路水平对比,驾驶员的认路水平很高,单纯的乘客认路水平很低,原因就在于熟悉道路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学习)中的主体参与程度的差异。
在高考中,真正发挥作用的主要是转化为长时记忆的知识。我们可以假设,假如学生如同上例中的驾驶员,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由感受器接受环境刺激到实现感觉登记,由感觉登记转变为短时记忆,由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这三个阶段中,各有90%的信息得以转化,那么,就会有近73%的信息最终转化为长时记忆,学习就会是高效的。假如学生如同那同车的乘客,缺少学习的主体性,在这三个阶段中各仅有30%的信息得以转化,那么,最终转化为长时记忆的信息则少到只有可怜的2.7%了。可见,在学习中,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对学习效率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们在政治高考复习备考中一定要重学。
(二)高考性质
如今的政治高考试题在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方面越来越多地取得了突破,表现在绝大部分试题都是以实际生活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为背景材料,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综合能力。这样的能力如何习得?惟有通过学习的实践,在实践中得到体验和感悟。
我们可以教孩子游泳的知识和方法,但如不让他下水,因为即使最聪明的孩子也是学不会游泳的。虽然游泳需要的运动技能培养方式与考试需要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培养方式有一定区别,但根本上说还是一致的。所以,在高考复习中,最重要的还是要突出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过多的教师讲解。
(三)事实根据
2018年高考结束后,笔者与部分政治老师交流,有一位老师说到,上述那道高考题考核的知识点(单一制),他在复习中是讲到过的,但最后,他教的班里并没有学生考出来。什么原因?忘了。别的班是否有学生做出来?有的。这部分学生为什么能够做出来?这部分学生是在自己看书时看到、理解并记牢了这个知识点。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应该比“教”更重要。
三、政治高考备考复习中怎么“重学”
荀子的《儒效篇》有这样的话:“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类似的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道理很浅显,但做起来并不简单。怎么做?最直接的措施是以下三點:
(一)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目前的政治高考复习课最常见的结构是讲练式,先是老师讲,而后学生练。讲练结合当然好,如能做到突出重点、针对难点、精讲精练,效率是高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老师常因抓不住重点、摸不准难点,或受不放心心理影响,因而眉毛胡子一把抓地讲全、全讲,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就必然被排挤。在讲的过程中,虽然也有提问,但大多是一个一个考点内容的复述式提问,且是面向全班学生的集体提问为主,故从表面上看,课堂很热闹,但实则有许多学生在滥竽充数,实际参与程度很低,思维训练不足。到了练的环节,往往又因时间所剩无几,只能点缀式的让学生做一两道选择题了。这样的结构必须改变。
教师应还是采用讲练式,但在具体操作上可改为讲练穿插进行式,或称分段讲练评模式,即将一节课要落实的考点分解为几个小点,针对各个小点分别设计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分别开展讲解、训练和评议活动。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首先,因为在教学设计阶段做的工作比较细致,预先规定了各段的教师和学生活动,可减少教学中的随意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得到保证。其次,讲讲、练练、评评,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更为丰富,教学节奏更显灵动,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听课疲劳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第三,因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实践活动多了,知识落实和能力提高就更明显了。
(二)组织学生自主研学
如何开展讲解、训练和评议活动?
1.“讲”的主体应是学生。可以尝试让学生当小老师。比如,有一位老师在复习《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把握思维的奥妙》时,将教材重组,将《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三框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小单元进行复习。在复习中,首先将学生分组,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大组,各自承担一个框题的任务,组织他们课前自学讨论,提炼每框的知识要点,并发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形成知识结构图。上课前准备,由各组派一位代表作好结构图的板演,上课始,由该代表讲述要点并解释结构图,再由组内的第二位学生作补充。老师只是在学生讲后就难点作深一步的讲解,并对学生的讲授作了点评和补充。暂且不论他安排的教学容量是否过大和其他的一些细节是否合理,但就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策划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定位,无疑是正确的。
2.“练”的关键在于合理。“无练不成复习课”,这是常识,但怎么练?这中间有“练”的内容、“练”的难度、“练”的数量和“练”的方式等问题。
练的内容一定要遵从考试说明关于考试范围的规定,超出范围的坚决不练,这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练的难度要随着复习进程逐渐提升。务必要避免过于偏好高考“陈题”的做法。现在有许多老师一味相信高考题,而网络时代也为这种偏好提供了满足的条件,他们从网上收集了大量各地的高考试题,根据教学内容重新加以编辑,教学时只要内容对得上,就拿这些高考题让学生做,殊不知学生的水平有一个渐次提高的过程,不同复习阶段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也是不同的,不同区域的高考题命题特点也是不同的,一味地拿复习结束后参加高考时才要做的各地的高考题目放到复习刚开始或过程中的某个时段来做,实在为难学生,且与本地、本时段的复习目标相违。
练的方式要“仿真”。首先是题型的仿真,各地高考试题的题型安排有区别,在让学生训练时一定要选择与当地高考题型一致的题目,不一致的一定要重新改编;其次是表达方式的仿真。练有口头的、书面的、动手操作的、社会调查的等多种方式,但在政治高考中只看书面表达的结果,故在时间紧迫的高考备考复习中,应坚持以书面训练为主,让学生经历真实的读题、审题、调动知识、建立知识与材料信息的关系以及规范表达的过程。考虑到实际高考中时间紧的问题,平时的训练还要限时。
3.“评”的要义应为充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一定要有充分的评的过程。现实中“重考不重评”的现象还很多,比如简单地报报答案甚至将答案纸一贴了事,殊不知答案只是阅卷给分的标准,只是命题专家思维的结果,与学生现实的思维过程并不吻合,而我们平时的教学最主要的是要针对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不足来的。所以一定要有充分的评的过程,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加以纠正和补足。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可由老师评,也可由学生评。老师评针对性强,耗时较少,但因老师与学生间存在着知识起点、能力水平、动机水平的差异,极易造成讲评成为“隔靴搔痒”,学生往往听不进,或者听听有理,做做不会。所以要多让学生自己来评。口头回答的问题可由其他学生作点评、补正。书面解答题,教师则可利用现场巡视或批阅的机会,发现学生中含有典型错误的答案,将它们用现代媒体(实物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展示出来,让学生作评点、讨论甚至争辩,教师提的问题通常可以是该同学的答案如何?可给几分?不足之处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为什么?等等。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才会真正深度参与教学的过程,从中真切体会答题的要领和自身知识与能力上的不足点,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也会意识到需要下力气去补足自己的知识漏洞。
(三)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它显示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如“货币的本质”,教材除了陈述“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外,还介绍了货币的产生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货币的本质。也只有理解了货币的本质,才能理解货币的职能。但在复习教学实践中,有许多老师和学生一味追求“短、平、快”,忽视了教材,只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各类复习辅导资料上,上课时不用教材,下课时不看教材,到复习后程甚至连教材都不见了。殊不知各类辅导资料往往是教材知识点的浓缩,并没有呈现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看这些东西只能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次,远远达不到高考的考核目标要求。如2017年4月浙江政治选考卷第1题判断题:“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是货币特有的职能”。要应对这样的题目,唯有在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对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有深切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否则只能瞎猜。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各类教辅资料,都只能突出重点和难点(还是老师或编者自以为的),难免挂一漏万,就如上例“鼓吹香港有所谓‘固有权力‘自主权力的观点为什么是非常错误的?”所考核的“单一制”这一知识点,教师在复习阶段一般不会作为重点去讲解,只有靠学生自己看书时将它掌握了。所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途径有很多,可以是老师的训示与督查,也可以通过试卷或练习讲评时分析失分原因。
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有很多。学生自己编制阅读计划,然后按照计划阅读是一种方法;对照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范围内的条目逐条对照阅读也很好;针对考试或练习中发现的薄弱点作查漏补缺式的阅读也不错。总之,学生要避免随意无序式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