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润新
一、解读“好玩”的“数学”
顾名思义,好玩的数学其主要特征是“好玩”,其本质属性是“数学”,下面我就从这两方面来说一下我的一些肤浅的看法和体会:
(一)数学的“好玩”。
“好玩”通俗地说就是好耍,什么样的内容才会让我们感到好耍呢?我想,其一是教学内容本身的趣味性,让我们感兴趣;其二是教学的内容的新颖性,能让我们感到好奇,能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其三是教学活动的过程的游戏化、活动化、趣味化,让我们想参与,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有愉悦的情感体验。例如,我们在小学低年级教学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时,简单的灌输给数学大小比较的方法和规则是:数位不相同,数位多的数大;数位相同时从高位起顺次比较,高位大的大,直到比出大小为止。这样的教学,是比较枯燥的,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也不感兴趣,这样的数学就是不好玩的。但是我们把这个比较的活动变为抽数字组数,根据组出的数的大小比输赢的竞赛性游戏。让学生在这种竞赛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提炼比较数学大小的方法,用数字组出大数、小数的规律。这样的过程既充满了游戏般的趣味,又能让孩子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这样的数学就是好玩的,有趣的。所以我们应该让我们的数学变得好玩,因为学生很“好(hào)玩”。
(二)好玩的“数学”。
这里讲的数学是指“好玩的数学”的本质属性。我们要深刻把握课的学科特性,将数学变得“好玩”只是为让学生对数学更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更高,教学的效率也更高。通过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革新,其终极目标还是要實现数学知识的传承、数学技能的训练、数学思维的启迪和数学思想的渗透,最终实现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也就是说“好玩”只是载体,“数学”才是内核和灵魂。因此,我们在将数学课变得“好玩”的同时,必须考虑我们通过“好玩”要最有效地实现那些具体的“数学目标”。否则就会产生喧宾夺主,冲淡学科“主体”的状况,将数学课变得不像数学课。
二、怎样将数学变得“好玩”
(一)变“内容”的单一呈现方式为多元化呈现方式。
数学的教学内容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按照知识结构板块划分为:数与代数、空间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活动;按照课型分为:新授课、练习课、整理复习课;按照内容性质分为:数学技能课和数学文化课。每一个教学内容,我们的教材都运用了相应的素材来呈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材内容”。这些内容的呈现本身是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也很富有生活情趣。但是不同区域、不同环境的学生的状况也有所不同,如果我们仅就教材而教教材,必定出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单一化,其结果就是不一定符合每一个学校和班级学生的教学实际,也就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本来看似很有趣味的教学内容却调不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对教材进行二次运用,通过转化、改组、补充等方法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让呈现方式多元化,使得教学内容一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就能让学生眼前一亮。或让学生感到意外,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或让学生感到无比熟悉,产生亲近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让学生觉得新鲜,从萌生学习冲动。这样的内容呈现也就让学生感受到是“好玩的数学”
(二)变“教学”的单一讲授过程为学生的参与体验过程。
我们的学生天生好“动”,充满好奇心,喜欢新鲜,喜欢尝试。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如果一旦陷入单一的教师讲授,学生成为被动的接收器的话,他们就将对学习无精打采,毫无兴趣。所以,要让学生感受到“好玩”,就要让学生去“玩”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自然而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因此,我们就要改变我们的教学过程,老师不要全盘地告诉学生知识,而只是组织活动,在活动中去引发一个个有价值的疑问,同时引发孩子们一个个合理的猜想,再引发一次次有目的性的探究活动。这样的话,就会让学生自己去“玩转数学”,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玩”的过程。因此,从教学过程上把我们的数学变为“好玩的数学”。
(三)变“信息”的单向流动过程为多向的互动过程。
信息的单行流动是指,一个人传递信息,其他人接收信息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信息接收有效性最差的模式。因此,我们现在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倡经验分享,让“信息”呈现多极化传递。但要使数学好玩,这样还不够,我们还要在信息的产生、传递、修正、分享过程方面做文章,激发学生对信息的好奇心;激起对获取有用信息的强烈欲望;学会分析和甄别信息的价值;学会分享和运用有价值的信息成果。这样,通过数学课上信息的灵动生成、多样性变化与传播,使得数学变化无穷,充满奥妙,进而将我们的数学变为“好玩的数学”。
(四)变“活动”的平淡参与过程为积极的竞争性体验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要对数学课中的“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这个活动必须要能新奇、新鲜、好玩,最好带有很多游戏的特质,因为学生最喜欢的就是游戏,大人也不例外。做到:活动具有趣味性,具有挑战性,具有探究性,具有竞争性,具有知识性。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热情才会比较高,也只有这样的活动才会让学生觉得好玩。
(五)变“思维”的“低度”活跃状态为“高度”活跃状态。
好玩的数学,落脚在“玩”,归宿在“思”。我们没有“参与”与“体验”的过程,那思维的活跃度必定是“低度”的或者说是“低效能”的;而有了“参与”与“体验”而不加以及时的引导与点拨,“思维”仍旧不会有高的效能。所以我们必须要在“玩”的过程中,及时点拨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头脑风暴中去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感受到数学“好玩”,并能玩出水平。
三、将每堂课都变为“好玩的数学”
眼下,我们可以首先从教学内容中,选出那些趣味性强、实践性强、有较强探索价值的课题作为素材,创设和组织“好玩的数学”。通过尝试和探索,总结“好玩的数学”教学经验。但我们的目的不仅局限于此,而是要通过这样的探索和尝试,将我们的每一节数学课,都变成好玩的数学。真正做到像吴正宪老师所说的:“为孩子们烹调出让孩子们感到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大餐。”让我们为这样的奋斗目标不懈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