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贤冰 杨海明
【摘要】目的:研究千伏级锥形束 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和兆伏级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lectronicportalimagingdevice,EPID)分别在体部和头颈部肿瘤放疗摆位的对比情况。方法:临床选择我院于 2015.4月-2018.4月间收治的80例体部肿瘤患者和80例头颈肿瘤患者,其中体部肿瘤和头颈肿瘤中各40例患者分别应用CBCT技术进行摆位,纳入研究组;体部肿瘤和头颈肿瘤中各40例患者,分别应用EPID技术进行摆位,纳入常规组,分别对两组摆位误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放疗,体部肿瘤研究组患者左右(X)、上下(Y值)、前后(Z)偏差值与常规组误差值有显著差异,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3.548,P=0.000)、(t=5.692,P=0.000)、(t=6.576,P=0.000);头颈肿瘤研究组患者左右(X)、上下(Y值)、前后(Z)误差值无显著差异(t=-0.564,P=0.99)、(t=-0.236,P=1.05)、(t=-0.536,P=0.95)。结论:CBCT和EPID两种放疗摆位技术均可以满足临床应用,但在肺癌和宫颈癌为代表的体部肿瘤,应用 CBCT引导放疗系统进行放疗摆位增加了发现摆位误差的能力,而且可以自动在线移床修正误差,可更好提高摆位精度;在头颈部肿瘤中应用CBCT和EPID技术进行摆位时摆位误差无显著区别,CBCT和EPID两种摆位技术均可符合临床要求,但EPID成像剂量更小且经济便宜。所以建議有条件的单位,体部肿瘤患者应用CBCT技术进行放疗摆位,头颈部肿瘤患者应用EPID技术进行放疗摆位。
【关键词】千伏级锥形束 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兆伏级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摆位误差;精确放疗;肿瘤; 靶区; 图像配准
【中图分类号】R3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12-085-01
随着放疗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放射治疗也从传统的普通放疗时代进入了精确放疗时代。在精确放疗中摆位误差是影响调强放疗剂量分布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1]。
千伏级锥形束 CT(CBCT)和兆伏级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 是两种常用的检验摆位误差的影像模式,但是这两种放疗摆位影像辅助装置各有其不同特点。放疗常见的肿瘤按肿瘤部位划分有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和腹部肿瘤等,它们在进行放疗摆位时需要根据肿瘤的部位和摆位误差的参数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哪种摆位技术装置进行摆位并治疗,从而更有效的减少误差对精确放疗的影响,提高放疗精确性,提升放疗疗效[2]。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5.4月-2018.4月间收治的80例体部肿瘤患者、80例头颈肿瘤患者,分析 CBCT和 EPID分别在体部和头颈部肿瘤放疗摆位的对比情况,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选择2015.4月-2018.4月间本院收治的80例体部肿瘤患者、80例头颈肿瘤患者,分别应用 CBCT、EPID两种影像模式进行放疗摆位,其中体部肿瘤和头颈肿瘤中各40例患者应用CBCT技术进行放疗摆位,纳入研究组;年龄范围在 21-57岁,平均为(38.2±5.1)岁。另外体部肿瘤和头颈肿瘤中各40例患者 应用EPID技术进行放疗摆位,纳入常规组;年龄范围在 21-57岁,平均为(38.6±5.0)岁。两组患者疾病基本资料结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病理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肺癌患者、宫颈癌患者或鼻咽癌患者;全部患者均自愿参加研究,患者依从性较好,签署知情同意书。均排除一般情况较差,排除妊娠人群、无法接受应用 CBCT和EPID进行图像扫描患者[3]。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
医科达公司生产的Precise直线粒子加速器和Synergy直线粒子加速器,瓦里安公司生产的600CD直线粒子加速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6位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
1.2.2 体位固定方法
体部肿瘤患者均在CT模拟定位机下制作真空垫体位固定模型,真空垫中间位置设计为凹形,使得患者的背部能够与其充分接触,取舒适卧位并嘱咐患者保持体位的稳定性[4-5]。
头颈部肿瘤在CT模拟定位机下制作头颈肩膜固定模型,嘱咐患者保持体位的稳定性,确保头颈肩膜和患者头颈肩之间良好吻合。
1.2.3 CT定位方法 于CT模拟定位机的平板床上放置好患者的摆位固定装置,嘱咐患者保持体位的稳定性,根据肿瘤部位以三维激光来确定CT中心,用直径2毫米的三个金属标志球粘贴在胶布的十字线中心位置,然后进行CT定位扫描,体部肿瘤靶区扫描层厚一般为5mm,头颈部肿瘤靶区扫描层厚一般为2.5mm。
1.2.4 数据采集
患者首次放疗前均需进行放疗摆位以确保患者照射中心准确无误,所有患者的每次放疗摆位均由相同的两个资深技术员完成,然后分别行 CBCT、EPID扫描治疗,物理师和医生将提前确定好的治疗计划叠加在 CBCT或 EPID图像上,进行参考比对,应用CBCT摆位技术的按照医科达Synergy加速器自有的软组织自动配准模式,而应用EPID摆位技术的按照标准骨性标志完成手动调整。当体部肿瘤患者的摆位误差小于5mm时可以开始放疗,如果摆位误差大于5mm,则需要摆位技术员重新检查核对并重新摆位,当头颈部肿瘤患者的摆位误差小于3mm时可以开始放疗,如果摆位误差大于3mm,则需要摆位技术员重新检查核对并重新摆位。放疗摆位结束后分别观察并记录左右(X轴)、上下(Y周)、前后(Z值)方向的摆位误差数据。每位患者治疗间隔:每天一次,每周 5次[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摆位误差比较
体部肿瘤研究组患者左右(X)、上下(Y值)、前后(Z)偏差NT-proBNP指导治疗可降低血浆NT-proBN水平;观察组随访1年LVEF和CI高于对照组而LVEDd低于对照组,提示NT-proBNP指导治疗可改善患者心功能;观察组随访1年MLHFQ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NT-proBNP指导治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NT-proBNP指导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良好,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降低再次入院和病死率,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Saitoh M, Dos Santos M R, Emami A,et al. Anorexia, functional capacity, and clinic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Results from the Studies Investigating Co‐morbidities Aggravating Heart Failure (SICA‐HF)[J]. Esc Heart Failure, 2017, 4(4):448-457.
[2] 田桂芳, 楊秀玲, 戴妍妍,等. 心力衰竭超声指数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评估价值[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 9(4):464-466.
[3] Testa G, Cacciatore F, Bianco A, et al.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long-term mortality in elderly subjec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 Aging Clinical & Experimental Research, 2017, 29(6):1-8.
[4] 陈明荣, 王才进, 许宏珂. 血浆和肽素、NT-proBNP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严重程度的应用价值[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7, 17(3):207-209.
[5] 王辉, 赖芳, 罗刚. NT-proBNP、cTnI与Cys C联合检测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8, 39(2):61-62.
[6] 徐志远, 谢锋, 梁惠玲.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T-proBNP和cTnI联合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 2018, 12(1):241-243.
[7]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 42(2):3-10.
[8] Piek A, Meijers W C, Schroten N F,et al. HE4 Serum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Heart Failure Sever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 Journal of Cardiac Failure, 2017, 23(1):12-19.
[9] 张东亮. N端脑钠肽定量检测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 2017, 26(18):3418-3419.
[10] Cheng Y Y, Jin-Dou A N, Feng S,et al. Changes in serum chromogranin A and urotensin Ⅱ levels in children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 2017, 19(3):31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