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陈 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党委宣传部, 北京 100070)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并强调,这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保持并促进新闻舆论工作健康持续发展,人才是关键。特别是近年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搭载上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平台,媒体融合发展态势呈几何状递增,使得微观层面传媒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同时推动了宏观层面传统传媒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因此,新闻传播工作对实践能力强、知识储备多元的复合型新闻传播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给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
新技术革命促使新闻传播媒介不断发展变化,并由此推动了新闻传播学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从新闻与传播的理论研究角度分析,还是从新闻与传播的实践考察,在当今时代,新闻传播学研究都已呈现与多学科交叉交融的横向扩展趋势,同时新闻传播自身各个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朝纵深发展[1]。随着新闻传播业界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闻传播学科这一原本隶属于文科的专业,在学科建设上越来越注重对互联网技术等理工学科的交叉运用,在人才培养中越来越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2-3]。“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注重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全媒体实践能力成为各高校新闻传播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核心工作之一。作为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播学实验室,虽小但五脏俱全,是校内的“融媒体中央厨房”[4],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不出校园就能“真枪实弹”地演练、操作的需求,更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和基地,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独特资源,在高校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建设好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20世纪末,奇克森特米海伊、迪纳、贾米森、瓦利恩特、马丁·塞利格曼和斯托弗·彼得森等[5]心理学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建构起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目前,积极心理学研究和关注的主要课题包括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社会环境以及由积极心理构建积极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内容。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以人为本的科学,运用积极情绪、积极人格以及积极心理的营造,充分激发和挖掘个人和社会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可以说,积极心理既是不断促进个人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一些积极心理学学者研究表明,营造包括希望、爱、生活渴望、满足、高兴、自豪和兴趣等积极心理、情绪和环境,有助于拓展人们瞬间知行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智力、体力、社会协调性、创造力等[6]。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其中,为社会各行各业发展培养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要务和基本职能。而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就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通过有效手段努力提高人的创造力、智力等综合素质。可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故研究尝试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创新新闻传播学实验室的建设途径,以期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热爱与向往,培养学生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实验室实践育人的效果。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完整的学科体系[7],它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念与方法研究新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新闻传播学实务性强是该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8]。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实验室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校内实现将课堂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平台和场所。因此,实验室建设要结合学科特点有的放矢,立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构建有新闻传播学特色的建设路径。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引领报纸、电视、网络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驱使传统媒体转型升级,“中央厨房”烹制“新闻大餐”模式在这一媒介生态环境下应用而生[9]。新兴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技术深度融合,创新了高校新闻传媒实验室的发展生态和格局。因此要从融合的角度寻求新闻传播学实验室改革的路径,并针对媒体融合的特点推动新闻传播学实践育人模式思变求新。
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具有开放性、功能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从系统论的观点,新闻传播学实验室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和特性的有机整体[10-11]。① 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具有开放性。实验室作为一个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一方面实验室的教学内容与社会舆情息息相关,需要和社会不断进行信息交换;另一方面,实验室也承载着学校发展理念、国家意识的属性,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着能量交换,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要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以保证实验室可持续发展。② 新闻传播学实验室,作为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具有功能性。新闻传播学实验室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能。同时这些职能与实验室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也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实验室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高校组织目标达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和能力。③ 新闻传播学实验室还具有整体性,由实验室基础设施、物质环境等硬环境建设和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思想观念等软环境建设共同发挥实验室整体功能。因此,在实验室建设中要注重实验室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要素之间的动态协调,以达到实验室建设的整体最优效益。
杨保军教授[12]指出,新闻本身成了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作品、文化文本。新闻传播学实验室作为文化产品的“加工车间”,在技术层面上独具特点,因为它的“原材料”是文化元素,通过实验室“加工”后,输出的“产品”也是文化作品。在新闻传播学实验室进行实践过程中,学生将来自大自然、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编码,输入新闻媒介的编辑平台并完成新闻传播作品的制作,最后从实验室输出文字消息、视频报道、新闻图片、音频新闻、广告设计等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实验室在输出文化产品的同时,还对外输出了熟练掌握多项新闻传播技能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见图1)。
图1 新闻传播学实验室的文化属性
早在1982年,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在其《传播学概论》中提出了媒介的“五功能说”,即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提供娱乐、开创经济行为。其中,传递遗产功能,就是指媒介能够发挥传承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精神文化遗产的功能[13]。显而易见,施拉姆所指的“传递遗产”,就是我们所强调的新闻的文化传承、文化传播功能。因此,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又犹如文化的“放大器”,该放大器的输入信号源和输出信号都是“文化”,可谓输入输出“同源”,与此同时“放大器”又具有传承、创新、放大的功能。因此在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文化性和传承性。
在媒体融合加速发展的传媒大格局之下,越来越多的新闻传播类行业希望高校所培养的新闻传播学学生能掌握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采编技能,可以同时为纸媒、网络、电视、手机等新闻平台提供素材的全能记者[14]。面对业界提出如此高标准的人才需求,高校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是目前实验室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积极的情绪塑造健康的人格,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兴趣,促进个体目标的达成。美国学者沃森在研究中指出,人们通过持之以恒的健身锻炼,有规律且充足的睡眠,拥有亲密无间的友谊,定期与朋友聚会,确定有价值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工作等等途径获取积极情绪。即假定人们在积极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学习和工作,那么他可以随时获得积极情绪,进而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这就为强化实验室建设提供了路径和方式。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进行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建设,就是要结合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开放性、功能性、整体性、文化性和传承性等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打造积极的实验室环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① 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构建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有规律地、健康地学习和生活。② 通过宽严结合的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③ 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同时,为学生提供在校园内体验新闻传播技能的实战平台和机会,帮助学生确定有价值的奋斗目标,在不断实现自我提升的同时,建立起积极的社会关系,提高“软实力”(见图2)。
图2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实验室建设途径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首先要为学生提供积极的“用户体验”。实验室环境要关注并尽量满足学生在功能性、人文性等方面的需求,包括学生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功能的期望和对环境的舒适度以及仪器设备的可用性、实验室平台的友好性等的客观要求。
新闻传播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包括照相机、摄像机、非线性编辑机、服务器、交换机、录播系统等,这些设备具有价格高、易损坏等特点,同时很多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实验环节或者创作过程需要在实验室以外的环境完成,这就需要将实验设备借出实验室使用。因此,仪器设备的保护、保养、维修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提高仪器使用的效率来讲,不仅要注重设备的可用性,还要保证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前沿性,要符合社会新闻传播业界对仪器的现实要求。因此在经费允许的前提下,要及时更新换代设备。同时还要增加仪器设备的实用性,因需制宜,鼓励教师、学生根据需求自主研发设备和平台,特别是要注重对老旧设备的改造和再利用。
媒体融合使得实验平台综合性越来越强、操作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平台的友好性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至关重要。整合后的实验平台,要能够体现1+1>2的效果,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和拼凑,要发挥设备的协同性。同时要补足实验室“木桶”的短板,提高平台的整体效用。实验室环境建设中,还要保证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的身心健康。比如:摄像设备较为沉重,长期使用摄像机,可能会导致肩周炎或者对脊椎产生压力,那么实验室就要适当配备相应的健身和放松器械,以尽量缓解设备对学生身体健康带来的伤害。
制度是实验室育人理念的文字规范和可操作性流程。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因其具有生产文化产品的特殊属性,所以在制度建设中,除了加强安全制度、设备使用和管理制度等规范外,还要特别注重导向性、约束性、凝聚性3个维度,通过构建积极的制度环境,帮助学生塑造积极人格。① 注重制度建设的导向性,特别是注意对文化产品蕴含的意识形态的引导,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动机。② 约束性,作为培养传媒工作者的主要阵地,要通过“软约束”监督和规范学生的行为,特别是通过媒体平台向外发布信息的监督和管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同时严把文化产品质量关。学生在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制作的作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中,除了所有实验室在安全上的规范之外,还需要做好舆论引导,弘扬并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为学生创作正能量的新闻传播作品,拉紧意识形态的红线。③ 凝聚性,制度建设要注重对传媒工作者价值观的塑造,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除此之外,基于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开放性的特点,还应该注重提高实施开放实验室的技术支持及完善开放管理的制度规范,为校内外师生提供更加广泛的支持和服务。① 要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② 实验室要为师生提供实验设备借用渠道,允许将设备带出实验室使用,并建立制度规范保障渠道通畅、有效。以设备借出为例,需经批准且要注明用途和归还日期等相关信息,并明确损坏、丢失的赔偿责任,以便实验室管理员对设备的管理和维护。③ 为了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实验室需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鼓励和支持师生以实验室为平台开展更多科研工作。同时,要成立实验室开放管理评审专家组,定期对实验室开放的成效进行监管、验收,并通过与校内外师生座谈了解实验室开放管理中的问题,形成实验室开放实施的良性循环。并给予实验室管理员一定的实验室开放工作津贴,以激励其积极参与实验室开放项目实施。
4.3.1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
学术功能是实验室实现育人目标和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作为新闻传播学实验室,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欣赏,发展性、创新性地传承文化的能力;以及去伪存真的能力,敏锐的辨别能力和鉴赏能力。实验室一方面可以利用已有资源,配合新闻传播学理论课做好实验设计,为理论课创新做好支撑,并使学生可以通过实践熟悉已掌握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新闻意识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根据已有实验平台,鼓励教师开设新的实验项目,并通过实验室探究课程等学术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平台自主开展实践活动,在开展学术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发展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
4.3.2 打造积极的文化场
打造积极的文化场,就是要使新闻传播学实验室成为对学生有巨大吸引力的场所,同时通过文化场的媒介作用,充分发挥实验室空间中各种文化要素的育人功能。文化场的构建需要关注四个方面。① 通过设计、大气的实验室文化环境唤起学生在情感和精神上对新闻传播学的归属感,蕴涵在实验室环境中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品格、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趋向新闻传播学所倡导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价值追求。在实验室公共区域,展示新闻传播学专家学者的经典作品、优秀学生作品等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得身处实验室的学生能够感受到无形的作用力和实验室的文化气息。② 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传媒本身就是一个沟通和传播相结合的专业,良好的沟通氛围,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获取和共享。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沟通机制,打破沟通障碍和壁垒,构建畅通的渠道。③ 营造乐观积极的氛围,传媒业担负着传承和宣传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使命,通过日常社会新闻的报道传播正能量、宣传国家各行各业建设发展等,因此乐观积极地氛围不仅会感染和熏陶学生,激发他们主动发掘潜能、蓬勃进取,也有利于活跃他们的正向思维,创作出积极正向的、温暖人心的文化产品。④ 注重“粉丝”的培养,作为新闻传播学实验室,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粉丝,增强实验室的吸引力。在实验室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并逐渐形成对自己作为新闻人的身份认同和对传媒行业的认同,在新闻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始终保持对新闻理念热衷的初心不变。
4.3.3 培养积极勇敢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创业的前提和基础。创业的过程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然后要对事业的功能板块进行构思和定位,最后是获取资金付诸实践。那么前期的需求分析和事业功能模块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是否能成功。新闻传播学实验室作为文科实验室,与一些传统工科实验室不同。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很多工科的大型仪器设备,由于体积过于庞大无法在实验室中完整或者原样呈现;或者有些危险的设备,如一些高电压设备,很难“移植”到实验室。而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具有先天的优势,大部分实验设备都能够与行业的“实战”设备相媲美,基本可以模拟实际战场。那么无疑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了有利、有益平台。学生可以在实验室模拟创业,可以论证创业项目的可行性。也可以“试水”检测自己是否已经具备了创业的能力和知识,通过小型的模拟项目,为创业预热,同时也可以检测自己构想项目的风险和效度。
如何在实验室培养学生积极勇敢的创新精神呢?① 建设实验室开放机制,设置门禁和预约服务为学生自助使用仪器设备提供时间和空间,以此鼓励并支持学生自主创新和个性发展。② 设立“创新基金”,支持学生开设探索性实验项目,允许学生自创实验题目,在做好管理、保护好实验设备和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独创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创新创造,设计一些热门、前沿的文化产品,包容学生实验失败。③ 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有天然的实习平台优势,不仅有实验室提供的作品展示平台,还有“校办新闻传媒集团”党委宣传部提供的校报、校电视台、校广播台、校园网、官方微信等媒体平台。这些平台可以为学生搭建校内实验和实践的平台,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文化产品生产和营销的渠道。④ 个性化培养。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实验主题和实验内容,因材施教。
4.4.1 建立积极的校内人际网络
文娱活动无疑是促进各主体间交流和沟通,建立友谊和深化感情的最佳平台。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在组织文艺活动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又具有文娱特长。那么如何将这个特点用好,使得文娱活动和教学、科研相长,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① 引导、指导学生将大学的精神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文娱活动中,润物细无声,使学生能够知行合一,同时做到寓教于乐。② 要发挥实验室的硬件优势,为学生提供筹备、彩排、组织文娱活动的场所,为学生提供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并通过校内媒体为学生提供宣传活动的平台。③ 通过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学校大型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中去,并从中体会到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④ 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平台,跨学科、跨院系组织文娱活动,打通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间的壁垒,各自所长、紧密配合,逐步锻炼成为团结协作的多媒体中央厨房的“掌勺人”。
4.4.2 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
随着手机作为新一代传播媒介的普及,新闻传播更是呈现犹如立体多米诺骨牌般的辐射效应。在当今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之快、传播受众的范围之广、传播效果的辐射力之强,让人们对大众传播的认识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媒本身就是宣传经验成果、发挥辐射作用的最佳途径和手段。通过发挥实验室的辐射作用,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实验室自身的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实验室,为更多学生更好的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实验室最新的成果、设备和举措让更多的人共享。
打造产销一条龙服务,在校内,加强实验室与校内宣传部等部门的合作,打造综合性的实验平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和展示才能、发表作品的机会。同时,积极拓展产学合作渠道,加强实验室与校外、国外媒体和传媒公司的合作,为学生拓展社会实战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搭建桥梁(见图3)。
图3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实验室育人模式
新闻传播学实验室作为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校内实践阵地,对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分析积极心理学对于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建设的意义,以及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具有整体性、功能性、开放性和文化性、传承性等特征,得出积极心理学对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建设的启示和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建设的4条途径:① 加强实验室硬件环境建设,提高“用户体验”,② 完善制度环境,塑造积极人格,③ 打造良好软环境,调动积极情绪,④ 促进实验室文化功能的发挥,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文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如何在融媒体时代为学生建设不出校园就能体验的“融媒体中央厨房”,帮助学生调动积极情绪、塑造积极人格、建立积极社会关系,以强化实验室的育人功能,进一步提高新闻传播学业人才培养质量,对推动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