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评分护理模式对川崎病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

2019-10-15 07:58陈静华汤静洁通信作者胡静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36期
关键词:川崎预警家属

陈静华 汤静洁(通信作者) 胡静

214023无锡市儿童医院,江苏无锡

川崎病是儿童高发疾病,又被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目前对于此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1]。川崎病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全身发热、全身出现皮疹以及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等。患儿在病情不断发展后会引发血管粥样硬化等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将对患儿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因此需给予患儿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以促进患儿病情尽快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预警评分是一种简易病情评估和护理干预,将患者病情的危重度进行分值化,针对不同的分值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3]。本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给予预警评分护理模式,对比常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川崎病患儿110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5 例。对照组男37 例,女18 例;年龄2 个月~12岁,平均(10.72±3.02)个月;其中典型病例47 例,不典型8 例;患儿家长学历水平:小学5 例,初中17 例,高中或中专25 例,大专及以上8 例。观察组男38例,女17 例;年龄2 个月~12 岁,平均(10.75±3.01)个月;其中典型病例44例,不典型11 例;患儿家长学历水平:小学6 例,初中18 例,高中或中专24例,大专及以上7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实用儿科学》关于川崎病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2岁;③无严重遗传性疾病;④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肝、肾、造血系统疾病;②合并严重并发症,影响护理效果;③病情不稳定;④难以配合此研究。

方法:两组干预时间均为1 个月。对照组行常规护理:①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在患儿入院后对其家属进行川崎病相关知识讲解,讲述简单实施患儿发热、口唇及皮肤护理的方法,并纠正错误护理细节,确保患儿家属能够进行标准的简单护理措施。②护理人员对年龄较大、能够独自表达清楚者给予适当鼓励,并且询问患儿内心感受,根据患儿表达出的心理状况给予针对性心理辅导。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积极交流以缓解其因为患儿疾病发作而出现的紧张、急躁等负性情绪。③用药护理:严格遵医嘱用药,并特别注意用药时间和剂量,在静脉注射用药时注意注射速度先慢后快,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状况,对患儿出现的任何异常反应均及时告知医师。④行为护理:护理人员保持病房的安静,经常开窗通风,并重点注意发热护理,必要时使用药物以控制患儿体温在正常范围之内。观察组实施预警评分护理模式:①医护人员的培训:医护人员在干预前实施系统、科学的培训,使预警评分的流程和评估方法趋于标准化。②评分方法:患儿在入院确诊川崎病后,由护理人员根据预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2017年12月通过发明性专利受理,专利号:201711276142.0,陈静华)。符合相对应的条目乘以分值,最后累计总分。评分频次:5 分以下每周复评,≥5 分每周评估2 次(周一、周四),病情变化、有异常检查化验及时复评。③针对性干预:根据危险因素选取最佳预防护理干预措施。a.低危(总分3~5分):给予患儿实施健康教育,护理人员根据患儿认知状况,使用图片结合文字叙述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及家属讲解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有效预防干预措施。b.中危(总分5~10 分):给予患儿进行健康教育及基本预防护理。基本预防护理主要为护理人员确保患儿得到绝对卧床休息,从而恢复患儿机体功能,同时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每4 h 检测1 次体温,可使用额头敷冰、饮水等措施帮助患儿降温。此外,护理人员应鼓励患儿多进行踝部运动、下床活动等,从而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同时尽可能避免患儿下肢置管或各种有创操作。c.高危(总分10~15 分):给予患儿健康教育、基本预防护理及物理干预措施。物理干预措施主要为每日测量腿围,并使用温水泡脚,水温控制在55℃左右,泡脚时间为20 min。d.超高危(总分>15):给予患儿健康教育、基本预防护理、物理干预及药物干预措施。药物干预主要为:给予患儿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50 U/kg,1 次/d,5~7 d。预警评分标准,见表1。

表1 川崎病患儿危险因素预警评分标准

评价方法:①患儿家属疾病知识掌握度:采用本院自制疾病知识调查问卷对两组患儿家属疾病知识掌握度进行评价,调查内容包含儿童川崎病知识、治疗方法、注意事项、饮食指导、配合重点等10 项内容,每项内容0~10 分,总分0~100 分,完全掌握:80~100 分;部分掌握:60~79 分;不掌握:<60分。掌握度=完全掌握+部分掌握。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882,具有良好信效度。②患儿治疗依从性:采用本院自制依从性调查问卷对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价,共5 项内容,总分0~100 分,依从性优:85~100 分;依从性良:70~84 分;依从性差:<70 分。总依从性=依从性优+依从性良。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858,具有良好信效度。③并发症:统计两组护理1 个月后并发症发生例数。④护理质量:采用我院自制调查问卷对两组护理1 个月后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包含服务态度、责任心和专业技能3 项内容,每项0~100分,分数越高则护理质量越高。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877,具有良好信效度。

表2 两组疾病知识掌握度比较(n)

表3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n)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n(%)]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儿家属疾病知识掌握度比较:观察组护理1 个月后患儿家属疾病知识掌握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观察组护理1个月后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护理1 个月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观察组护理1个月后服务态度、责任心、专业技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讨 论

临床上护士临床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低能级护士理论实践知识薄弱,对于疾病的危险因素缺乏判断,未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干预。而预警评分模式方便、科学,作为一种患者病情及干预的模式,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各生命指标情况,对各指标赋予相应分值,然后根据综合评分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4]。此评分模式能够有效预测患者病情的危险性,从而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保障患者健康。

本研究表明,基于预警评分的护理模式可适用于不同层次的护士,显著降低心血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儿接受治疗的依从性及患儿家属疾病认知度。分析其原因可能为,此护理干预措施是根据患儿具体病情危急状况实施分级,并对不同危险程度的患儿实施相应针对性护理干预,因此使各危险程度的患儿能够得到最科学、系统的护理干预,使患儿家属提高了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更利于接受相关知识宣教[5]。且考虑患儿及其家属的个体化的沟通要素,采用易于理解的言语配合图片,在宣教全程以护理人员作为主导者,向家属教授相应的知识内容,但又时刻关注家属对相应知识点的反应水平,进而有效地把握住家属对相应内容的掌握程度,促使患儿及其家属理解治疗及干预措施,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此护理模式是通过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体征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其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然后护理人员遵循医嘱对患儿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儿身心得到有效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6]。本研究表明基于预警评分的护理模式对提高年轻护士的临床能力具有显著效果,患儿能够取得更优质的护理。原因可能为应用预警评分模式可以准确、迅速地评估患者病情的危险程度,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有效预防潜在危险,提高护理干预的质量[7]。

表4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s,分)

表4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s,分)

组别 服务态度 责任心 专业技能对照组 88.26±3.75 85.27±5.02 86.28±3.83观察组 96.38±3.22 95.29±4.23 96.66±3.91 t 12.183 11.320 14.065 P 0.000 0.000 0.000

综上所述,基于预警评分的护理模式应用于川崎病患儿可显著提高患儿家属疾病知识掌握度和治疗依从性,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川崎预警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春季当心小儿川崎病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33例早期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