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霄鹏 范海燕 杜丽坤 单龙飞 申英女
134003吉林省通化市第二人民医院,吉林 通化
胃酸的改变会使胃黏膜受到侵袭,进而形成溃疡,胃黏膜下的血管因此而破裂,最终形成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此病可使患者出现呕血或黑便等表现,若不及时止血将会导致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或氮质血症[1]。临床虽然可以使用药物进行保守治疗,但见效慢且疗效不甚理想,相比之下内镜介入治疗更加快速、有效。本文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试评估内镜介入术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 例,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50例。研究组男29例,女21 例;年龄29~57 岁,平均(43.38±12.29)岁;出 血 时 间24~68 小时,平均(46.33±4.44)小时。对照组男30例,女20 例;年龄28~58 岁,平均(43.47±12.18)岁;出血时间25~67 小时,平均(46.53±4.14)小时。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对照组行药物治疗: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联疗法;取奥美拉唑40 mg,溶入100 mL 的0.9%氯化钠液中,静脉滴注,1 次/d,连续2周;取克拉霉素500 mg、阿莫西林1 g,餐后静脉滴注,2 次/d,连续2 周。②研究组加行内镜介入治疗:经口将内镜置入患者胃内,借助内镜了解出血位置及溃疡状况,以生理盐水对创面进行冲洗,借助内镜注射针将1:10 000 浓度、10 mL的去甲肾上腺素溶液注至溃疡位置及其周边。若有必要,可在内镜引导下以钛夹进行止血,待无活动性出血再将胃镜撤出。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空腹状态下胃液pH值、止血时间。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经过治疗患者出血问题得到显著改善,无活动性出血;②有效:出血问题稍有减轻,未出现活动性出血;③无效:出血问题未得到有效改善,依然有活动性出血[2]。有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9.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空腹状态下胃液pH值、止血时间比较:研究组空腹状态下胃液pH值高于对照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作为消化内科中常见的危急重症,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多起病于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受损、胃癌等疾病,临床多以药物进行保守治疗。本文中对照组采取的三联疗法便是治疗该病最常见的方案,其借助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来抑制胃酸的分泌,以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避免胃黏膜继续遭到破坏,用药过程中患者血小板功能得以发挥,破裂血管收缩,局部出血区域血液凝固,最终可达到止血效果。但是这种方法疗效有限,对中重度出血难以达到理想止血效果[3]。对此,临床尝试进行内镜介入治疗,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借助内镜可以明确患者的溃疡状况与出血状况,进而采取注射药物、钛夹止血等处理方式为患者有效止血,并避免保守疗法暂时止血带来的再出血问题。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空腹状态下胃液pH值、止血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空腹状态下胃液pH值、止血时间比较(±s)
组别 n 空腹状态下胃液pH值 止血时间(h)研究组 50 6.93±0.72 32.64±9.18对照组 50 5.34±0.60 43.24±16.69 t 11.996 3.935 P 0.000 0.000
本文中,研究组患者在药物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加行内镜介入治疗,先是借助药物改善了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促进了局部凝血功能的提高,使得局部出血状况得到遏制;又借助质子泵抑制剂的抑酸作用改善了胃内的酸碱度,而胃液酸碱度若达到一定程度,可以避免新凝血块被胃液消化,因此患者病灶可以更快地缩减,其止血速度自然更快、止血效果更好。结果中,研究组空腹状态下胃液pH值高于对照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内镜介入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胃液酸碱度,快速有效止血,其临床效果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