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建构之系统的形成

2019-10-15 00:50鲁柏祥
农经 2019年9期
关键词:外部环境筷子要素

文|鲁柏祥

一个人不吃不喝最多能活几天?一个人离开群体生活会怎么样?“狼孩”是否可以真正融入人类生活……

这一系列问题的核心都涉及人类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属性。自然性表现为每个人的吃饭、喝水、休息等行为,保证生命得以延续;社会性表现为人不能离开群体独自生活,人不仅需要与人交流、与人联系,而且还要和所处的环境交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什么是关系建设

人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不休息、不吃饭,是因为人体可以通过分解自身贮藏的葡萄糖和脂肪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需要,但长时间的只输出不输入必然导致生命衰竭。人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不与外界联系,然而不能永远与外界断绝关系。人本身是一个系统,其生命活动可以由系统内部的要素予以供给。要素是相对系统而言的,没有要素,系统不能组成;只有要素,系统也未必能形成。

要素之间必须通过紧密的联系才能形成最终的系统,也就是关系建设。如何将点串连成线,再到面和体是系统建设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但是,系统不能独立存在,它需要与外部环境作用。外部环境和系统本身可以构成生态;相对系统而言,外部环境是系统生存的生态。生态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去理解。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对于特定的对象而言,其外部环境是其存在的生态。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一切要素构成的环境都是生态。从分析问题的有界性出发,系统可分为内生态和外生态。内生态主要是指系统内部的要素结构,外生态是系统赖以存在的外部环境及诸要素间的结构关系,也就是狭义上的生态定义。在系统和生态两个概念的界定中,需要引入“环境”这个变量。相对于系统而言,系统的外部环境构成了其生存的生态。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环境是指周围所在的条件。针对不同的对象,就会产生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一系列环境的概念。

生物学界和哲学界对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间的定义不尽相同。生物学界将系统看作是物质组成的复合体,生态则是系统以外的一切环境。生物学更多以两分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哲学的生态和系统观则更多地关注两者的统一性。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内部本身就是一个生态,而在研究系统与外部环境时,该系统是系统与外部环境构成的生态中的一个组成要素。所以系统和生态似乎不是一个概念,然而实际上两者是需要联系在一起去讨论的。

一个完整的系统缺少不了整体和部分两个概念。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是系统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观点。

系统和生态这两个词我们并不少见,或者说在生活和工作中,这两个词几乎已经被用烂了,甚至我们经常会放在一起用“生态系统”来描述一个东西。那么, 究竟什么是生态,什么是系统?生态和系统分别具有哪些特征?它们的功能又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构建系统和生态,来实现财富的增值?

系统与生态

系统不同于生态,从宽泛的角度定义,系统实质上包含了生态。系统是由要素组成,对于系统内部的要素而言,外部的其他要素也构成了该要素生存的生态环境。所以说系统和生态两个概念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必有重合之处。比如,对于某个组织来说,在研究该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的时候,组织就是系统;而在研究该组织的内部环境时,组织就是生态。我们经常听到系统能产生1+1 >2 的效果,常规的解释是团结产生力量。但团结并非是系统产生大于要素总和的本质原因,这里的本质在于关系。团结和我们的系统并非同一概念。经常会用一把筷子和一根筷子的例子来解释团结的重要性。这里的一把筷子不是我们想说的系统。一把筷子中的每根筷子都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没有关系。用折断每根筷子的临界力F,放大筷子的数量倍就可以将一把筷子折断。传统的团结概念不等于我们的系统。系统的核心要求是要素之间必须要发生关系,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创造价值。那么系统是什么?系统的功能是什么?系统是由什么组成?

生活中,系统概念无处不在,自然系统、操作系统……系统无处不在,但是究竟什么是系统?

系统是具有功能性的集合,但系统不是简单的要素的集合。现有的广义系统理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一般系统理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从字义上来说,系,即将点(要素)连接成线(列),“统”左边是“纟”,也表示联系、连接,右边是充,是指将要素充分地联系。统包括内统、外统,最终要形成内统和外统的有机一体。这里的统可以看成是联系的n 次方,是乘法的思维,表示联系得非常充分。系统>∑要素,从物质守恒的概念上来说,系统和要素的总和在量上是相等的。但是系统的功能比单纯要素的总和强,这里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关系。通过要素之间不断的重复和链结实现系统化。

“素”是“系”的基础,“统”是“系”的升华。时下异常火爆的“3D 打印”就是系统的典型一例。将生产的原料投入到3D 打印机中,就可生成成品。

系统思想的起源,在古老的东方文明中可追溯到《易经》。中国的系统思想起源于道儒思想中用“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的世界观。西方的系统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几何原本》中提到的 “总体”“整体”和“联盟”的概念。近代的系统论思想源于西方,怀海德(A. N. Whitehead,1861-1947,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过程哲学”创始人)尝试用机体论代替机械论,认为存在永恒客体,即在自然中不流动的因素是抽象存在的,而世界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各种事件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后来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的特征就是某个原理可以解释不同领域的各种现象,并且可给不同的系统以共用的原理来减少重复劳动带来的损耗。贝塔朗菲定义“处于相互作用中的要素的复合体”为系统(林康义译,1987), 并进一步给出了相互作用的含义,即若干要素(P),处于若干关系(R)中,以致一个要素P 在R 中的行为不同于它在另一关系(R')中的行为。

系统的形成

系统可按不同的维度进行划分。如根据开放程度可分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生命体就是典型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产生物质交换。按照系统中包含的元素也可将系统分为生物系统和非生物系统。一个完整的系统缺少不了整体和部分两个概念。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是系统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我们可以用针、线经过一定的手工艺生产出一双手套、一条围巾或一件毛衣,然而将手套、围巾、毛衣完全拆开后,就只剩下一堆凌乱的线。所以零散的要素是不具有实用价值的,我们需要的是经过处理后的整体,也就是系统。

从系统的定义来看,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要素是组成系统最基本的单位。要素不只是“素”,而必须以“要”为前提,即与系统要达成的目标有关,对系统而言是必要的、重要的那些元素。要素只是具备了构建系统的“原材料”,形成完整的系统还需要经历从要素到关系,从关系到结构,从结构到层次,从层次最终到系统的过程。不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简言之,要素之间产生了不同的关系,关系的复杂化和有序化产生了更加丰满的结构。系统内部的不同结构间,又具有不同的作用、地位及功能,由此不同等级的结构搭建出了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进一步联结,方能形成系统。最终产生的系统是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各组成部分联系紧密、富有结构性和层次性、高度有序化的有机整体。系统的产生过程就好像一个由点(要素)到线(关系)到单面(结构)到多面(层次)到体(系统)的过程,可见,逐渐趋于复杂、立体、有序是这个过程的变化特点。

猜你喜欢
外部环境筷子要素
说『筷子』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竹筷子
筷子礼仪
乡愁情怀还是美梦难现:乡村民宿经营风险感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中潜能生帮扶方法
电网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PESTNG模型分析
政治生态宏观外部环境优化问题探析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