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河”研究进展回顾*

2019-10-15 02:08李晓东陈莅佳
关键词:气旋水汽降水

傅 刚, 刘 珊,2, 李晓东, 陈莅佳

(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学系,山东 青岛 266100; 2. 青岛市气象局,山东 青岛 266003)

“河流”(River)通常是指沿着地表或地下长条状槽形洼地经常或间歇流动的水流[1],是地球上陆地水文循环的重要路径[2]。 “银河”、 “云河”等描述天空星系或大气中气流的词汇古已有之,但用“大气河”一词来表示“大气中的河流”是近几十年人们才接触的词汇。

“大气河”是指地球大气对流层中跨越中纬度地区的长条状水汽带[3],它是大气环流中水汽输送的重要路径,对于全球水汽循环有着重要意义。图1是大西洋上空的“大气河”概念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强大的水汽输送带把水汽从大西洋上空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英国,科学家们认为“大气河”是导致英国发生洪水的主要原因。

本文拟对“大气河”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介绍“大气河”一词的由来及演化历史,世界主要地区“大气河”的特征,其目的在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人们需高度重视对“大气河”的研究。

1 “大气河”一词的由来

早期“大气河”的英文是“River in the Sky”[4], 现在多指“Atmospheric River”, 既不是通俗意义上的含水汽的大气环流,也不单纯表示大气中含水的气流,它有着特定的含义与标准。

(图片引自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767166.html。Fro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767166.html .)

图1 大西洋上空的“大气河”概念示意图

Fig.1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tmospheric river over the Atlantic Ocean

早在1939年,Namias[5]就注意到了“大气河”这一现象,但大气对流层中“河”的概念最早是由Newell等[6]提出的。他们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简称ECMWF)提供的格点数据,分析发现了水汽输送带的长条状结构。这种长条带状结构的长度是宽度的几倍,能够持续维持数天。它就像横亘天空的河流,其最大流量接近于亚马逊河的流量(~1.65×108kg·s-1)[6]。他们把这种长(长度约2 000 km)而窄(宽度300~500 km)、流量接近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的水汽输送带称作“对流层河流(Tropospheric Rivers)”。Newell和Zhu[7]利用1991年6月至1992年5月全球的比湿与风速资料计算水汽通量的垂直积分,发现大西洋北部和南部、太平洋北部、印度洋南部等是“对流层河流”发生频率较高的区域。

自1990年代初科学家首次提出“大气河”这一术语以来,引起了人们对这一概念的争论[8]。一个常见的思路是,沿着“天空中的河流” (River in the Sky)这条线来思考问题,尽管它是一条由“水汽”而不是“液体”组成的河流。这一概念在美国西部和受“大气河”影响的其他一些地区已被经常使用,其原因不仅在于它被媒体使用,而且在于这一概念具有直观性。图2是2019年2月13日1330UTC东北太平洋上的GOES-WEST红外卫星云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来自太平洋上的充沛水汽被输运到北美洲大陆上。

(卫星图片引自https://accuweather.brightspotcdn.com/df/10/960c5fb046eeacc6a3a0366a7c1e/atmospheric-river-promo-2-13.12.05%20AM.png.)(from https://accuweather.brightspot cdn.com/df/10/960c5fb046 eeacc6a3a0366a7c1e/ atmospheric-river-promo-2-13.12.05% 20AM.png.)

图2 东北太平洋上2019年2月13日1330UTC的 GOES-WEST红外卫星云图
Fig.2 GOES-WEST infrared satellite image at 1330 UTC 13 February 2019 in the Northeastern Pacific Ocean

然而,在过去20年里,学术界对这一术语的看法不尽相同。“对流层河流”(Tropospheric Rivers)一词后来被Zhu和Newell[9]修改为“大气河”(Atmospheric Rivers)。“大气河”这一词语是否恰当?学者们仍存在不同意见,后期出现了“水汽输送带”(Moisture Conveyor Belts)[10]、“热带水汽出口”(Tropical Moisture Exports)[11]等叫法。“大气河”也有一些通俗的名称,例如 “菠萝快车(Pineapple Express)”[12],它被预报员用来描述将热带的水汽从夏威夷群岛输送到美国西海岸的“大气河”,每次来袭都会带来连续3~5 d的暴雨或大雪。同时,美国中部“大气河”被称作“玛雅快车(Maya Express)”[13]。

Zhu和Newell[3]指出,在热带地区以外,所有向两极输送的水汽在35°N附近有90%以上集中在4或5条狭窄的区域内。这些水汽带从西向东横跨中纬度地区,随机分布在全球各地。由于“大气河”与温带气旋的紧密联系,气候意义上的“大气河”多发于冬半年。Bao等[10]对“大气河”个例轨迹的研究表明,“大气河”并不代表真实的水汽输送轨迹。“大气河”描述的是温带气旋中冷锋前沿处暖输送带内水汽通道的瞬时位置[14],甚至是由罗斯贝波列而产生的水汽带的融合[15]。

2 “大气河”的结构

Ralph等[16]利用卫星资料对1997和1998年冬季太平洋东北部极地冷锋前的“大气河”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大气河”的水汽集中在冷锋前低层狭窄的区域内,强风与高含水量的水汽共同组成了此处的低空急流。Ralph等[17]发现“大气河”低层存在高比湿的带状区域,由于冷锋前后的温度梯度较大,冷锋前存在低空急流。假相当位温的垂直分布显示,“大气河”区域内存在湿中性层结、低层位势不稳定性。

典型的“大气河”位于温带气旋冷锋前的暖输送带之内,其结构主要包括低层水汽带、冷锋前的低空急流等。图3是垂直于“大气河”水汽运动方向的剖面图,可以直观地反映沿锋面分布的低层水汽带、低空急流的相对位置[18]。在气旋内,在冷锋锋面的水汽平流运动下,“大气河”会得到加强,同时暖输送带的环流依靠着“大气河”内部的大尺度上升运动和降水来维持[19]。

3 “大气河”的水汽来源

Bao等[10]指出,“大气河”中水汽有两大来源:一是沿冷锋的局地水汽辐合;二是从热带地区向极地输送的水汽。位于太平洋中部伴随着低空西南急流的副热带高压脊有利于热带水汽输送到太平洋东部的美国西海岸地区。Knippertz和Wernli[11]发现,35°N以南的水汽在到达温带之前会重新回到低纬地区。虽然在“大气河”发生时从低纬向两极的水汽输送会增加,气旋中心的水汽主要还是来自于“大气河”主体和降水地区附近的水汽蒸发[19]。同样,在海上发生的天气系统中,冷锋后海面上蒸发的水汽对于气旋整个生命史中输送的水汽总量贡献显著。冷锋逆时针向暖锋移动,暖区变窄,水汽沿冷锋发生局地辐合,生成富含水汽的带状区域[20]。

(蓝色实线是等风速线(单位:m·s-1);绿色点线是相对湿度(单位:g·kg-1);红色等值线与阴影是沿锋面的水平水汽通量(×105kg·s-1)

(图片引自Gimeno等[18]的图2) 。The blue contours are isotachs (unit: m·s-1), the dotted green lines are water vapor specific humidity (unit: g·kg-1), and red contours and shading are horizontal along front moisture flux (×105kg·s-1) (from Figure 2 of Gimeno et al.[18].)

图3 垂直于“大气河”水汽运动方向的垂直剖面示意图
Fig.3 Cross section schematic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in which the water vapor is moving highlights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along front vapor band and low-level jet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水汽的水平流动是“大气河”的主要来源。Sodemann和Stohl[19]研究了2006年12月北大西洋上发生的气旋,运用中尺度大气模式模拟了水汽来源和输送过程。当“大气河”存在时,从遥远的南部输送来的水汽会占更大的比例,造成更强烈的降水。水汽的追踪分析揭示出“大气河”是由经向输送的水汽组成的,在离气旋中心较远的区域,中纬度南部和副热带地区的水汽贡献会超过局地的水汽贡献。

4 “大气河”的判定标准

对于“大气河”的判别,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Zhu和Newell[3]提出了计算水平水汽通量的垂直积分(Integrated Horizontal Water Vapor Transport,简称IVT)的方法如下:

(1)

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m·s-2);ptop为所积分的大气顶部的气压(hPa);p0为海表面气压(hPa);q为大气比湿(kg·kg-1);u和v分别为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大气风速(m·s-1)。他们使用1991、1994和1995年每年7月和1992、1995和1996年每年1月的格点数据,比较了不同季节的水汽通量垂直积分在全球分布的不同之处。可直接观察到的是,水汽通量垂直积分大于250 kg·m-1·s-1的部分在全球呈现明显的长条状结构,且在南北半球有相对均匀的分布。因此有一部分学者把水汽通量垂直积分大于或等于250 kg·m-1·s-1作为“大气河”边界的判定标准。

IVT数值大小作为判定“大气河”的标准之一逐渐被学者们认可,但是具体数值大小会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有所调整。Lavers等利用5种不同的再分析资料,对北美洲西部地区1998—2005年间冬季 “大气河”的IVT最大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从小到大进行排序[21],参照Neiman等[22]统计到的180个“大气河”,发现其中值排在IVT最大值序列的前86.1%,因此认为,某区域一段时间内IVT最大值从小到大排序后,排在前86.1%的数值中的最大数可以作为判定“大气河”边缘的标准。在北美地区,判定标准为IVT>638.4 kg·m-1·s-1;在欧洲的英国地区,判定标准为IVT>528.2 kg·m-1·s-1。

另一方面,Ralph等[16]发现,水汽通量的大小与水汽垂直积分量(Integrated Water Vapor,简称IWV)有着重要联系。他们使用Special Sensor Microwave Imager (简称SSM/I)的卫星数据对IWV数值较大的长条状区域采用合成分析等多种方法,发现IWV ≥ 2 cm的区域对于呈现高水汽通量带具有代表性的作用,他们认为IWV ≥ 2 cm可作为判定“大气河”的重要标准。图4是利用2010年12月18日极轨卫星的SSM/I和SSM/IS数据计算的IWV分布图,图4表明美国西海岸发生的一次极端降水事件与“大气河”有关。

IVT与IWV的数值大小都曾被用来定义“大气河”。

Ralph等[23]发现,IWV大值区数值超过2 cm且持续32 h以上时,这一区域内极端降水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土壤湿度对于降水和洪水的预报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Rutz等[24]在比较了IVT ≥ 250 kg·m-1·s-1和IWV ≥ 2 cm两种标准之后,认为IVT的大小对于研究复杂地形的降水更起作用,特别是在冬季美国西部的降水研究中,IVT大值区与降水位置的关联性比IWV更强,同时大量“大气河”事件揭示了北美洲西海岸IVT ≥ 250 kg·m-1·s-1的区域比IWV ≥ 2 cm的区域更加深入内陆,与强降水的空间分布更加符合。IVT的使用也有助于克服大地形上整体大气厚度和IWV降低带来的影响。Dacre等[20]在2002年2月的“大气河”个例研究中并没有使用IVT的大小作为判定标准,因为在该个例中,如果以IVT为250 kg·m-1·s-1等值线来定义“大气河”,那么“大气河”就不再只是暖输送带内的一部分,而是一个更广泛的区域。他们更多地应用了气旋的发展过程中涡度变化来探究“大气河”的演变。而Mahoney等[25]直接使用IVT=500 kg·m-1·s-1作为美国东南部的“大气河”边界的判定标准。

(图片引自Ralph和Dettinger[47]的图2。Adopted from Figure 2 of Ralph and Dettinger[47].)

图4 利用2010年12月18日极轨卫星的SSM/I和 SSM/IS数据计算的IWV分布图
Fig.4 The vertical integrated water vapor (Unit: g·cm-2) distribution calculated by using SSM/I and SSM/IS data From polar orbiting satellite on 18 December 2010

5 不同地区“大气河”的特征

由于受北半球气旋的环流影响,由热带地区向极地地区输送的“大气河”多呈西南-东北向,因此大洋的东岸会受到最直接的影响,例如北美洲的西海岸、欧洲地区的西海岸等。国内外学者对于“大气河”的研究根据区域不同,多集中于太平洋东北部(北美洲西海岸)和欧洲地区。由于学者们对于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大气河”的研究相对较少,以下主要介绍太平洋东北部(北美洲西海岸)和欧洲地区“大气河”的特征。

5.1 太平洋东北部(北美洲西海岸)的“大气河”

Neiman等[22]在研究中发现,平均每年约有15个“大气河”在美国加州地区登陆。通过统计1997—2005年东太平洋地区的“大气河”,发现东太平洋北部沿岸“大气河”的平均持续时间约为南部沿岸的2倍。尽管对于南北两个地区来说,气候上都是冷季最为潮湿,但北部沿岸的大部分“大气河”发生在暖季,而南部沿岸的“大气河”发生在冷季。由于冬季空气更接近饱和,在地形的作用下,“大气河”在沿岸地区冬季的降水带来的影响超过夏季。Guan等[26]分析了2004—2010年冬季的美国内华达山区45个“大气河”个例,发现“大气河”引起的降雪水当量的改变与海表面温度有着重要关系,“大气河”对季节性降雪水当量的积累有着相当大的贡献。

根据Dettinger等[27]的研究,“大气河”带来的降水是美国加州地区总水汽供应的20%~50%,“大气河”的发生与否直接影响着加州地区的旱涝,加州地区最大的风暴通常是由“大气河”引起的。他们运用7种气候模式的模拟发现,由于“大气河”输送的水汽量的增加,发生频率较高的年份增加以及“大气河”发生季节时间的增加,未来由“大气河”引发的洪水灾害可能性会增大。

Waliser等[28]发现,东北太平洋是“大气河”频繁发生的区域。他们利用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 (简称AIRS)提供的IWV资料,采用IWV>2 cm、长度大于2 000 km、宽度小于1 000 km的“大气河”判定标准,发现2008年5月—2010年4月期间全球共出现了259个“大气河”(第一年有122个,第二年有137个)。这些IWV的大值区与Knippertz等[29]发现的由热带向副热带输送的高水汽含量区域相吻合。

Cordeira等[30]研究了2010年10月在西北太平洋上发展的两个呈东-西向“大气河”的演变过程。“大气河”的发生给美国加州北部带来超过200 mm的降水。天气尺度分析和气块追踪分析显示,在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简称CAPE)数值较大的环境发展起来的“大气河”中,强烈上升运动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中的水汽输送到了一个较强的北太平洋急流的向赤道入口处。

Rutz等[24]在对美国西部“大气河”的研究中指出:“大气河”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在俄勒冈-华盛顿海岸存在着最大值,从塔霍湖南部的高大山脉向东穿过大盆地向内陆延伸时存在着最小值,穿越喀斯喀特山脉存在着强烈的西风输送带。越过大地形时水汽的耗散是“大气河”减弱的关键因素,较低的不连续的地形有利于“大气河”向内陆的延伸,从而使它对内陆的降水发挥重要作用。

Payne和Magnusdottir[31]运用Modern-Er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or Research和Applications (简称MERRA)再分析数据对1979—2011年登陆美国北部西岸的750个“大气河”进行了研究。他们分析了大尺度环流对其中112个最强的“大气河”个例强度的影响。向东输送的一系列“大气河”个例在动力场的合成中显示出了急流位置、罗斯贝波传播、高层反气旋式罗斯贝波与低层水汽输送之间的紧密联系。

Warner和Mass[32]利用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简称CMIP5)对1970—1999年和2070—2099年美国北部的“大气河”进行了模拟,他们发现当低层风减弱时,IWV和IVT数值会增大。“大气河”引起的降水对于美国西海岸的降水有着重要作用。当在IVT数值极高的时段内降水增加15%~39%时,美国西海岸的平均降水会增加11%~18%。

Mahoney等[25]通过分析美国东南部“大气河”的IVT特征及其与强降水之间的关系发现,美国西海岸的IVT有着较强的季节变化。同时,“大气河”对美国东南部强降水的影响有着季节变化,二者之间的关联度达到41%,这对于强降水的预报有着积极作用。

Ralph等[33]研究了2001—2011年美国加州地区由“大气河”和Sierra Barrier Jet (简称SBJ)引起的极端日降水事件(Extreme Daily Precipitation, 简称EDP)。研究发现,这些极端降水中有92%与登陆的“大气河”有关,有90%与SBJ有关,其中降水最多的10天与二者都有关。

Ralph等[34]对2004—2016年发生在美国加州地区的“大气河”进行研究,对使用不同的再分析数据、不同的“大气河”识别工具(Atmospheric River Detection Tools, 简称ARDTs)识别“大气河”的结果进行评估,指出不同空间分辨率(0.5°, 1°~2.5°)对“大气河”的识别没有显著的影响。研究同时指出,使用不同的ARDTs,识别出的“大气河”数量会有两倍以上的差别(10~25个/a),但“大气河”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没有明显差别(小于10%)。

5.2 欧洲地区的“大气河”

Lavers等[35]的研究中运用降水量、卫星数据和数值模拟把英国冬季的洪水与“大气河”联系起来。研究发现,1970年以来英国10次最严重的冬季洪水都与“大气河”有关。了解“大气河”维持的物理过程对于预测欧洲西北部和其他中纬度地区的洪水有着重要价值。Lavers等[21]对1980—2010年英国冬半年“大气河”的统计分析发现,英国地区平均每年冬季会受到8~10个生命周期为18 h以上的“大气河”的影响,其中有40%~80%的冬季Peaks-Over-Threshold型洪水与持续的“大气河”事件有关。

Ramos等[36]研究了1948—2012年间影响伊比利亚半岛的北大西洋上的“大气河”及其与极端降水的关系,探究了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和伊比利亚6个最大的河流处上空的“大气河”特点。结果表明,“大气河”与极端降水的关系在西部地区(葡萄牙、米尼奥河、塔霍河、杜罗河)十分显著,但在东部和南部(埃布罗河、瓜迪亚那河、瓜达尔季维尔河)二者关联程度有所减弱。

由于北半球气旋内“大气河”的延伸方向以西南-东北为主,所以前人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太平洋东北部(北美洲西海岸)和大西洋东北部(欧洲西海岸),对于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研究较少。

Jiang和Deng[37]利用MERRA数据首次对北太平洋地区由东亚寒潮引起的“大气河”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东北太平洋美国西海岸地区“大气河”发生的可能性会受到东亚寒潮的调节作用,这种下游动力调整会经历2个不同的阶段:东亚寒潮最强的0~3 d,西北太平洋和阿拉斯加湾高频率(大于6 d)的斜压扰动会导致显著的水汽向极输送;4~6 d,高频率的槽的合并所导致的中-低频率(大于12 d)的正压扰动会使美国西海岸“大气河”发生的可能性增加50%。

6 “大气河”的影响

“大气河”担负着大气环流中水汽输送的重要任务,对于一些较为干旱的地区来说,“大气河”若能从遥远的地区输送水汽产生降水,则可有效地解除当地旱情。

Matrosov[38]研究指出,“大气河”引起的降水方式可以分为“冷”、“暖”和“冷暖混合”三种类型。“冷”型降水来源于结冰层之上的冷区域;“暖”型降水通常仅限于冰点以上的温度,有少量冰;“冷暖混合”型降水则由“冷”和“暖”两种类型混合组成。

Ralph等[40]的研究指出,当低层有湿中性层结、强风且具有充沛水汽的“大气河”遇到山脉地形时会被迫抬升,到某一高度满足降水条件后就可能发生极端降水。地形的抬升作用是重要的降水强迫机制,同时其他的天气尺度、中尺度过程对于降水强度和“大气河”的持续时间都有一定的影响。如垂直对流运动能够加强降水,中尺度锋面波动会增加“大气河”的持续时间。对于总降水量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大气河”的强度(用水汽含量和低层风表示)、宽度、与山脉有关的风向和整个“大气河”与锋面的移动等[23]。

Luo和Tung[42]对2009年1月登陆北美西海岸的两个“大气河”进行了研究,对二者的位置、延伸方向、形状、降水位置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河”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既影响水汽的输送,也通过潜热释放改变着中纬度地区的热平衡、热交换、海表面热通量和云辐射强迫。

但是,“大气河”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它既是许多沿岸地区的重要水汽来源,也会带来灾害性的极端降水[39]。持续数日的极端降水,特别是在山区,极易引起山洪爆发。若下游地区有村庄或城市,那么该地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往往会受到严重威胁。Lavers和Villarini[41]通过对美国中部地区 “大气河”与洪水发生频率关系的分析发现,超过半数的大型洪水的发生是由“大气河”造成的。因此“大气河”的发生,考验着一个地区防洪抗灾的能力与水平。

7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大气河”

“大气河”的持续时间对洪水预报有重要意义[23]。 “大气河”在未来气候变化中发生频率和强度改变都会对降水时间与强度产生影响,进而会影响到洪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大气河”的发生频率会因“风暴轴”的变化而改变[43],而根据Clausius-Clapeyron方程,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所以“大气河”的强度可能会由于气候变暖后大气中水汽的增加而增强[18]。

Gao等[44]利用CMIP5模式对未来气候与“大气河”的关系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21世纪末“大气河”的发生频率会显著升高,在45°N~55°N地区会上升127%~275%,中纬度地区急流的改变会引起“大气河”的变化,而且动力作用会超过热力作用。由于“大气河”发生频率的增加,未来由“大气河”引起的总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会使季节平均和极端降水量显著增加。

8 讨论及结语

本文对“大气河”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 介绍了“大气河”一词的由来、“大气河”在不同地区的通俗名称;“大气河”的结构、“大气河”的水汽来源等;重点介绍了世界主要地区,如太平洋东北部(北美洲西海岸)和欧洲地区“大气河”的特征;讨论了“大气河”的影响;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大气河”。虽然关于“大气河”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丰富,但关于“大气河”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1)“大气河”的存在已经被许多学者的研究所证实,但目前的定义尚不统一,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何给出一个既考虑了不同地区特点、又被大家所普遍接受的、统一的“大气河”定义是一个具有很强挑战性的工作。

(2)以往学者们对于“大气河”的研究多集中在东北太平洋和东北大西洋,而对东亚地区的“大气河”关注不多, 特别是对影响中国大陆的“大气河”研究较少。众所周知,中国大陆受季风气候影响,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长期以来,季节性和长期性缺水一直是制约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开展对影响中国的 “大气河” 的研究,对于解决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3)热带气旋/台风内的水汽多来自热带地区,随着气旋向高纬度地区移动和发展,水汽被输送到中纬度。过去的研究往往把热带气旋/台风所带来的水汽演变而形成的长条状水汽带排除在外,未来的研究应该统筹把热带气旋/台风所伴随的“大气河”考虑进来。

(4)目前中国已经开展了对东亚地区“大气河”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初步成果。例如:刘珊珊[46]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再分析数据和MTSAT-1R卫星红外数据,对2001—2016年夏季的东亚地区(20°N~60°N, 95°E~165°E)范围内的“大气河”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该时期内东亚地区共发生134次“大气河”,平均每年发生 8.4次。该文详细记录了“大气河”的发生次数、持续时间、强度、长度、宽度、长宽比、伸展方向等特征。分析发现,101个“大气河”为东西向,33个“大气河”为南北向。该文[46]还分别选取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大气河”各2个个例进行研究,分析了“大气河”发生前后的天气形势、演变过程和空间结构特征,给出了东亚地区两种方向的“大气河”的概念模型。

在今后的研究中,要进一步扩展研究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探究 “大气河”发生发展的季节变化特征和区域性特征。要不断加深对东亚地区“大气河”的空间结构和演变特征的理解,特别是要继续探索 “大气河”与本地区洪水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为提高防洪和抗旱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猜你喜欢
气旋水汽降水
青藏高原上空平流层水汽的时空演变特征
京津冀地区FY-4A水汽校正模型研究
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6月江淮区域水汽源汇的诊断分析
2003年3月北大西洋上两个爆发性气旋的“吞并”过程及发展机制分析❋
四川盆地极端降水演变特征及拟合
为什么会下雪?
氨还原剂喷枪中保护气旋流喷射作用的研究
朝鲜半岛附近东亚气旋的快速加强
Cloud seeding
热带气旋集合预报技术的应用情况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