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 风雪过后,当见阳光

2019-10-15 09:20张雨虹
东方电影 2019年10期
关键词:杨光登山队攀登者

文/ 张雨虹

最近的胡歌,大概可以集合成一部“迷惑行为大赏”,当然,这是褒义的。本就喜爱登山运动的胡歌,在电影《攀登者》中饰演一位“开心果”型的角色。年轻的攀登者杨光人如其名,向阳而生,不惧风雪,就像胡歌本人一样,有着难能可贵的“傻气”与执著。

幼稚的人,更懂浪漫

教师节当天,胡歌又上热搜了。在被网友晒出的合影中,胡歌顶着一头乱糟糟的爆炸头,戴着黑色蛤蟆镜,一脸严肃地看着镜头。造型颇有点20 世纪70、80 年代唱迪斯科的摇滚歌手的复古感,但让他登上热搜的原因显然不是因为时髦,而是俏皮的违和感。

就在不久前,胡歌其实因为“不修边幅”已经上过热搜。几天没洗的头发,胡子拉碴、被太阳晒黑的皮肤,嘴里咬着个大苹果,露出的笑意极具感染力。

再往前倒溯,胡歌和《南方车站的聚会》剧组一起参加戛纳国际电影节,他发了一张自己吃冰激凌的自拍,眼睛笑得只剩一条缝,嘴唇被巧克力味冰激凌染成棕色,咧开嘴笑得带点“傻气”。

胡歌解释,“幼稚的人,更懂浪漫。那是一种满脸胡茬,都难以掩饰的幼稚啊。”当被First 青年影展邀请作为主持人,他才不得不委屈地剃掉了自己蓄了许久的胡子。

巧的是,他在电影《攀登者》中饰演的杨光,也是一位还保留着孩子气的“开心果”。

杨光人如其名,向阳而生,是个朝气十足的小伙子。来自体院的他是1975 年登山队的队员,与井柏然饰演的李国梁同属队伍里的年轻力量,两人有不少对手戏。“开心果”是影片剧本里对杨光的人物设定,他相当于登山队里的“吉祥物”。杨光一直视吴京饰演的登山队队长、曾在1960 年率队登顶珠峰的方五洲为偶像,1975 年的登山队由方五洲继续率队登峰,也成了杨光加入登山队的一大原因。

#胡歌片场研究道具

“他有着那个年代的人身上一种独特的魅力,纯粹、无畏、执著与牺牲的精神。”在《攀登者》的“登峰时刻”发布会上,胡歌为自己选择的关键词是最没有争议的—“阳光”,不仅与他在电影《攀登者》中饰演的角色杨光同音,也是对这个角色性格的贴切概括。作为“攀登者联盟”的一员,胡歌的体会就是他对角色关键词的一句阐述:“阳光总在风雨后。”

电影的设定里,杨光的父亲因马凡综合症去世,患该疾病者常因主动脉瘤破裂和心力衰竭而生命终结,且伴随有较大遗传的可能。杨光也因此被建议不要登顶珠峰,但他拒绝了队里医生的建议,“我不会放弃的,我父亲特别后悔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我一直想告诉他,我很好,我希望成为他的骄傲。”

饰演杨光,胡歌认为最难的就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和篇幅里,让人物的脉络清晰完整、逻辑缜密合理,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他和导演花了不少精力。纵然在风雪的肆虐中,杨光的青色胡茬越长越密,但他却笑得更真诚了,更像一个孩子。

在珠峰顶上,在这个世界上最接近天空的地方,他的心里话终于能说给父亲听了。

山就在那儿

“山就在那儿”,胡歌对自己说。

进组拍摄的第一场戏,胡歌印象最深。

剧情中,这场戏拍的是登山队向海拔8000 多米的营地进发的过程。但现实生活中,胡歌说他最高只去过海拔6200 多米的地方,“所以我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揣摩和展现身处高海拔的状态。”

进组以后,每个演员都接受了专业的指导,胡歌自然不例外,他笑称过去登山的经历给了自己一些底气。

#杨光与队友在雪峰汇合

胡歌曾经登顶过西藏的启孜峰,海拔6206 米高,他说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至今都觉得收获颇丰。让他感到最震撼、最开心的并不是登顶的那一刻,而是登顶的过程,登顶的一刻他很平静,因为他发现所有的收获都藏在登顶的每一步里。

《攀登者》顺利杀青后,胡歌对登山有了新的领悟:“每个攀登者都是一个修行者,登山真的就是和死神的一场较量。”过去,相比登山,胡歌拥有更多的则是登上4500米以上的高原的经历。他觉得登山这项运动,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同时学会在突破极限和保证安全之间做出正确的判断,理智与意志缺一不可。

而普通人的登山与电影《攀登者》中的登山,则有着很大的区别,“一个是个人行为,一个是国家任务,在影片中,登山队里的每一位队员都有极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甚至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这让胡歌不由自主地感叹,“正因为心里有梦,活着才更有意义。我是攀登者杨光,为国登顶,寸土不让。”

“登山,不是人类征服了大自然,而是大自然接纳了人类,我们能够征服的只有我们自己。”几个月前,胡歌在“登峰时刻”发布会上如此感叹。

他告诉我们,在出演《攀登者》之后,他觉得自己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自然是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我希望越来越多有良知的人们,能够加入到保护自然的队伍中来。”

胡歌早就在保护自然的队伍中了,多次担任保护自然的公益志愿者。7 月,他刚刚参加了长达1 个月的长江源志愿者。他与一众志愿者穿上统一的服装,排成一排,拿着垃圾袋和镊子,在长江沿岸拾捡垃圾。回到简易的住处后,胡歌亲自外出汲水,打扫卫生,下厨做饭,为大家介绍他的拿手菜之一—红烧肉。

“我做的事情非常有限,但我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认识、理解,然后一起来做公益。”

#杨光练习打登山结

在《攀登者》中与胡歌有不少对手戏的队医扮演者何琳,说她对她与胡歌的最后一镜印象极其深刻。“胡歌说他很在意每部戏的最后一镜,因为寓意深远,我们俩的最后一镜很特别,看胡老师的灵感灵不灵了。”以雪山为背景,以自然为旋律,胡歌的最后一镜等着观众去探寻。

月亮与六便士

登上启孜峰的那一刻,胡歌想的还挺多,“一,年轻真好。二,山峰在心里,走路看脚下。三,景色太美了。四,一览众山小,看自己,更小。”这几年,即使下山后,胡歌也对自己渺小的体会愈发强烈。拍摄《攀登者》,加深了他的这一感受。

如果用一部电影来形容自己的前半生,胡歌认为是《月亮与六便士》:“从事艺术的道路,没有那么简单,你需要放弃一些东西,放下一些东西,很多时候你要懂得去享受孤独。”他认为对不起过去的自己,因为有很多理想没有完成,想对现在的自己说:做的比说的重要,希望能够不辜负未来的自己。

前两年到了瓶颈期,接的最后一部戏是《猎场》,《猎场》之后胡歌就一直都没有接戏,他感觉自己被掏空了,“我需要回归到生活,我需要更多的给养”。

去年,岩井俊二的《你好,之华》成为胡歌在银幕上的开始。最初看完剧本,虽然只有一场戏,但是这个角色给胡歌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演员,我看完这场戏之后,就有特别大的创作冲动。我就是想给自己来一场这样的考试,作为我在大银幕的尝试”。

因为只有一场戏,而且只有一天的拍摄时间,胡歌到达剧组以后,第二天就要开始拍摄了。“空降式”的体验,这让性格慢热的胡歌,在现场有些拘谨。“这个不像以往的创作,是可以有一个慢慢进入或者磨合的过程的,我过去工作的经验,是需要有彼此磨合,然后建立信任的这样一个过程。”但胡歌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进去,这是他在验证自己是否过了瓶颈期的一次冲击与一场考试。

岩井俊二导演评价他,“演得非常好,将自己所饰演的人物的存在感扩大了,能够一直留在银幕和内心之中。”这大概是胡歌的魔力,就像杨光一样,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发光,夺人眼球。

“我在小的时候也没有想过,以后真的把演员作为自己的职业,但是我记得是在我念初中的时候,也算勤工俭学。我在寒暑假的时候会去做临时演员,运气好的话还能说两句台词。的确,我觉得那个时候拍戏,可能和现在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我看到的所谓主演和临时演员,其实距离没有那么远,大家休息的时候基本都是在一个空间里面。现在我觉得物质条件的确是越来越好了,我们这个行业是遇到了好的时候,这是我们的幸运,所以我们也得创作出好的作品才行。”

就像章子怡说的那样,人总是需要有梦想的,每个人的心里需要有一座珠峰。看着那座山,不忘提醒自己的渺小,胡歌不用多说什么,只要一直向着它走过去就好了。

猜你喜欢
杨光登山队攀登者
吃糖的好处你了解多少?
The blind climber 盲人攀登者
张志
视界
一支登山队的覆没
鸡飞蛋打一场空
华耐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凯旋盛典在京举办
刘亮、杨光设计作品
提醒有时
小小邮递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