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口弦综述

2019-10-14 10:05范嘉琴
艺术大观 2019年20期
关键词:综述

范嘉琴

摘要:作为凉山彝族重要的民间乐器之一,凉山彝族口弦不仅历史悠久,是凉山彝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本文通过对关于凉山彝族口弦的文章进行综合分析与概括,旨在发现其研究的现状以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凉山彝族;口弦;综述

一、深情的凉山彝族口弦

(一)关于口弦

口弦又称口弦琴、口簧、吹篾、口篾等,形制多样,历史悠久,在我国的大部分地方都流行,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乃至其他国家及民族都有口弦,比如印度、德国、泰国等等。它可以独奏、合奏、齐奏或为歌舞伴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产劳动中、艺术、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口弦的品種较多,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有竹制和金属制的口弦;因演奏方法的不同,有用手指弹拨和用丝线抻动的口弦;根据簧片数目的不同,又有单片弦和多片弦。除了在形制和制作方法上颇具特色外,口弦在其演奏方法上也非常别致,其演奏方法有用手指拨动和抻动两种,分别流行于不同的地区。如在我国的傣、拉祜、哈尼、景颇、佤、苗、回、蒙古、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流行的是手指弹拨的口弦;高山族流行的是抻动的口弦;彝、纳西、僳僳和白族,则两种口弦都流行。此外,各少数民族,对口弦都有自己的称呼,如傣族叫“拜”,僳僳族叫“玛哥”,锡伯族叫“玛肯”,白族叫“毕协”,景颇族叫“掌共”,佤族叫“合朗”,拉祜族叫“阿沓”,羌族叫“阿珠”,独龙族叫“芒锅”等。

(二)关于凉山彝族口弦

口弦在凉山彝族地区称为“洪货”或“弄果”,主要有竹制和铜质两种,但现在大多流行的是铜质口弦,簧片有一片至五片不等,簧片片数越多则弹出的乐曲越复杂,反之则越单调,其中最流行的是三片簧口弦,演奏方法为弹拨,小巧玲珑,携带方便,音域宽广、音色柔和、音质清脆,能抑扬顿挫地表达各种情感,因而深受凉山青年男女的喜爱。凉山彝族有彦语说:“口弦是治疗思念母亲的良药,笛子是医治怀念父亲的良方”,对凉山彝族人民来说口弦不仅仅只是一件乐器,更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思念时的寄托、是日常生活的真实流露,是美好爱情的表达与传递,在漫长的岁月里,默默地陪伴着凉山彝族人民,述说着他们内心的苦与乐,为凉山彝族民间乐器之瑰宝,有的乐手通过口弦互相交流心声,有的青年男女还通过口弦的“语言”向情人表达爱恋,相约幽会。可见,口弦是件深情的乐器。

二、相关文章综述

在中国知网检索“彝族口弦”共有十五篇文章。其中关于彝族口弦的有四篇,关于凉山彝族口弦的有十一篇。十五篇文章皆以口弦这件古老的乐器为对象,对其产生、发展、形制、音律、在彝族人民生活当中的运用和特殊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介绍。本文主要针凉山彝族口弦的相关十一篇文章进行综合分析与概述,旨在发现其研究的状况。笔者将其十一篇文章所探讨或研究的主题分为以下四大类别来进行综述:

(一)形态、形制的探讨

围绕凉山彝族口弦这一对象,对其历史的产生、发展、传说等进行文献、田野的搜集、整理,并对其形态面貌、形制特征进行深层次的对比研究及细致描述,将凉山彝族口弦生动又形象的展示与人们。

十一篇文章中,以凉山彝族口弦的形态、形制研究为主的文章共有三篇,分别为:曾逐令——《凉山彝族口弦(之一)》;曾逐令——《凉山彝族口弦(之二)》;曾令士——《彝族口弦初探》。其中,曾逐令的《凉山彝族口弦(之一)》和《凉山彝族口弦(之二)》两篇文章是笔者从1982年夏天起,四次从北京赴凉山采访大、小凉山地区所属的昭觉、布拖、西昌、马边等13个行政县的4个乡(人民公社)进行了口弦的现场调查,以我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内目前存在的口弦为对象,采访彝族群众200余人,详细观察口弦实物、制作与演奏。并采集一批口弦标本,收集有关口弦的传说、民歌与民间故事。收录现场口弦乐曲音响资料160余首,拍摄有关照片近300张,在形制与形态上对凉山彝族口弦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与研究。

(二)音乐文化研究

这一类别的文章主要对凉山彝族口弦的曲目、音律、口弦音乐的分类及特点以及口弦音乐的文化内涵等进行不同层次的探讨与研究。

涉及凉山彝族口弦音乐文化研究的文章共有六篇,分别为:曾令士——《彝族口弦及口弦曲初探》;曾遂今——《凉山彝族口弦的律学研究》《凉山彝族口弦音乐的分类及其特点》《凉山彝族口弦(之三)》;高阳——《四川凉山州彝族口弦音乐文化研究》;王芳——《小凉山彝族(四川片区)音乐实地调查研究》。其中,曾遂今——《凉山彝族口弦(之三)》是在其《凉山彝族口弦(之一)》《凉山彝族口弦(之二)》对凉山彝族口弦的历史产生、发展、形制、在凉山彝族人民生活当中的运用、意义,等的探讨的基础上,阅读了部分有关各民族口弦调查研究的中外文文献,对其口弦的律制、发音等等结合了一系列的图画、谱例对口弦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和研究。并在《凉山彝族口弦(之一)》《凉山彝族口弦(之二)》《凉山彝族口弦(之三)》三篇文章以及《凉山彝族口弦的律学研究》和《凉山彝族口弦音乐的分类及其特点》等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了《凉山彝族口弦研究》与《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口弦乐曲选》两本口弦专著的初稿,学位论文《凉山彝族口弦》也在此基础上写成。另外,曾令士的《彝族口弦及口弦曲初探》以及高阳和王芳的两篇硕士学位论文都从不同角度对凉山彝族口弦音乐文化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与探讨。

(三)“特殊”之意义、作用的探讨

对凉山彝族口弦在凉山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劳动、艺术文化中所扮演的特殊作用及特殊意义进行探讨和研究。

十一篇文章中,着重探讨口弦之特殊意义以及作用的文章仅有一篇,为:张雪超——《论新时期彝族凉山诗人群的汉诗创作》,此硕士论文主要运用意象分析法,对凉山诗人群中的七位诗人分别进行具体意象的分析,从而来透视凉山诗群的诗歌世界,其中,在论文的第一章,笔者通过揭示口弦在凉山诗人群体当中的运用、作用和意义,认为口弦是彝人心灵的一种诉说。要说明的是,关于口弦在凉山彝族人民生活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的探讨在十一篇文章中大部分文章都有涉及,只是大都以文章主旨的“附属”部分来提及,因此,除了所单独列出的张雪超的这篇文章外,其他文章并未一一按此类别来进行分类和综述。事实上,关于凉山彝族口弦的十一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并不是遵从笔者所划分的四大类别来孤立、单独来探讨的,“头”“腹”“尾”都是文章之部分,只是不同文章的“重点”不一样,笔者的简陋分类即是以各“重点”为此依据的。

(四)现状之思考

任何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由于各种“内因”和“外因”而面临着种种挑战。凉山彝族口弦作为凉山彝族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员,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代的进步濒临消失的边缘,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凉山彝族口弦,使其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变得十分迫切和需要。因此,此类别的文章皆对当前凉山彝族口弦的发展现状进行揭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建议和措施。

在十一篇文章中,针对凉山彝族口弦的发展现状提出思考和建议的文章有一篇为:匡翼云——《凉山彝族口弦音乐及其旅游利用》。笔者针对当今凉山彝族口弦音乐逐渐消逝的现实,从旅游的角度出发,对口弦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见解,笔者认为,凉山彝族口弦音乐的传承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的特点,传承方式宜采用自然性传承和干预性传承相结合。旅游利用是凉山彝族口弦音乐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口弦音乐专题博物馆、传习教育基地、旅游商品开发、动态休闲演艺是凉山彝族口弦音乐旅游利用的主要模式。除此之外,高阳——《四川凉山州彝族口弦音乐文化研究》;王芳——《小凉山彝族(四川片区)音乐实地调查研究》等文章也从各自的研究视域出发,对凉山彝族口弦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三、结语

总的来说,关于凉山彝族口弦研究的十一篇文章都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和视域,对凉山彝族口弦文化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为凉山彝族口弦的研究提供了文本、音像、图像等资料,同时也为凉山彝族口弦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由于行政区划,凉山在地域层面上具体分为四川和云南两个片区,凉山总的包括四川大凉山和四川小凉山以及云南小凉山,但以上十一篇文章皆未涉及云南小凉山片区的研究,这是区域对比研究之缺失;其次,凉山彝族口弦音乐文化是珍贵的民间传统瑰宝,然而在今天,口弦或口弦音乐文化在逐渐消逝或消沉已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凉山彝族口弦既迫切又艰难,虽有学者在资料搜集和学术研究上做了一定的补救,但没有更多的文章对其逐渐消逝的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分析,并提出多元化的可行性的预防和补救措施;此外,关于凉山彝族口弦音乐文化研究的个别文章中,要么只有音乐,要么只有文化是其存在的两个极端,没有将音乐本体和文化阐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等。在今后的研究中,期望能够从更全面、更多元的研究视域出发,对凉山彝族口弦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揭示、探讨、研究以及思考。

参考文献:

[1]曾遂今.凉山彝族口弦(之一)[J].音乐传播,2015(04):29-42.

[2]曾遂今.凉山彝族口弦(之二)[J].音乐传播,2016(01):1-10.

[3]曾遂今.凉山彝族口弦(之三)[J].音乐传播,2016(02):16-29.

[4]王芳.小凉山彝族(四川片区)音乐实地调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5]高阳.四川凉山州彝族口弦音乐文化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7.

[6]匡翼云.凉山彝族口弦音乐及其旅游利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06):139-141.

[7]张雪超.论新时期彝族凉山诗人群的汉诗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05.

[8]曾遂今.凉山彝族口弦音乐的分类及其特点[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03):20-24+19.

[9]曾遂今.凉山彝族口弦的律学研究[J].中国音乐学,1986(02):120-129+143.

[10]曾令士.彝族口弦初探[J].人民音樂,1984(10):42-45.

[11]曾令士.彝族口弦及口弦曲初探[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4(03):38-46.

猜你喜欢
综述
银行网络间风险传染研究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我国工业遗产档案研究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关于港口物流服务质量的文献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建设实践发展路径研究综述
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建设实践发展路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