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谐音的广泛运用中探讨其作用

2019-10-14 23:09翟晓丁
锦绣·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谐音运用作用

翟晓丁

关键词:谐音;运用;作用;民族心理

引言

谐音是利用汉字的同音或近音,就可以将谐音分成同音谐音和近音谐音两种,其中同音谐音还可再细分为同形谐音和异形谐音,近音谐音再细化为声母谐音、韵母谐音、声调谐音。如同音谐音中的同形谐音:“不打不相识”一一打印机广告语;同音谐音中的异形谐音:“飞机上挂暖壶一一高水瓶(高水平)”;近音谐音中的声母谐音:“制几一一自己”;韵母谐音:“童鞋一一同学”;声调谐音:“憋说话一一别说话”。可见谐音在特定语言条件下委婉含蓄地诉说着真实意图,俏皮生动幽默诙谐。

一、谐音丰富言语交际

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不管是在崇尚“仁义礼智信”的古代,还是在弘扬社会价值观的今天,人们都很注重讲求礼仪。上到大国往来,下到人际交往,礼貌是一种潜在的、必备的交际原则,不仅表现在为人处世的行为上,更体现在日常说话的交际中。而谐音的存在就为含蓄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礼貌交流的方式,使人能委婉言真意,幽默讽刺地有力回击。在中国,说话也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不仅要含蓄委婉,幽默讽刺,更要独特时尚,形象俏皮,这样才具有非凡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谐音在说话中的使用,不仅适应了社会发展中新事物、新观念的出现,顺应了语言发展中人们求新追鲜的愿望,更体现出中国人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和不断更新的说话艺术的魅力。谐音可以帮助说话者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暗指到谐音词语中,使听话者心领神会自己的不满之意,丰富着言语交际的礼貌方式,维持着彼此之间的融洽关系;谐音可以巧妙化解自己或者他人的尴尬之境,生出幽默之意,取得理想的言语交际效果;谐音可以催生新鲜词语,满足人们的言语表达需求以使说话变得别具一格,新颖独特;谐音歇后语生动形象,俏皮可爱,使语言活泼不失风趣,能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正是因为谐音有着委婉、幽默讽刺、独特新颖、形象俏皮等的表达作用,我们的言语交际才变得丰富有趣。

二、谐音表现文学、字画作品

(一)谐音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手法

谐音作为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之一,一直被文人作家所喜爱,经常出现在对联、诗词、小说甚至话剧等文学作品中。对联是中华文化的典型象征,被誉为文学的活化石,而谐音也是其中重要的表现手段。清代的郑板桥在某年春节,看到一户穷人家的门上贴着这么一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一,横批是“南北”。其实是因为这家人缺衣(一)少食(十),没法过年啊!这样的谐音联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回味无穷。诗词中的谐音,多用于使诗词语言含蓄优美,以增强诗词的意境美和音乐美,有的还用来巧妙讽刺,起到幽默诙谐的效果。隋朝无名氏《送别诗》中“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谐“留”,一边用植物“柳”使诗歌描写的优美景色不被破坏,营造一种凄凉别离的意境,一边借用动词“留”委婉地道出自己的挽留与不舍之情,一语双关,珠联璧合。而在余光中的《另有离愁》中:“讲者只顾对它杀伐嘶喊,喊得全场听众刺耳摧魂,六神无主,麦克风变成了麦客疯,摧人欲疯。”却是利用谐音将讲者的疯狂形象诙谐幽默地展示出来,表露出对讲者的不满与不屑之情。小说和话剧中谐音的运用,各有原因。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中就大量运用了谐音,主人公贾宝玉的反面是甄宝玉,两者虽相貌相同但思想性格天差地别,假宝玉是作者赞美肯定的人物,从中我们能看到曹雪芹那反对封建束缚,渴望自由的早期民主思想;书中的一众女子们的名字,元、迎、

叹、惜即原应叹息,道出这些人物的悲剧命运和对她们的同情怜悯之情;地名谐音的应用也是别有用心,如“青埂峰”(情根峰)点明了《红楼梦》的爱情主题;“大荒山和无稽崖”是“荒唐无稽”的意思,作者先发制人,说自己荒唐无稽以求自保。话剧就又回归到言语交际了,十分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曹禺《雷雨》中的一段:鲁妈走至萍前:“你是萍......你凭什么打我的儿子。”鲁侍萍意识到自己应该克制住激动之情而化用“萍”和“凭”的谐音,顺利地将话题转移,不动声色地继续隐瞒着惊人的秘密。以上只是谐音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冰山一角,但足以表明谐音在文学作品中对语言、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命运揭示、作者情感意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谐音是字画作品中图文珠联璧合的媒介

文人对谐音的喜爱程度不仅停留在听感上,还巧妙地将其融入到画中,带来视觉上的联想。这便是谐音字画,从艺术角度来说,字画是美术范畴,但当谐音字参与其中,这就使这种绘画形式和汉语言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例如:一副字画中有一只大鸡站在石头上,通过谐音,可以得出“室上大吉”这样祝愿贵府吉祥如意的寓意。谐音字画就是利用语言学中的“谐音现象”,将画作中的图像的名称、颜色、动作、形态、位置、数量等通过谐音和款题中的文字发生关联,从而解读出作者作这幅字画的真实意图。一幅由鹭鸶鸟和芙蓉花相交映而成的作品,借助谐音就会产生:一路荣华。(一只鹭鸶鸟谐一路、芙蓉花谐荣华。)由此可见谐音是构成这种艺术形式的关键,是连接图画和字符之间的声音桥梁,这才成就了这朵生长在美术范畴里的艺术奇葩,呈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并以其音画性、文化性和趣味性在画家画匠、天子贵族、布衣百姓中备受喜爱和推崇。谐音字画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一字多图”,以“吉”为例,可以通过名称读音相近的图像“鸡”“戟”“橘(桔)”等来谐音,也可以通过动作读音类似的图像“敲击”的“击”、“骑马”

的“骑”等;另一种是“一图多字”,“柿子”这个图像可以表示“事”“世”“时”“士”“是”“市”等多个字。如今这种中华民族独有的谐音字画,已被引进汉语二语的教学之中,帮助汉语学习者在谐音的帮助下,走上一条既能了解中华文化,又能学习系列汉字的趣味道路。

三、諧音提高经济效益

谐音因其具有一语双关和新颖独特等多种作用而被应用在言语交际和众多艺术作品里。追求经济效益的敏锐商家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么具有经济价值的信息传递方式。一方面在现代常规语言中,越来越缺乏顺应潮流的新鲜词语,创新用词方式变成增强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广告已成为当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左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情感价值理念、选择倾向等。此时,谐音广告语应和了时代呼吁,满足了乐趣需求,丰富了生活内容。如“粽有情”,“默默无蚊(闻)”,“520节送给你最爱的她”等等。谐音架起了商品和促进销售的--桥梁,巧妙地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潜移默化地指引着消费者的心理想法和选择,谐音在广告语中的应用体现出语用价值背后的经济价值。除此之外,带有谐吉的物品买卖也十分红火,每家做生意的场所中都会摆上一颗发菜,寓意着发财;现在的手机号、车牌号都爱挑选“6”“8”这样带有顺心发财寓意的吉祥数字,以求得好的运气和兆头。这不仅和中国人们传统的喜吉避凶心理相关,也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关,抓住这些切合点,满足消费者的愿望诉求。

四、諧音记录民族心理

(一)喜吉避凶的传统心理

自古,中华民族就信奉神灵祈福和崇拜吉祥事物。由行为转化到语言上就是喜欢说吉祥话,听如意语。如:象征新一年开始的春节,家家门上的“福”字倒贴(福到);北方人除夕夜吃饺子(新旧交替),南方人吃汤圆(团团圆圆),吃年糕(年年高升),团圆饭桌上一定有鱼(年年有余)。新年之际,万象更新,忌讳在如此团圆和乐的场合中使用“死”“散”“终”“离”,如若在此期间遇到不吉利不顺心的事,中国人还擅长谐凶为吉,如在失手打破器物时赶紧说岁岁(碎碎)平安,以此逢凶化吉,求得称心如意。婚俗中利用谐音讨口彩也是五花八门。古时,新娘上轿前的头发只能顺梳,寓意顺顺利利;新娘下轿要新郎背着跨过火盆,希望今后日子红红火火;洞房的床铺撒上“枣子”“花生”“桂圆”“莲子”希望新婚夫妇能早生贵子;新郎用秤挑起新娘的红盖头从此称心如意。贺礼祝寿时,喜欢用谐音字画表达长寿、多子多福之意,禁用“伞”、“钟”、“梨”这样的丧气字眼。中国人这种喜吉避凶的传统心理由来已久,谐音记录着喜吉心理的变化发展,映射出国人的讨彩心态。

(二)调侃自嘲的乐观心理

现如今不得不欢喜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日益富强,人民日益富裕的发展成果,也不得不承认现代化的快节奏步伐时刻不停地催促着大家的行程,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轨迹中抑郁黯然。高强度的工作,高压力的生活都在倒逼人们挖掘发泄渠道,而网络这个自由的平台便是最好的选择。时下,网络流行语越来越成为日常言语交际的角色之一,其中网络谐音词是最充分的代表,它恰好满足着网友们的娱乐积极心理的表达诉求和调侃讽刺的表达效果,这与网友们对幽默、标新立异的言语表达习惯的追求密切相关,更是离不开这个“娱乐至上”、“娱乐至死”时代下网友们的自我嘲讽的玩味心理,而这统统都深层次的折射出更现代人乐观的生活态度。谐音使语言表达更加的带有戏谑色彩,人们在利用这些词语自嘲的同时,反映出表面放低自我姿态的轻松感幽默感,乐观心态,追求的就是闷日子中的新鲜快乐,小小谐音承载着大度开怀的心态。

(三)与时俱进的开放心理

伴随着国人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在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以及时代不断前进的步伐中越来越打破桎梏,放飞开放,国家层面也在以开放姿态走向国际舞台的同时,慢慢地向百姓打开,渐渐地接地气,更大跨步地走群众路线。在这个“地球村”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谐音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分年龄阶层场所的广泛应用,每年都会评选出网络流行词,如:厉害了word(我的)国,狗带(go die)。这种网络词语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既表现在它们走进了年纪较大的所谓上一代人的口中,帮助拉近他们和90后、00后、这样新世纪年轻人们的距离,显现出老一辈人也在紧跟时代步伐,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鲜用语的开放心理,例如并不少爷爷奶奶也会耍可爱地说:“我选择狗带。”;也暗含在国家在改革开放中和人民紧紧相连的开放路线上,2017年春晚中首次官方使用“厉害了word国”,这是仿用网络谐音词“厉害了word哥”,十足接地气,成功唤起观众共鸣,博得人民好感。这些都深层次的表明了国人的创新精神,它不仅在科学技术、制度模式、更体现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上,映射出国人紧跟时代步伐,摆脱传统,日益创新的那种积极的开放心态,也让我们看到国家政府越来越和人民亲近,越来越站在人民立场,越来越形成一个开放民主的服务理念。

结语

总之,谐音在人们运用的过程中,作为一种近音或同音的言语现象不同程度的丰富着人们的言语交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谐音双关能满足特殊语境需求,增强表现力;作为一种汉民族的传统习惯,人们遵循习惯迎合心理挖掘谐音中的经济价值;作为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时尚追求映射出汉民族的深层心理积淀。谐音在不同时代的发展中和汉民族一同成长,焕发生机,展现魅力,早已渗透到汉民族的心灵深处,成为中国的民俗文化象征。

猜你喜欢
谐音运用作用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