仉振锴
摘要:目前关于发展装配式建筑政策力度空前,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和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设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内在要求,是“供给侧改革”和“实施一带一路”倡导的必然要求,要以全产业链的思维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健康发展,同时,不能走入装配率越高越好、装配化就是建筑产业现代化、重视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忽视全产业链整合、对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前景估计过于乐观,对产业发展存在的短板重视不够误区。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中国;产业发展;思考
改革开放40年来,建筑产业和其它产业一样,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基本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基本上掌握了当代最新的建筑科技与施工技术,逐步形成了合理先进的施工管理体制,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工人队伍,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建筑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建造方式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建造生产方式仍然是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式,与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因此,大力发展具有更好品质、更快效率、更可控成本、更安全、更环保和更好管理的装配式建筑显得成为急迫和重要。
一、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的内在要求
一是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在党的十八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对建设施工单位来说,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的要求,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提升建筑品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提高建筑产业化水平。
二是产业建造方式变革的趋势。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与传统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高度契合了绿色建筑对于节能环保的要求,采用了工厂化制造,现场拼装的生产方式,施工过程较现浇结构大大简化,大幅降低人工依赖,减少原材料使用量,缩短建设周期,同時具备高效率、高精度、高质量等优势,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
三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需求。建筑科技与施工技术的引进和创新,成为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加快了新旧动能的转换。如垂直运输技术、大模板技术、脚手架技术等等,使得我们的企业在地下空间、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等领域迅速走在世界的前列。
四是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推动。2006年6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行办法》;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推动建筑工业化”被列为十大重要任务之一。2014年5月4日,由住建部发布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建筑业改革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在该通知中,提出了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的具体地点和要求,将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定为辽宁、江苏省和合肥、绍兴市;2014年7月1日,由住建部发布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一十条指出: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缩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质量。制定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完善部品部件标准,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力争用10年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中央和国务院持续对发展装配式建筑加码政策,使得发展装配式建筑进入了快车道。
此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江苏、广东、海南等省市也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大力发展装配式产业。
由此可见,推广绿色建筑已成为最高级别的国家共识。
建筑工业化,建筑业转型升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是“供给侧改革”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建筑业产能出现了过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任务十分艰巨,建筑业也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清除发展障碍。
建筑业作为产品供给方,要在生产方式、要素投入、产业结构和配套措施方面进行“供给侧改革”:一是从生产方式上,建筑行业必须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推行建筑工业化和生产经营集约化,加强多方合作,丰富合作方式和模式,促进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产业转型、升级;二是从要素投入上,建筑业应改善劳动力的供应、加大创新要素的投入、加强建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从而应对建筑从业者人数尤其是高质量人才不足的困境,促进建筑产业和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实现,形成互联互通的四库一平台、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BIM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的整合应用,提升建筑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提高各建筑相关要素的利用效率;三是从产业结构上,建筑业需控制产能过剩类行业工程的增加,如资源类工业工程项目、房地产工程项目等,对现有存量优化和消化;加大民生类工程和绿色、智能类新型建筑工程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如公共交通、水利、环保、文体医教、养老、被动式房屋、绿色建筑、智能房屋和道路等工程项目。同时,应将“互联网+”的思想落到实处,增加个性化建筑工程的供应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集装箱房屋、不同建筑风格工程项目等;四是从配套措施上,需加速和深化建筑业简政放权、持续推进市场化;加力推动国有建筑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国有建筑企业的经营活力;逐步推出减税政策降低建筑企业税务负担;完善金融体制改革和体系,丰富建筑企业融资渠道、降低其融资成本。
海外市场对于提升我国建筑企业的业绩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在推进的城市化、工业化、一体化,具有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一是迅速抢占建筑业“一带一路”的蓝海市场,顺应时代要求和各国发展愿望,避免在国内建筑业的红海市场过度竞争;二是树立建筑品牌形象,走出去的企业要通过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建筑方式,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用最先进的生产方式,从工期、产品质量、安全性能和节能环保效率等方面为中国建筑业打造品牌,而不必象国内那样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来扭转建筑业在社会上固有的从业人员素质低、资源消耗大且污染严重、生产方式粗放的刻板印象;三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改善我国建筑企业竞争力,为我国建筑业的“二次出海”提供坚实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