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守正创新 传播时代之声

2019-10-14 02:06蒋煜
新闻世界 2019年10期

蒋煜

【关键词】安徽新闻联播;播音风格;新型主流媒体

《安徽新闻联播》是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的“龙头”,作为安徽电视新闻传播业的主力军,一直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喉舌和舆论阵地,更是立体展示安徽形象,让全国乃至全世界认识安徽、了解安徽的重要“窗口”。

一、新闻记录时代,时代催生新闻

新闻播音作为新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烙刻留存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安徽新闻联播》以重要时政、重大新闻、主题性报道为主,同时兼有新闻资讯、服务和舆论监督类的节目内容。栏目的定位决定了《安徽新闻联播》的播音创作必须紧扣时代主题,把准时代脉搏,紧随时代步伐,用情发声、用爱吐字、用心创作,讲述好“安徽故事”。

笔者从事新闻播音工作30多年,一直担任《安徽新闻联播》的播音工作。现以时间的推进、时代的进程为轴线,分析论述《安徽新闻联播》播音风格的演进、形成、创新过程。

二、时代背景下《安徽新闻联播》播音风格的形成

在时代前进的脚步中,《安徽新闻联播》的播音风格在相对稳定中一直在创新调整,以更好地契合时代背景,符合新闻传播规律,体现社会主流审美情趣,展现时代风貌。

(一)改革开放初期,《安徽新闻联播》的播音庄重、规范,“怀揣挚爱真情,手捧敬业之心,初心铭记”

安徽电视台于1960年建台,同年设立《安徽新闻》栏目,主要以图片新闻、简明新闻为主;1986年《安徽新闻》开始每天播出;1997年1月1日《安徽新闻》改版为《安徽新闻联播》,2001年起实现直播。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在“大包干”契约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土地承包到户的创举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报纸、广播和电视,而《安徽新闻》即是安徽电视新闻的权威发布平台。

1983年3月11日至4月10日,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提出了实行“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建设方针及与之配套的技术政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对广播电视事业的改革发展,尤其是电视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以往四级办广播、两级办电视的格局,空前地调动起地方办电视的积极性,使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口号的提出,更是前瞻性地指出了广播电视在发挥自己独特传播优势的同时,要汲取其他传媒的优点长处,兼容并蓄、协同创新发展。

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的快速升级,“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方针的落实,尤其是有线网络、卫星网络技术的普及使用,使广播电视传输手段出现革命性变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化生活的改变,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也更加便捷。

安徽是中国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经济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荟萃,山川秀美,区位优越。

创办初期的《安徽新闻》节目,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关注社会民生,反映时代风貌。

1997年10月6日,安徽电视台卫星频道开播,成功改版后的《安徽新闻联播》上星播出。改版后的节目,内容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内容权威、时效性强、覆盖面广、报道鲜活,在省内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安徽新闻联播》内容的丰富多彩,为播音创作实践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播音创作语言工整流畅、语速适中,继承延续了规范庄重、端庄大气、爱憎分明、坚定豪迈的时代风格,也融入了民风气质的朴实、隽秀和生动。但庄重有余,灵动不足,播音员的镜头交流感较弱,表情较单一刻板。

经过不断地学习研讨、探索创新,《安徽新闻联播》“鲜明准确、庄重大气、亲切自然、清晰流畅”的整体播音风格开始逐渐形成,同时,个性化的播音主持也开始萌芽。按照“遵循整体风格的背景下,鼓励个人播音主持风格的形成”的基本创作原则,在新的传媒环境下,播音员主持人共性之下不同的播音主持风格也日益显现。

(二)二十一世纪之初,《安徽新闻联播》的播音“一颗平和之心在变革中跳动”

进入二十一世纪,一切都跨入了全新的时代,时代的变革给电视传媒业的发展注入新的色彩、新的活力、新的亮点。安徽的经济实力在进一步增强,依托丰厚的科教、文化、旅游等资源,安徽人民奋力拼搏、砥砺前行,谱写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作为安徽电视新闻传播的主阵地,《安徽新闻联播》也随时代变革悄然发生着变化。崭新的时代背景、丰厚的文化底蕴、万帆竞发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动催生着《安徽新闻联播》节目内容也在多维扩展推进。

紧随时代的步伐,《安徽新闻联播》的播音创作在遵循规范性、 庄重性、 鼓动性、 时代感、分寸感、 亲切感的基础上有了显著的变化。

1993年,央视《东方时空》开播并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以此为号角,“改变我们的语态”、“把调子降下来”等表达层面的呼声以巨大的声势席卷而来。在观众的呼唤中,1998年凤凰卫视陈鲁豫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凤凰早班车》以“说新闻”的表达方式出现了。杂志式的新闻容量、新颖的播报形式、主持人超强的亲和力和伴随性,使“说新闻”空前成功。“说新闻”以亲民平和的语态引领播音主持创作走向,也极大地刺激了国内的播音主持界,一时间,盲目跟风,一哄而起,大江南北“说新闻”充斥电视荧屏——民生新闻说,社会新闻说,财经新闻说,体育新闻说,就连相对严肃的时政新闻也有说起来的倾向和可能。

在“说新闻”盛行的播音主持语境下,《安徽新闻联播》创作群也曾徘徊迷茫、焦虑彷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创作的指南。经过审慎思考、细致推演、制作样片,广泛听取观众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认为,“联播”类节目的基本属性和节目定位是不可改变的,庄重严谨、準确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不可改变的。要始终坚持“以内容为本,一切从内容出发,用恰切的语言表达方式,诠释传播稿件的内容和思想”的创作理念;具体创作中,按照栏目的定位和稿件的调性,确定基本的表达方式和基调,依据内容主题,突出亲和力、亲切感的提升,镜头前状态自然松弛,语调平和有致,在保持准确、流畅、工整的前提下,“播”说有机融合,宜播则播,宜说则说,突出讲述感,从容自信,娓娓道来。

事实说明,坚持正确的播音主持创作方向和道路必须是我们的追求和遵循,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泛娱乐化、甚至低俗媚俗的播音主持创作,观众不能接受,也不可能行稳致远。

痛苦淬炼,浴火重生,使我们更加真切感受到坚守的力量和快乐,也增强了我们前行的信心。

(三) 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 ,“一颗自豪之心在创新奋进中跃动”

与时代同频共振,为时代发展放歌。 播音风格的演变和推进总是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相伴随的。《安徽新闻联播》的播音风格一直同时代脉搏的跳动共鸣、共振。在新时代,安徽经济社会全方位蓬勃发展,随着时代蓝图的绘就,时代伟力在不断强劲迸发。安徽融入长三角合力大发展,全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争创内陆开放新高地,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生动实践正在江淮大地铺展开来。

新时代的《安徽新闻联播》用心、用情、用力、用挚爱的情怀,立体化、全景式地记录、展现、传播、报道美好安徽建设的鲜活画卷。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安徽新闻联播》播音创作群,肩负新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充分运用多元化思维,创新工作思路,唱响主流舆论,讲好中国故事,构建新时代的话语体系,契合新时代行进的脉动,创新求变,以积极活跃的心理状态,明快鲜活的新闻语言,用丰富的形式、方法、技巧进行播音创作。

时政报道、经济报道、主题报道、民生报道、服务资讯等等,一组组新鲜的数据,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感人的镜头,以最快的速度、更高的时效向观众传达。

《安徽新闻联播》播音创作群,始终努力践行“勤奋,创新,出精品”的创作理念,坚持把“小成本、大情懷和正能量”的自主创新原则运用在日常播音主持工作中,学习研讨解决播音主持创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大家在学习研讨中真切地体会到,观众对“高大空”表达风格的舍弃,实质上是对质朴、平和、亲切、交互语态和平等心态回归的期盼。播音主持创作中,只有深入理解稿件内容,梳理把控内在逻辑性、恰当运用内外部表达技巧、“播”“说”的有机融合,才能使播音主持的二度创作 “锦上添花”。

理解的深度,影响着表达的高度;理解力、表达力和扎实的语言表达功底又构成驾驭稿件的整体综合能力,也决定着最终的传播效果。《安徽新闻联播》创作群以更庄重大气的形象,更明确丰富的语言表达、更坚定坦诚的心态、更流畅明快的节奏、更严谨准确的逻辑,讴歌美好的新时代。广大观众充分信任和肯定创作群,栏目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美誉度也在不断提升。

三、媒体融合时代,《安徽新闻联播》播音风格的转型升级 

(一)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新时代新使命呼唤新作为

新技术革命推动了互联网的兴起,开启了世界范围内第五次信息革命的浪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一个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传媒与受众互动于一体的融媒体时代迅速到来。敞开胸怀拥抱新媒体的同时,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也经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冲击。传统媒体如何加快转型,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1]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创新、融合是必由之路。创新是广播电视事业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融合是新传媒时代的必然选择。

应该清醒地看到,新媒体兴起的语境下,变化的是新技术、新传播环境;传统主流媒体应直面现实,自信从容,决不能妄自菲薄,主动失语。

传统主流媒体长期以来积聚的人才、资源、管理、生产能力、专业化的运作机制等显性优势,在融媒体时代依然强势存在。更重要的是,传统主流媒体长期形成的权威性、公信力、受众期待度、品牌、知名度等巨大的无形资产优势是任何新兴媒体所无法企及的。因此,新时代新使命呼唤着广播电视人要展现新作为。

万变不离其宗,新的传媒时代依然需要伟大的创新精神指引。创新不仅是播音主持有声语言创作的源泉,更是播音主持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动力。每一位播音员主持人都应该用思想创新、理念创新和创作方式的创新来达到更高层次的目标。

(二)坚守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体验,让播音创作彰显时代价值

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是指从稿件的内容和形式出发,在“理解稿件-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听众”的过程中,达到正确理解与准确表达的统一,达到思想感情与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技巧的统一,达到语言形式与体裁风格的统一,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出稿件的精神实质。[2]

播音主持是一门交叉学科,与语言学、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等专业相互渗透、交融,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如果艺术领域中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而死抱着旧的东西不放,陈陈相因,艺术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3]

艺术的心性总是相联相通的。艺术门类间虽然呈现形态、表现方式、表达手法等各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从综合感受层面来说,又有着相通相联之处,这就是“艺术通感”。音乐创作中旋律、和声、节奏、速度、力度、音色、曲式等表现手法的有机运用,中国书法美术作品中浓墨、淡墨、枯墨、留白的交相辉映,都给作为有声语言二度创作的播音主持以学习借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安徽新闻联播》的创作群来说,播音主持工作每天是程序相同但内容不可预知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更没有一劳永逸,来不得丝毫的松懈,必须坚持不断的努力,夯实业务基本功,明确创作方向,遵循创作规律,预判创作难度,把握创作要领,达到创作目标。

播音主持是必须融入理解的创作,播音作品是播音员主持人的个人修养、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艺术取向等方面的综合呈现。善于运用艺术通感,使播音创作既洋溢着时代主流价值观的美,又传播语言灵妙的音声美。

(三)在新传媒时代的座标系中找准定位,在转型升级中拥抱新元素,创新融合发展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传播格局不断改变,传媒业开始进入新媒体时代。新的时代变革中,我们更应该秉持创新的理念,开放的心态,大胆革新,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洗礼,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展现新作为。2018年3月2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出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知名播音员庄重、大气、沉稳的配音,“中国好声音”走入《新闻联播》,象征着中央三台融合正式启动,也昭示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实践是我们的义务。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央视《新闻联播》勇立潮头,为我们树立了标杆、作出了表率。《安徽新闻联播》创作群按照学习、实践、思考、沉淀、创新的原则,增强精品创作意识,激发播音创作激情,常态观摩学习研讨央视《新闻联播》,汲取新鲜的创作营养,探索新媒体时代语境下的播音主持创作路径,让新闻播音基调更精准、语言更灵活、节奏更轻快、状态更松弛。有情怀、有温度、有质量、富有时代感的播音主持作品逐渐增多。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4]

在新媒体时代, 要实现新时代语境下的创新和突破,更需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认真践行习近平總书记提出的“四力”要求,全面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增强恪守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高度自觉,重构传播理念和知识结构,开阔眼界、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境界,摒弃喧嚣浮躁,潜心学习新媒体理论,探索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创作方式, 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在不断的创新中求突破,坚持正确的播音主持创作道路,做新时代一专多能、具有人格化传播能力的复合型播音员主持人,不忘初心,守正出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开出馥郁灿烂的创新之花。

注释:

[1][4]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人民网,2019-03.

[2]张颂.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3]戴碧湘等.艺术概论[M].北京:文艺出版社,1983:271.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