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兹
2018年11月底,在浙江台州举行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期间,笔者和一些家族企业朋友进行了深度交流,感触良多。
有人对未来前景不可捉摸,有人对营商环境仍有微词,有一种感慨更令笔者深思。一些企业家扪心自问:这么多年来做企业究竟是为了什么?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索,多出自草根出身的第一代企业家,改革开放40年来大浪淘沙中的佼佼者。
如今,相当多的家族企业开始同时进入思考期,这些对国内外市场风雨高度敏感的企业家,在看似放缓脚步的同时,却勤于思索、脑洞大开。面对不确定的外部世界,无论是小概率的“黑天鹅”还是大概率的“灰犀牛”,以及内部亟待转型的企业和对接班模棱两可的儿女,他们该如何从当初仅为生存和温饱打拼的家族企业,到今天摸索和思考该怎样走向“家族事业”呢?
“家族事业”
背景下的代际传承
家族企业和家族事业仅一字之差,其内涵和外延却有着不同的深度和广度。简单地说,如果家族企业还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话,那么家族事业则已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家族企业与家族事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同样是商业组织,但家族事业至少还包含以下两大维度:
一是长度,即持续性。在已经完成或正在完成代际传承的家族企业中,这种传承不仅包括物质财富还包括精神财富,诸如社会责任、企业文化、价值观等。这些超越商业价值之外的要素,不仅在家族内部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而且可以在整个企业中进行传递和实施,在实践过程中,不是建立在个别应急或短期项目上,而是已抽象成为正式的家族哲学和行为规范,并使企业员工对此有清晰的了解和统一的执行力。譬如,方太茅理翔家族在一代和二代之间的“创业式传承”过程中,提炼出“口袋理论”、“人品、企品、产品三品合一”、“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等理念。方太还通过创办研习儒学的“家业长青接班人学院”,以及捐资浙江大学建立企业家学院,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家族企业年轻一代,对社会做出长期的承诺。
二是深度,即专业性。除了制定商业计划,家族事业还会根据企业的自身发展需要,制定长远规划,加强机制建设,设立专职人员和部门,或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用以支持其经营理想和社会价值。譬如,李锦记家族就专门成立了家族委员会,他们制定家族宪法,建立家族议会、家族办公室和家族基金以及家族学习与发展中心,这些机构由家族成员分工负责打理。李锦记还在公司成立了家族企业群体事务部门,作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创新。这些探索和努力,正得以引领一个百年传统家族走上现代家族治理与传承的道路。
古人云:“所营谓之事,事成谓之业。”家族企业所营,多具三大特征:一是产权明晰,正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二是要传承,故多作长期取向;三是爱惜羽毛,格外珍惜家族荣誉。笔者曾在东京丰田中心看到丰田章男总裁的一段话:“正如你们所知,我是丰田创始人的孙子,所有车辆上都印有我的姓氏——丰田。我会比其他人更希望丰田汽车是安全可靠的。”
学者研究表明,那些在社会责任方面做得好的企业,也往往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而家族企业所追求的也正是健康传承的可持续发展。家族企业不能没有商业价值,否则无法生存,但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则是企业家精神的焕发和企业内涵的升华,这也是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需承担的历史责任。事实证明,只有家族企业走向家族事业,才有可能成全百年老店甚至千年老店的追求。
家族事业所涉及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的道德伦理“义利观”息息相关。家族企业自古就有以财富回报乡土的传统,不乏“富且仁”,真诚回馈社会之士,善行公益、扶危济困一直是中华商道的崇尚之风,经久未绝。
安德鲁·卡内基曾说:“那些从经济繁荣中获益最多的人,有义务用他们的财富和才华使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中国内地家族企业因历经数度社会动荡,还没有机会孕育出像西方罗斯柴尔德、摩根家族等那样的百年典范,缺少多代成功传承及具备家族事业特征的范例,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用更长的历史尺度来观察和期待中国的家族企业。
影响时代
与世界的“五六七八九”
改革开放40多年,以家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给点阳光就灿烂”,如同雨后春笋般迅猛生长,它们多从产业链最低端舍命打拼,含辛茹苦,锲而不舍,建基立业,在自身赢得财富和荣耀的同时,也为整个社会做出了不可或缺的巨大贡献。
2018年10月,笔者收到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庄聪生寄赠的大作《中国民营经济40年》,书名的副题是一连串数字:从零到“五六七八九”。
在此前后,这一连串数字曾出现在2018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的讲话中;曾出现在2018年8月刘鹤副总理主持的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会议中;曾出现在2018年9月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的发布会中;还曾出现在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
尽管这一连串数字近年曾多次在各种民营经济的会议上被提及,但如此密集地出现在国家层面高规格的场合中,并被领导人亲口讲出却属首次。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拥有个体工商户6962.5万户、私营企业3000.2万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95%以上。把民营经济对国家的贡献概括起来,就得出了“五六七八九”这一连串易记易懂的数字: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在过去的40多年,正是因为这一连串数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如今的民营经济,作为天然市场经济主体,继续在填补市场空缺、解决农村和城市剩余劳动力就业、拓展国际市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启蒙市场经济观念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研究机构预测,今后这一连串数字还会继续发生变化:在未来的10年,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将提升至75%,并可能长期保持这一比例;对外投资将超过国企,并向70%乃至更大比重发展。未来的20年,民营企业在中国企业500强中会占据多数,其中相当部分还会跻身世界500强——2018年已有28家。中国的民营经济将因此影响和改变世界的面貌。
家族企业的
社会责任贡献
家族企业涵盖了商业企业的全部特征,无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处于制度变革的发展中国家,都呈现出历久不衰的优势和魅力。
在当今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有三分之二的企业依然是家族企业,即使是大型上市公司和跨国企业,也有相当大的比例由家族控制,他们贡献着全世界大部分的就业和GDP。许多中国旅游者在海外购买的奢侈品和名牌,就多出自这些家族企业之手。
笔者数年前在美国底特律的亨利·福特博物馆参观时——这家庄园式的家族博物馆,无论从规模还是藏品都可堪称为国家博物馆。看到过董事长小威廉·克莱·福特的一段话:“好的企业与伟大的企业之间是有差别的,一家好的企业可以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一家伟大的企业也可以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但它还要努力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年轻的中国家族企业与西方家族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向“好的企业”方向发展,他们中尽管少有像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家族那样为了人类健康和全球环保而捐其所有,也鲜见成立类似洛克菲勒和古根海姆家族那样的慈善基金会,但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做“好的企业”应该做的事情。
2018年12月,全国工商联在北京发布《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报告分别从履行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环保责任、公益慈善事业和助力脱贫攻坚五个方面总结了民营企業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状况。
报告显示,民营企业一直是中国公益慈善捐赠的主力军,占比超过50%,最高时达到64.6%,超过国企和外企的总和。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更为耀眼,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共有5.54万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帮扶到756万名贫困人口,产业投入597亿多元,公益捐赠115亿多元,安置就业近55万人,为全球的减贫和进步事业贡献出中国方案。
而就在5年前,也就是2013年,还有权威研究机构在对外发布的报告中称,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只是个“旁观者”。对此,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家族企业委员会通过全国性私营企业调研问卷,在获得有效大范围样本数据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真实客观地对家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做出全面的呈现和描述,推出了《中国家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肯定。
尽管创造利润和增加财富是家族企业作为经济组织承担社会责任的本源,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企业的决策与经营,包括对投资者自身和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乃至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越来越被社会大众所关注。家族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被期待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不仅要承担普世的经济和法律责任,而且被期待遵守社会道德和公共利益。
《易经》说,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简言之,就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却又帮助了他人。在词典中“事业”一词有多种含义,主要概括有四种,其中就有两种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和“有时事业也可以是一个家庭幸福的意义”。因此,家族企业在走向家族事业的过程中,既能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也会使家庭幸福,而这也正是家族企业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应有之意。
(本文节选自作者为《中国家族企业生态40年》撰写的代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