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空间规划技术路线和空间分类体系探讨

2019-10-14 07:29蔡晓波谢沂希赵芹芹谢倩林曹鸿俊
四川农业科技 2019年9期
关键词:空间规划国土县域

蔡晓波,谢沂希,赵芹芹,谢倩林,曹鸿俊

(1.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2.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3.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党的十九大针对“三农”工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做出了具体部署和全面指导,各地积极着手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考与实践[1-2]。2018年8月,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农业厅等七个部门联合下文《关于四川省县域乡村振兴规划编制的指导意见 川农委(2018)85号》;2018年9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整体部署;明确提出了四川省县域乡村振兴规划体系为“1+6+N”。

同时为了深化规划体制改革,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和“全域规划”的战略部署,建立相互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实现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落实空间用途管制,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乡村空间规划应运而生[3-5]。

乡村空间规划需要针对县域乡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乡村空间布局存在的重大问题、主要矛盾,以及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以粮食安全、生态保护、资源节约、空间优化等目标为导向,结合资源优势及发展特色、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和资源环境承载状况,充分考虑生态保护要求、农业发展特点和城镇开发规律,在划分生态、乡村、城镇主导功能空间的基础上,提出乡村生产空间分级分类保护和农村生活空间布局安排[6-9]。

1 乡村空间规划技术路线

乡村空间规划采用 GIS 和 CAD 平台协同工作的方法,将现状、分析过程和规划成果全过程集成在 GIS 平台中,形成规划数据库[10]。在充分分析县域现状空间利用情况的基础上,对现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综合研判现状县域乡村空间问题。

同时,通过以问题为导向,以发展基础判识和发展态势分析为基础,来确定县域乡村振兴空间发展目标;结合上位规划和相关规划空间协调、人口协调,资源承载力人口规模平衡和乡村人口规模预测,提出规划区人口与城镇化控制标准和要求;对规划区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底线控制分析和用地适宜性分析形成空间格局底图;划定乡村振兴生产、生活和生态等三生区域,并提出分区指导和控制要求;最终提出县域空间管制体制[11-15]。规划具体技术路线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1 预测县域农村人口规模

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按综合增长率法和灰色预测模型法预测规划期末县域总人口,按照联合国法确定城镇化率,最终根据现状资源承载量根据木桶效应,负荷可承载人口。从而确定规划期末县域乡村人口规模,以满足农业发展所需最低农村人口为基数。

1.2 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空间资源

坚持保护优先,以生态敏感度和空间适宜性分析为主,对县域空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作为制定空间格局“底图” 的基本依据。

1.3 划定安全底线

按照“生态优先”及“粮食安全”原则,优先确保生态空间的保护及基本农田的用地供给。划定生态安全底线及粮食安全底线,作为规划协调依据。

1.4 建立空间分类体系

整合各种分类标准,建立统一的空间分类体系。

1.5 形成空间格局“底图”

结合空间分类体系,依据空间资源适宜性评价结果,结合县域各城镇农村人口规模预测结果,形成县域空间格局“底图” 。建立协调准则,统筹协调各类空间规划,逐步化解矛盾、优化方案,调整形成“一张蓝图”。

1.6 明确空间管控措施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针对不同的空间及其保护、利用的特点,明确各类空间管控要求和具体措施。

图1 乡村空间规划技术路线

2 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路线

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依据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相关规划及政策文件等,结合评价区域的相关资料,通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 ArcGIS 空间分析技术,根据相关因素的影响先进行单项指标评价,并根据各指标的权重将单项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叠加和分级处理,将规划范围划分为最适宜级、较适宜级、较不适宜级和最不适宜级四大类,综合确定基本指标体系评价的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16]。

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分析为生态敏感性分析、底线控制分析和用地适宜分析,具体对应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划定,具体技术路线如下:

2.1 基础数据收集与处理

梳理县域国土空间基础资料、各类规划资料和相关数据资料,生成现状国土数据和单项指标评价的基础数据。现状数据由第三次国土调查基础数据为准,单项指标评价的基础数据从测绘地理信息等数据源中提取和采集,主要包括交通数据、水域数据、区位点及区域单元地名点数据、道路覆盖数据及统计数据(人口、经济)等[17]。

2.2 单项指标评价

结合县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选择国土空间开发单项评价指标,明确各单项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步骤,分别开展基础性评价和约束性评价,科学划分评价结果等级,客观反映国土空间开发现状、趋势及潜力,以及国土空间对区域经济社会未来人口与产业集聚、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的支撑能力和保障能力。

2.3 多指标综合评价

在单项指标评价结果的基础上,依据德尔菲专家打分法确定单项评价指标权重值,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叠加处理,得到多指标综合评价值,由高到低划分4 个级别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其中一级表示土地适宜开发程度最高,四级表示土地适宜开发程度最低。

2.4 开发适宜性评价

将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与地表的实际现状进行综合集成,形成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分为最适宜级、基本适宜级、不适宜级和特别不适宜级四大类。基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国土空间开发活动,合理安排区域产业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图2 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路线

3 乡村空间分类体系

当前国土、建设、林业根据各自领域的特点,均制定有相应的用地分类标准。各类标准都在各自领域发挥着效应,并且在不断更新优化,在乡村振兴空间规划工作中,对这些标准进行统一并不现实,用地分类对接并非严格的将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总规中的用地分类完全一一对应,而是以《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为基础,结合《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并参考林业、农业、交通等各部门相关标准,设计出由“农村生产、农村生活、农村生态空间和城镇建设与工矿用地空间”组成的“3+1”空间分类框架,建立既适应现有分类标准,又具可操作性的区域空间分类体系。

规划生活空间由村庄、公路通敌、农村道路3 类用地组成;生产空间由旱地、设施农用地、果园、牧草地、其他园地等6类用地组成;生态空间由严格保护类生态用地和一般保护类生态用地等 2 类组成;将城市的建设用地和生活空间单独纳入城镇建设用地与工矿用地。具体如表1 所示。

4 结论

文本通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空间规划的技术路线和空间土地分类标准进行研究和探索,明确了基于GIS 数据分析技术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路线,研究县域空间开发评价技术线路,探索适宜乡村空间的土地空间分类标准,以期为四川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空间规划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当然,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随着不同规划区实际情况变化,包括地貌类型特点、土地利用空间类型差异、收集资料和数据的不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结合具体数据和具体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空间评价办法,以构建具体项目的理想国土空间。

表1 空间分类体系表

猜你喜欢
空间规划国土县域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鲜花盛开的国土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银河空间规划委员会
空间规划的海外经验探讨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思考与展望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对县域卫生管理要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