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及其分化与化肥施用研究
——以水稻种植为例

2019-10-14 11:04周来友
江西农业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户主异地化肥

周来友

(新余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新余 338004)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国民对粮食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在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要保证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是目前最主要的途径。化肥作为农业生产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物质投入,施用化肥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而且也可以提高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化肥在对农作物增产的总份额中占40%~60%。张舰等[1]指出,与有机肥相比,化肥需要较少的劳动力并能够允许农民耕种更多的土地,合理的使用化肥会大幅度地增加农作物产量。

然而,众多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化肥存在过量施用的现象[2-4],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5-6]。化肥的过量施用不仅导致化肥利用率低下,还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如地表水富营养化、土壤板结等)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7-8]。一些研究表明,农户购买化肥的差异程度、种植结构调整、缺乏科学的施肥技术等是导致化肥过量施用的重要原因[3,9]。也有学者从非农就业或劳动力转移的角度阐释了对化肥施用的影响,认为非农就业或劳动力转移促使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投入了更多的化肥[10-12]。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学者们解释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致使农户倾向于用化肥替代劳动力,进而导致化肥施用量增加。然而这种解释妨碍了对该现象的进一步认识,劳动投入与化肥施用关系较为复杂,化肥施用需要人工辅助完成,此时化肥施用与劳动投入属于互补关系;而施用化肥可以替代田间管理的劳动投入,此时两者表现为替代关系。那么劳动投入与化肥施用之间是替代效应强还是互补效应强?则需要进一步讨论。此外,不少学者把劳动力转移或非农就业看成一个整体,并未对其细分,不同模式的劳动力转移产生的效应也不一致,可能会对化肥施用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劳动力转移区分为本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以观察不同模式的劳动力转移对化肥施用的影响。

1 理论分析

1.1 总体分析

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的农户化肥施用量远远超过其经济意义上的最优施用量[2,11];无论是基于生态环境还是基于农学效率,研究均显示我国普遍存在化肥过量施用现象[6,13]。化肥作为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支出,其投入增加意味着农户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在考量成本-收益时,农户不断增施化肥似乎是非理性行为。然而,根据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在效率的指引下,农户总会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要素替代价格相对昂贵的要素,从而改变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比例。当然,这其中固然要受到要素间替代或互补关系的制约[14]。

农业生产中化肥与劳动投入存在着替代或互补的关系。它们之间的替代或互补关系较为复杂,首先,由于我国以小农户经营为主,化肥施用主要靠人工完成,化肥施用需要劳动力辅助完成(虽然不少地区实现了机械施用化肥作业,但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在采用人工施用化肥的传统作业方式),此时,化肥和劳动投入表现为互补关系,劳动力转移会减少农户的劳动投入,从而对化肥施用有负向影响。其次,虽然水稻生产中部分环节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但一些田间管理环节还需要劳动力的投入,劳动力转移将促使农户降低田间管理劳动力投入的强度,而施用化肥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增施化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田间管理的劳动力投入,此时两者表现为替代关系。第三,根据课题组的调研,农户施用化肥可以有2种不同的作业方式,分别为“多次适量”和“少次多量”,一般来讲,前者的施肥总量要小于后者。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户劳动力投入减少,此时,选择“少次多量”施用化肥方式成为其理性选择,从这个角度看,化肥与劳动投入表现为替代关系。因此,综合来看,劳动力转移对化肥施用的影响取决于替代作用大还是互补作用大,若替代作用大,则劳动力转移会导致农户增施化肥;反之,若互补作用大,则劳动力转移会导致农户减少化肥施用。

1.2 不同劳动力转移模式对化肥施用的影响分析

伴随着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本地转移而非异地转移。根据《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本地农民工占比约40%,外地农民工占比近60%(外地农民工中,省内流动的农民工占比近55%),可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不再是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唯一选择。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不断推进,我国将进一步提升中小城市和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和容纳力,这将加速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分化,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会选择本地转移而非异地转移。然而,笔者发现,已有研究很少对劳动力本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对化肥施用影响可能存在的差异进行探讨。

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两者转移带来的效应不同,特别体现在劳动力流失效应上,一般来讲,本地转移的农户,其农业劳动力投入量要多于异地转移的农户。根据本课题组的实地调查,本地转移的农户可以选择在早上务工前或傍晚务工回家后从事水稻生产的田间管理活动(如灌溉、施肥、打农药、除草等),而异地转移的农户却难做到这一点。如前所述,化肥施用有2种方式,根据调查,本地转移农户往往会选择“多次适量”的施肥方式,而异地转移农户则会选择“少次多量”的施肥方式。正是这2种方式的差别,导致了2种劳动力转移模式对化肥施用影响的不同效应。本地转移农户的化肥施用与劳动力投入更多地表现为互补关系,而异地转移农户的化肥施用与劳动力投入更多地表现为替代关系。

2 描述性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及资料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15年1月对江西省丰城市和遂川县的农户调研,2地分别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势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丰城市地处江西中部,临近鄱阳湖南端,地势较为平坦;遂川县地处江西南部,区域内多为丘陵地带,经济欠发达。两地均是小农户的聚集地,户均土地面积低于0.67 hm2。此次调研主要涉及农户非农就业参与、农地规模经营、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等相关内容,所收集到的主要是2014年的信息,部分项目有2012或2013年的信息,如农户的非农就业信息。

为保证调研质量,调研严格遵从如下原则:(1)为了保证样本的可靠性,课题组根据县(市)地形地貌特征和人口分布特征,在每个县(市)选择5~8个乡(镇),根据乡(镇)的规模不同,在每个乡(镇)随机选择5~10个村。调查地区农户类型分为租出户、租入户和未流转户。在农户样本的随机调查中往往会出现租出户样本低估问题,因为有些租出户可能会迁移到其他地方(永久性或暂时性),导致在走访调查时无法找到该类农户。因此,为了减少这类偏差,首先通过对村干部的访谈了解村里每一类农户的数量占比,然后用这个估计值来调整每个被访乡镇农户的数量。通过该抽样策略,能够确保3类农户家庭(租出户、租入户和未流转户)的份额比例与乡镇总体比例一致。最终每个村选择了20~30个农户,共选取了42个村817户农户。(2)参与此次调研的调查员均为新余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在正式调查开始之前,对调查员进行了统一调查培训,对调查问卷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释,明确相关问题的内涵,以最大程度地保证调查内容的真实可靠性。剔除不适合本研究和数据残缺的样本,本文最终使用的样本为492户,且全部为水稻种植农户。

2.2 劳动力转移与化肥投入

概括说明劳动力转移模式差异、农户个体特征差异等,并就这些差异引起的农户化肥投入变化作描述性分析。

2.2.1 劳动力转移的样本特征 根据调研获得的样本数据,按照农户是否有劳动力转移及劳动力转移的地点差异,本文将农户区分为“纯农户”、“本地转移户”和“异地转移户”。本文在区分这几种类型的农户时,特别注重夫妻是否同在一起。课题组把夫妻1年均在农村务农的农户称为“纯农户”,即种田专业户;把夫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在本地务工的农户称为“本地转移户”;把夫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在外地务工的农户称为“异地转移户”;同时,只要夫妻双方有一方在外地务工的农户、同时又兼有务农的农户称为“异地转移户”。本文所指的“本地”和“异地”的区别以“县”为准绳,即本地转移户的务工工作地点是在户籍所在的县域范围内,因此,异地转移户的务工工作地点在户籍所在县域范围外。

据此,可以得到样本数据中劳动力转移的样本特征(表1)。

表1 劳动力转移的样本特征

根据样本数据的简单统计,发现本地转移户的户数最多,为373户(接近总样本的76%);而异地转移户的户数为89户(接近总样本的18%),纯农户的户数为30户(接近总样本的6%)。之所以会有如此差别,是因为调研时本地转移户在家务工,容易被调查到;而因为调研是在腊月进行,所以不少异地转移户回到家中,接受了调查;由于纯农户绝大部分是大农户,农地规模较大,所以户数较少。

2.2.2 劳动力转移模式、农户个体特征与化肥投入特征 本文考察了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差异及农户个体特征差异所引起的化肥投入变化(表2)。

表2 劳动力转移模式、农户个体特征与化肥投入特征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随着农户劳动力转移程度的不断加深(由纯务农到异地转移),户主年龄也逐渐年轻化,数据显示异地转移户的户主平均年龄为48.19岁,比纯农户的户主平均年龄小了近7岁,说明到外地务工的基本由青壮年组成,年龄较大的则留在家中务农或务工。就户主受教育程度来看,纯农户的户主平均受教育程度反而最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期纯务农的农户需要一定农技知识,而且新时期纯农户均为大农户,根据调研所获得的信息,在江西丘陵地带,大农户的耕地规模都能达到3.37 hm2左右。户主接受农技培训次数随着农户劳动力转移的不断加深而逐步减弱,这或许是因为本地转移户和异地转移户所经营的耕地均为小规模,不需要或是很少需要专业的农技培训,而恰恰是那些大农户,需要较多的农技培训,才具备经营3.37 hm2左右耕地的能力。表2的最后一栏显示出随着劳动力转移程度的不断加深,出现化肥施用量不断提高的现象,可以看出,异地转移户的化肥施用量要高于本地转移户,也要高于纯农户。这表明,平均来说,异地转移户采用的“少次多量”的施肥方式其施肥总量要高于采用“多次适量”方式的本地转移户,从侧面反映了异地转移户与化肥施用的替代关系要大于互补关系,符合本文的理论预期。

3 实证分析

3.1 计量模型构建

为进一步验证上文提出的理论预期,根据理论分析构建如下一般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i=α0+α1local_trani+α2out_trani+∑Xji+εi

(1)

式中,yi表示第i个农户水稻生产中的化肥投入量;α0表示常数项;local_trani表示第i个本地转移农户;out_trani表示第i个异地转移农户;Xji是第i个农户的控制变量j的值,控制变量具体包括户主年龄变量、户主受教育程度变量、户主接受农业技术培训次数变量、家庭农地经营规模变量、家庭农地经营规模的平方变量、化肥单位价格变量、是否租入农地变量;εi表示随机扰动项。具体变量、变量说明及预期影响见表3。

表3 变量选择与说明

根据学者的研究,当一个农户家庭决定某个成员迁移时,将会有一个同步的生产行为相牵连,并会相应地调整农业生产决策[15]。因此,迁移(或转移)与化肥施用之间可能会存在内生性问题,如果直接采用OLS回归可能会导致估计参数有偏。因此,本文对所用的截面数据先后进行了OLS回归的异方差检验及以“前期村庄的外出务工网络(即村庄本地转移率和异地转移率)”为工具变量(工具变量的选择参考学者[16]的研究)的内生性检验,检验结果发现不能拒绝所有解释变量均为外生变量的原假设,即不存在内生性,故可直接采用OLS方法进行回归。

3.2 回归结果及分析

本文利用stata 14.0软件,基于回归结果稳健性的考虑,本文回归时采用OLS和Tobit模型回归,并利用软件中robust命令。表4报告了式(1)以化肥投入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其中,OLS对应的是模型1的回归结果,Tobit对应的是模型2的回归结果,2个模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3.2.1 不同劳动力转移模式对化肥施用具有差异化的影响 根据研究可知,本地转移变量对化肥施用具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说明本地转移户比非本地转移户平均要多施用0.003个单位的化肥,进一步表明本地转移对化肥施用有替代关系,但这种替代关系并不显著;异地转移变量对化肥施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水平上显著),回归结果显示异地转移户比非异地转移户要多施用0.046个单位的化肥,说明异地转移与化肥主要表现为替代关系,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加之近年来爆发“民工荒”,农民工工资不断增加,农户根据价格信号减少劳动投入,通过增施化肥替代劳动,导致施肥总量增加。特别是异地转移农户,他们回乡的成本较高,倾向于采用“少次多量”的施肥方式,会进一步增加化肥的施用量。

表4 回归结果

3.2.2 户主特征对化肥施用的影响表现各异 回归结果显示,户主年龄和户主受教育程度均对化肥施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诸培新等[17]发现的结果不一致,且户主受教育程度对化肥施用的影响结果与理论预期不一致。户主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表明户主的种植经验或知识越高,对化肥投入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种植经验丰富的户主,深知增施化肥能够带来水稻产量的增加,进而提高家庭收入,特别是受到稻谷价格上涨的影响,更加激发了户主增施化肥的行为;户主接受农业培训的次数对化肥施用无显著影响。

3.2.3 农地经营规模特征对化肥施用是“倒U”型关系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家庭农地经营规模的系数为正,且显著,而它的平方项系数为负,亦显著。表明农户在水稻生产中的化肥投入随着家庭农地经营规模扩大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趋势显示着化肥投入量在农地经营规模为中等时达到最高,小于或超过中等农地经营规模时的化肥投入量均更小。

3.2.4 化肥价格变量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根据蛛网模型理论,农户主要根据前一期产品价格信息进行本期生产投入决策。回归发现,化肥当年价格对本期化肥投入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这与经济学需求定律一致。化肥价格上涨,则农户为降低生产成本,倾向于减少施用化肥;反之,化肥价格下跌,则农户为获取更大利益,倾向于增施化肥。

4 结论及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在本地非农就业,劳动力转移模式进一步分化。基于这种背景下,本文探讨了不同劳动力转移模式对农户化肥施用的影响,并利用2015年1月对江西省丰城市和遂川县的农户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劳动力转移模式对农户化肥施用的影响有差异,本地转移对化肥施用虽然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即本地转移对化肥施用表现为不明显的替代关系,而非互补关系;而异地转移对化肥施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异地转移对化肥施用表现为明显的替代关系。这意味着,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农户倾向于用化肥替代流失的劳动力,而这种替代关系主要发生在异地转移户中。

根据上述结论进一步得出,随着我国劳动力转移模式进一步分化,本地转移的农户比例上升,则增施化肥的现象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减缓,有可能会呈现出边际递减的现象,农业面源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当前突出的环境矛盾会得到小幅控制。因此,本文的政策启示如下:继续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别是要鼓励农村劳动力向本地转移,进而各地政府应发展县域二三产业,吸引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同时,针对异地转移农户,应继续发展和完善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让散户零散施肥逐渐变为专业施肥、科学施肥。

猜你喜欢
户主异地化肥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田间试验化肥减量增效促农增收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回来(外一首)
户主视角下医疗资源可达性对就医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市郊区为例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异地恋——闭上眼睛,你就在我身边
黑皮精灵异地
张小飞落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