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自己 发现别人 想象未来

2019-10-13 08:07鲜国容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年7期
关键词:自传经验学校

鲜国容

摘  要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反映教育问题的印度电影,电影中众多教师的做法展现了学校教育中自传与课程的疏离;尼克老师帮助伊桑发现自己、重建自我的过程,突出儿童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展现了自传课程他者研究和自我研究的方法论要求,为研究儿童的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 《地球上的星星》;自传课程;自传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7-0090-03

1 前言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讲述了一个八岁小男孩伊桑的故事:伊桑有着极高的绘画天赋,却因为阅读障碍导致学习困难,不被老师和父母所理解,送到寄宿学校险些自闭,后在寄宿学校新来的美术老师尼克的帮助下找回了快乐与自信。

影片中尼克老师的教育思想与自传课程理念不谋而合。自传课程,指在20世纪70年代概念重建运动中兴起的一种课程范式[1],其创始人和主要建构者为美国课程专家威廉·派纳。派纳在现象学“意向性”、存在哲学“个人”学说、精神分析“潜意识”学说以及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影响下,将文学及文艺评论中的自传研究引入课程研究领域,倡导用自传方法研究个体的教育经验。区别于传统控制取向的课程价值观、客观主义的课程知识观和程序主义的课程方法论,自传课程作为一种开创性的课程理念,凸显出教育的人文性和主体性本质,将人们的关注点从教育活动中的“原则”“程序”等转向对人的关注。自传课程视课程为一种活动,一种经验,一种内在的旅程,是师生一起深入未知的世界,一起体验、探索、操作和思考,经历喜悦、快乐、挫折或痛苦,在这些过程中共同诠释经验,发现意义,建构主体[2]。

2 课程与自传的疏离

自传课程将课程理解为自传文本,在自传课程理论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将他们的经验、文化、历史、故事带进教室[3],一起寻找现实的意义,在追溯过去的历史和经验中想象未来可能的方向,共同书写这种自传;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促使自己更了解自己和他人、社会和世界。自传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就是人生活的经验,是人形成自我的过程[4]。儿童的生活过程就是课程,他们处在目的地未知的旅程之中,将自我认知、获得知识的旅程中遇到的问题、故事、痛苦和欲望等放进生命感悟的表现形式之中。自传属性是课程的内在属性,对生命体验的强调是课程的原有之义[5]。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当课程与自传疏离,亦即课程与个体生活体验和生命历程疏离,学校教育必然发生异化。

电影中伊桑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关于自己的课程,世界对于他而言如同充满了惊奇和快乐的万花筒,他正在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和这个陌生的世界进行交流。路上的积水坑、热闹的集市、繁忙的工地、走街串巷的货郎等,都是他眼中的风景;泥土中闪亮的拉锁头、被人丢弃的皮筋、雪糕棒等,都能成为他锦囊中的宝物。与此同时,他也通过绘画、手工等擅长并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周围一切的热爱与欣喜。这些充满想象并带有他的情感与生活经验的绘画、手工作品等,就形成他与世界交流的自傳课程文本。

然而,在秉持传统课程理念的学校教师、邻居、父母的眼中,这样的伊桑却是个问题儿童,不断受到老师的羞辱、同学的嘲笑、父母的斥责。究其原因,传统课程观念长久以来受到传统控制取向的课程价值观、客观主义的课程知识观和程序主义课程方法论的影响,将个体的生命历程和内在体验与课程完全分离,认为儿童是遵循既定规律成长的,课程是统一的大纲、教材、教学计划,知识是确定的、不可改变的真理,不管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脉络如何,可经由观察和实践直接加以评量。他们更关心教学进度、分数这些可视、可测量的内容,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儿童,看不到也不关心个人的特殊性,想象的活动受到压抑,认为可测量的结果重于意义、理解和情绪,强调狭隘的、逻辑的、知性的活动,需要的只是学生整齐划一按计划前进,实现既定目标,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课程与自传相疏离,自传被从课程中剥离出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教师和学生同时成为课程的“旁观者”,甚至沦为“被压迫者”,最终导致学校教育背离其宗旨。学校沦为一个充满功利心的庞大机器,教师变成制度的坚定执行者和按程序操作的工人,学生变成产品。电影中的教师成为制度的被压迫者,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成绩,当他们面对伊桑这样的学生,感到无能为力,能做的只有呵斥和惩罚。呵斥和惩罚成为一种惯性,条件反射式地去处理问题,而并未想过去寻找原因,解决问题。

伊桑的父母同样被压迫,作为父母,他们是爱孩子的,但面对学校和邻居的不断投诉,最终也失去了耐性,不从根本上寻找原因,而是假他人之手,采用一种更加严厉的手段去制服。

具有阅读障碍的伊桑就成为最底层的被压迫者,他是学校机器中的残次品,即便他拥有超出同龄儿童的绘画天赋,也无人去关注,没有人去关心他内心的想法,去倾听他的声音。他被学校所抛弃,被同学、老师所抛弃,甚至他挚爱的家庭都将他推了出去,送到了寄宿学校,致使活泼可爱的伊桑处于危险的境地。

3 发现别人:自传课程的他人研究

自传课程不仅是一种将课程理解为自传文本的理念主张,同时蕴含着用自传方法研究课程的方法论要求。自传是个体的经验叙事,是个体的生命言说。在自传中,个体不为人知的经历和不可见的内心想法都将得到一一呈现。通过收集、阅读、分析、解释他者的自传,研究者可以深入他者的内心世界,在他者的自传叙事中捕捉到他者真实的一面。因此,自传方法是一种研究他者的有效方法。作为理解他者的他者研究方法,自传方法包括收集自传素材、形成自传主题、分析自传经验、解释自传经验、釆取介入行动等研究步骤[5]。电影中尼克老师深入伊桑内心世界,帮助伊桑重拾信心,体现了自传课程他者研究过程。

收集自传素材  收集自传素材是自传研究的前提。影片中,尼克老师通过观察,了解伊桑不愿与他人交流、情绪低落等一系列行为表现;通过伊桑同桌的口述材料,了解伊桑期中转学、学习有障碍等基本情况;再通过翻看伊桑的作业本、到伊桑家家访,搜集关于伊桑的更多素材。

猜你喜欢
自传经验学校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学校推介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敬一丹否认新书是自传
关于推荐《施仲衡自传》的通知
《我母亲的自传》中的创伤叙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