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纹样在城市视觉形象构建中的再设计策略

2019-10-12 13:57白鹭
艺术大观 2019年29期

摘要:在现代设计不同领域中,开始广泛应用中国传统纹样,通过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中,需将传统使用习惯打破,合理应用现代创意设计手法,确保与城市文化和精神相符,并与现代性的审美追求和理想相适应,实现所构建的城市视觉形象具有创新、包容、多样、独特等特征。

关键词:城市视觉形象构建;中国传统纹样;再设计策略

在丰富视觉体验、提升环境品位、建立文化认同中传统纹样均为重要因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公共设施、传播媒体、公共卫生及文化活动等不同层面的城市视觉形象中。

一、再设计传统纹样几何化

法国装饰艺术风格的基本理念就是通过几何化提炼植物纹样、原始纹样及古埃及纹样等古代装饰纹样,同时期的现代主义设计也十分重视几何化形式。几何化就是将传统装饰中的不规则空间、不规则形面积、曲线等元素合理利用简洁的直角、三角形、直线及矩形替代,从而实现现代化审美体验,确保现代审美体验的科技感、效率感。一般情况下,几何化对象均为龙、凤等动物纹样或花卉、藤蔓等植物纹样过多细节,多变形态的具象纹样。在进行结构化处理时,需合理把握计划程度,保证原纹样的审美效果和基础识别特征被保留。

二、再设计传统纹样激活空间

一般情况下,装饰纹样会于装饰对象的表面空间位置附着,传统设计在处理期间会将其作为盛放纹样的一种容器,利用对称构图,纹样和背景的前后层次关系较为明确,该处理形式的优势为平衡性和视觉明晰性,但剩余空间不具备视觉张力和动态感,抑制维持静态感,很难将现代性的审美体验激发出来。想要确保传统装饰中的呆板感、静态感得到充分转变,需采取针对性措施激活空间,例如塑造三维透视感、互动正负空间、强化疏密对比等。

三、再设计传统纹样解构重组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解构重组是一种应用较多的设计手法,经目的性分解现有的图形图像素材,确保获取的图形图像元素具有灵活性特征,依据传播目标,重新组合这些元素,产生新的视觉形象或新的含义。依据方法分析,解构重组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类似。传统纹样有着历史特征,形成了规则和惯例,一般情况下装饰使用中不会做过大的分解或变形,以至于在不同情境下对创新和再设计传统纹样造成限制。将解构重组手法应用到再设计纹样中,是大胆尝试和突破传统惯例,确保所塑造的视觉效果具有现代审美体验。

四、再设计传统纹样置换色彩

传统纹样形成了一套色彩理念和配色规范,比如在对脸谱进行配色时,参考依据为戏曲人物的道德特征和人格,织物纹样配色的主要参考是使用情境和身份特征,室内装饰纹样配色主要参考避火隐喻和吉祥意义。传统色彩工艺因限制技术水平,不会明显变化纯度、明度及色相。印刷工艺和数字设计工具在现代化设计中,所提供的选择及变化较为多样,比如荧光效果、烫金效果及多层次色彩的半透明效果。相比西方传统绘画中的色彩模式,很多现代艺术绘画都做出来明显的突破,确保所塑造的崭新审美体验更现代化。因此,经在传统纹样中应用现代色彩特殊效果和配色体系,可将现代感的视觉体验激发出来,确保与现代审美追求相符。

五、再设计传统纹样借鉴现代设计风格

现代设计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间,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理念和风格效果,如东方式的典雅、日式卡通化、欧普艺术的动感及荷兰风格派的简洁抽象,这几种风格尽管产生的领域和背景是不同的,但在形式上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可作为再设计传统纹样的创意资源,并与本身使用纹样的情境相结合,将纹样新的审美潜力激发出来。

六、再设计传统纹样适配现代城市空间

依据构建城市意象发挥重要功能,分类和归纳城市要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为标志物、节点、区域、边界及道路,对于于城市生活的群体,交互体验这些意象要素,确保所形成的公共意象具有整体性意象。通过再设计传统纹样,可形成新的视觉体验,在规划城市空间位置时,纹样会对人们感知城市体验造成影响。可依据城市标志物、节点、区域、边界及道路,合理选配不同的纹样形式。例如,公众行程中,节点是转化点或集中点,可集中注意力,清楚了解连接点附近的元素。相关研究表明,位于节点的元素因处于特殊位置,可自然而然地展开假设。因此,在节点空间可保证所布置纹样类型具有复杂性特征,如代表城市文脉的纹样及叙事性纹样,以此强化公众认同和记忆城市文化。在道路空间中,与抽象的纹样相符,以便于与观者的流动性相应。若道路具有商业化特征或文化特征,可采用符号性纹样强化特征及性质。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主要围绕在城市视觉形象构建中再设计中国传统纹样策略展开研究,经再设计传统纹样,确保所构建的城市视觉形象具有文脉性、独特性特征。

参考文献:

[1]吳丹.中国传统纹样在城市视觉形象构建中的再设计策略[J].大众文艺,2018(21):75-76.

[2]赵婧洁,吴斐.民族文化元素在中成药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包装,2019,39(1):48-53.

作者简介:白鹭,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