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影响十分之大,他不仅影响到政治经济发展,在艺术文化方面更是影响深远。诗词歌赋俱佳的文人创造了时代画坛的新风尚,他们亦书亦画亦诗,使之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才成为了今天意味深长,借景感怀的文人画。在文人画发展的过程中,王维,苏轼,文同,赵孟頫,吴镇,倪瓒,黄公望以及王蒙,他们或提出理论,或身体力行,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人画的大发展,使之影响明清两代江浙地区文人画,开辟了中国绘画的新天地。
关键词:文人画;赵孟頫;元四家;诗书画一体;主流画派
一、诗书的韵味
自古以来,诗词歌赋艺术作为一种语言在中国文学长河中留下了数不尽的名篇,而通常借景抒情,景为情基,情为景发这样的手法几近贯穿所有古文学作品中,《诗经·国风·秦风》中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寥寥不过两句,便道出了芦苇青苍苍,晨露变成霜这样的深秋景色。而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一动一静,意境深远。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香菱曾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又太俗。合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这便是被北宋苏东坡称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作了。以诗入画,以画作诗当真是古代文人墨客常干的趣事。
二、文人阶层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鲜明的背景下,文人画作为时代新潮流独树一帜。这些文人们通常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诗词歌赋书画俱佳,从北宋末期逐渐形成,在元代成为主流画派,到了在明清时期更是达到顶峰。中国是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它的文明价值不可估量,因而才造就了诗书画水平都极高的中国文人,这一群体是世界上无论东西方哪个国家都不可能形成的。文人在北宋重视言官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由北宋苏轼及文同大力倡导,在元代诗人杨维桢的《东维子集》中评苏轼画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东坡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盖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又说:“士大夫工画者必有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他的观点表示在北宋苏轼期间已经有文人诗书画像渗透的思想了,但在北宋院体画主领的画坛中,人们已经接受院体画精密不苟,色泽艳丽的画风了,虽经崔白之变,但依旧未形成主流风格。彼时元代文人大多隐居山林,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异族当政也使文人的心理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因此文人只得寄情于诗文书画。在文人失意的政坛中,诗书画方面的艺术成就却大放异彩,他们重视主观意趣和笔墨风格的表现,使诗书画进一步渗透。在赵孟頫及元四家的影响下,明清文人画也得到了高度发展。
三、大发展的元代文人画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元代著名画家和书法家。书法成就也被列为“楷书四家”之一。诗书画成就都十分高的他在历史上首次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在他的《秀石疏林图》中的题诗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这是他首次提出书画同源的观点。并且也身体力行,他画石用侧锋飞白笔法为之。枝干则以濃墨中锋致古拙遒劲,所谓“古籀”笔法,竹草则已八分法为之。赵孟頫提倡的书画本来同,不拘俗礼,不求形似的创作风格,也是文人所追求的笔墨情趣意味。他们以抒情寄兴,借景感怀的绘画形式,创造出了一种不同于院体画的天真清新风格。用笔草草却情态生动,将墨分五色运用的酣畅淋漓。文学修养极高的文人们一直十分强调诗书画一体,主张绘画要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以书法用笔以题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智,使平淡天真的画面上主题和意味都更加深厚。文人画到元代已臻于完备,诗书画印合而为一,所做贡献最大的不仅仅有赵孟頫,更重要的还有直抒胸中臆气的元四家(吴镇,倪瓒,王蒙,黄公望)中,他们不趋附于社会审美爱好,逢画必有跋诗,所作画风皆为笔墨意趣深厚的清润水墨山水画。他们虽文化修养程度高,但各自入仕遭遇都令人嗟叹,这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无可奈何,寄情于山水的孤独寂寞色彩。“洞庭湖上晚上风生,风揽湖心一夜横,兰棹稳,草衣新,只钓鲈鱼不钓名”。这是元四家之一的吴镇在《洞庭渔隐图》中所做的题诗,也是中国文人高洁品格的真实写照。
四、总结
中国的文人是时代背景下所造就的才子们,他们较高的艺术文化修养促使他们在各方面领域都独树一帜,又都相互渗透,使之艺术作品得到更好的呈现。他们画面简洁,以画描景,以诗感怀,在中国绘画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这群拥有高洁品格,大声喊出“二十年后不复尔”的多情才人。
参考文献:
[1]杨维桢.东维子集[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2]曹雪芹.程甲本红楼梦[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
[3]佚名.诗经译注[M].中华书局,2002.
作者简介:马爽(2001-),女,汉族,籍贯河南省洛阳市,学历为本科,安阳学院,研究方向为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