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水墨与综合材料艺术的实践与运用”项目汇报

2019-10-12 12:40罗洪钧高子雯于晴刘欢王一可
艺术大观 2019年25期
关键词:韩老师水墨笔墨

罗洪钧 高子雯 于晴 刘欢 王一可

一、项目简介

“抽象水墨与综合材料艺术的实践与运用”是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之一。研究内容:以抽象水墨和综合材料为切入点,涉及西方现当代艺术、中国当代实验(或抽象)水墨、传统中国画表现形式与精神取向等多方面、多个切入点的综合认知以及当代水墨形态拓展练习。研究方向:包括对水墨技法、笔墨性能、画面组织关系等水墨本体语言的应用,涉及当代实验(或抽象)水墨等多方面的认知及水墨形态拓展练习。研究目的:能够激发学生对水墨语言的感知力和敏感度,注重水墨艺术的创新性与探索性,在表现形式上大胆实验。项目组成员:罗洪钧、高子雯、于晴、刘欢、王一可。指导教师:韩立朝,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该项目得到韩立朝老师的悉心指导,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带领我们欣赏国内外艺术家作品与学术研究文章,分析形式美和形式演化规律,并附有个人创作视频;韩老师更是邀请我们到家中,进行现场创作,开阔了眼界,确定了创作方法和路径;做了大量练习,与韩老师交流心得。现将项目成果和创作心得进行展示交流。

二、项目组成员分享心得

高子雯:抽象水墨语言的表达

抽象水墨语言以其独特魅力和丰富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艺术家的关注,抽象的表現方式没有模式化的笔墨表达,而是依靠创作者自身对作画材料、笔墨特点、组织规律的不同理解,体现出作者的情绪、性格状态。现代水墨的未来发展基调,是遵循意象,是对世间万物的自身理解,是一种提炼,改造传达自身感受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实践方法,抽象水墨基于前人经验,重点在于水墨艺术语言的时代推进。我们赋予线条、色块、肌理等基本元素以独特的意义,使之更加纯粹化,我们更关注笔墨本身的应用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别出心裁、妙趣横生的想法,使笔墨材料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同时水与墨的自然渗化具有巧合性,因此更易于表达抽象的神韵,同时作品也被赋予了创作者的独特色彩,它是无法被复制的。这样的笔墨情趣更为关注作品的基本元素和构成关系,使画面产生无穷的乐趣。

于晴:研究过程中的趣事

我尝试的大部分实验水墨作品都是抽象的,它需要调动起强大的想象力,没有了以往可辨识形象支撑起的舒适区,又伴随着大量的随机性,构思和作画的过程于是充满了新奇和惶惑。随机性常常会导致遗憾,但在实验过程中,它带来的即时的、碰撞性的灵感面貌又是格外珍贵且让人欣喜。

对于整张画面的构想,在纸上落下第一笔时便开启了无数种可能。无论手绘、拼贴、并置或其他方法,每多一点进展,作品即将出现的可能性便缩减。直到最后一笔完成,所有的可能性成就了眼前的画面,而在这之前,没有人能预见它最终的样子。经验总是在落笔之后才会长进的,翻涌而至的想法也是在作品完成之时才来临,遗憾的是这些收获永远无法重新来一次,就像某个哲人所说的,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学习的过程哪怕对自己而言,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思维和动手的落差永远无法填补,这让遗憾和不满足往往伴随着每一张作品的结束而诞生。这是我在尝试过程中逐渐发现的一件有趣的事。希望在接下来的探索中,能够不断追逐作品的“平衡”。

刘欢: 我对综合材料艺术的理解和运用

每当欣赏西方古典或当代艺术的时候,无不为那些绘画材料通过大师们的创作所展现的材质之美所折服。当下,在中国画中,综合材料也成了不可缺少的一种表现手段和语言。在项目组中,通过韩老师的示范和讲解,我学到了画、揉、拓、拼贴等多种表现手法,运用不同媒介使画面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肌理,通过不断地解构与整合,最终完成了《残》系列作品。在此之前,我学习的绘画都是比较具象的,思维也有些固化。通过这段时间的创作实践,使我放开了自我,打破了之前的作画模式与方法,开始扩散自己的思维,更加重视对形式构成的分析和运用,积极探索材料、肌理与画面效果的关系,寻求综合材料在水墨变化中的无穷魅力。对于目前的学习创作的我,是一次帮助特别大的契机。在今后学习中,我将不断探索综合材料艺术,提升艺术修养。

王一可:我对抽象水墨的点滴见解

在这次抽象水墨项目的学习与实践中,我对画面的把控能力在不断增强,不断消化扩充对画面构图、笔墨、语言组合等方面的理解,有习得内在框架的重要性和各种材料因素的表现方式,还有如何丰富画面语言、建构抽象形式的认知等,这些都是这一时期从韩老师那里得到和加强的。但对自我追寻的理想画面和艺术发展方向却不断产生疑问,在不断地确立与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对抽象的感受不断加强,其中有对自然界抽象因素的模仿,有对画面点线面构成的形式美探索,有对传统水墨作品的抽象化处理,现在我逐渐确立起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方法和相对清晰的方向,都是未来可能需要不断实践研究的方向。 抽象水墨实践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对自我的追问往往得到的是一种孤独、迷茫,还有对新生命的热切。这些也可能会成为自我艺术发展方向上的主观情感依托。

罗洪钧:抽象水墨实践和研究总结

源自在水墨语言多元化探索中获得进步与对韩老师艺术作品与课程讲解的魅力这两个原因,选择了“抽象水墨与综合材料艺术的实践与运用”这一项目进行研究。中国艺术近些年的变化离不开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那么如何探寻西方当代艺术与中国水墨艺术的平衡关系与抉择挑战,于我而言,两者应在和谐的环境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成一种超脱物外的艺术新境界。正如韩老师所言:“我在努力寻求一种既与当代审美文化相一致,又不失传统文人画之禅逸精神的形式语言。换言之,既不失传统笔墨之精粹,又涵容当代艺术之大义。”这对于当代中国画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应重视艺术的多元化探索,让中国画笔墨不拘泥于传统程式中,让“笔墨有意味,画面就能够自由起来,就可能走向深层的抽象性境界”(韩立朝语),并将抽象化语言作为重要的表现方法,才能在多元化的当代艺术语境中确立自我价值。

抽象艺术虽为西方舶来品,但中国水墨艺术中自带了写意性以及抽象性元素,某种意义上,抽象契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注重精神性,抽象的线条直抒胸中逸气,由此可推,中国当代艺术完全可以走抽象艺术之路,至此,给予我的启发是:部分画面甚至全部画面都可以围绕抽象这一命题进行创作,在具象造型中亦可加入抽象元素与抽象思维,更加注重精神性的表达。

三、导师寄语

通过学习研究和创作实践,项目组的几名学生在水墨语言和形式多元化探索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他们基本掌握了抽象水墨(实验水墨、综合材料艺术)的构成要素与表现手法,洞察了形式语言的演化规律和方法路径,建立起对画面的感知力和审美判断力,并能从其他艺术门类和样式中汲取营养进行转化与再创造,由已知推导出未知。该项目多方位、多手法的练习能够有效拓展艺术视野,增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对现当代水墨艺术的认知和艺术创作力。我相信,他们在今后的艺术创作和探索中一定会有更好的表现。

参考文献:

[1]贾方舟.现代水墨的趋势与前景[J].艺苑(美术版),1999(3):3-5.

[2]刘曦林.写意与写意精神[J].美术研究,2008(4):56-62.

[3]韩立朝.胸中丘壑是吾乡——我的山水画创作[J].美术观察,2018(9):92-94.

[4]大卫·贝尔斯(美),特德·奥兰德(美).艺术与恐惧[M].刘绯,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

猜你喜欢
韩老师水墨笔墨
水墨
水墨人物
我的老师
笔墨厨神
当代水墨邀请展
黄金搭档
水墨谐趣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