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思颖
摘要: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且历史是一部由北向南的迁徙史,苗族在漫长的迁徙跋涉进程中,形成了很多支系和独特的文化。贵州省纳雍县小花苗便是苗族其中支系之一,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便是他们自己创造的一种能够代表小花苗特色的文化形式和文化现象。
关键词:芦笙;滚山珠;表演形式;社会功能 ;民族文化
一、前言
近些年来,贵州省纳雍县苗族传统音乐文化在不断传承与发展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可观的成就。然而对于偏远落后的山区来说,少数民族的音乐继承仍然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薄弱环节之一。为此,本文指在揭示纳雍县苗族“滚山珠”的表演形式和社会功能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对苗族音乐传承的必要性,以至此来呼吁国家、社会对落后贫穷地区苗族音乐文化的正视和扶持。尽管现在正处于中国梦时期,国家重视人民的生活和文化的发展,但还是有很多领域和贫困的山村音乐不被人类完全征服和认识,复杂的民族传承音乐还是找不到正确的传承方式,少数民族音乐继承始终还是存在着较大的漏洞。因此为了更加地了解纳雍县“滚山珠”的音乐传承教育和表演现状,特对贵州省纳雍县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表演形式和传承进行了调查,得出以下的结果。
二、苗族芦笙舞的起源
(一)芦笙的由来
芦笙是贵州省内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民族民间乐器之一。[1]但最喜欢以芦笙来庆祝和展现自己民族特色文化的數苗族居多、苗族人非常喜欢芦笙,因此芦笙成为苗族的主要器乐之一。芦笙源远流长根据文献记载在我国芦笙始见于唐朝,盛行于宋元明清时期在(诗经)曾有龠歌笙舞的诗句。郭沫若在考证殷商文物时、殷墟甲骨文的“和”字,考证是一种小笙乐器,可见在我国殷商时期就有了芦笙。1966年云南省祥云县大坡邦村出土了至今云南省最早的青铜葫芦笙一把,奇怪的是这把青铜葫芦笙只有一个孔,经过专家认定有可能是春秋初期的乐器,这说明芦笙由春秋到西汉时期仍在不断地演变。1990年河南省信阳出土一件五管孔葫芦笙,[2]《苗族文化史》(1147页)说:从先秦时期的苗族分支史记载、和后来苗族的向南迁徙史中表明,苗族的六管芦笙或许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
(二) 芦笙舞的形成
苗族芦笙舞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传统舞蹈,并与苗族生活习俗、苗族历史、苗族文化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毕节市纳雍县的小花苗芦笙舞“滚山珠”[2]原来名叫“地龙滚荆”,苗族语言语称为“子落朵”。“滚山珠”是纳雍县猪场苗乡一带苗家神奇,是当地苗族自编舞蹈之一、传说是苗族祖先迁徙到贵州时,高山深涧、崇山峻岭、寸步难行,强壮的苗族青年用身躯滚到荆棘丛中,开出一道道畅通的道路,让老人孩子顺利通过、后来苗族青年男女特意编排了“滚山珠”以这支舞蹈来纪念英勇奋斗的苗族祖先。
三、“滚山珠”的表演形式
(一)表演技术难度高
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滚山珠”舞蹈一般都是在年头和年尾庆祝或者在喜庆业余之时给父老乡亲表演,表演者多是单人或两三人进行表演。其中的表演特色是表演时动作不管有多么的危险或艰难,参演“滚山珠”的人必须手持着芦笙一边口吹芦笙音乐、一边保持芦笙不离口音乐不能间断,芦笙和舞步从开始到最后自始至终相依相伴、相互间进行配合与协调。 “滚山珠”的动作比较危险,最主要的是以一个“滚”字来突出它的难。在表演“滚山珠”的过程中参加演出的演员都必须把头立于地上,以脚弯曲成弧形放于另一演员头边。顺时针旋转180度后双脚升起,之后两人相互配合做中心轴其他演员则相继爬上,表演技术难度较高。
(二)表演形式多样
“滚山珠”是考验苗家青年热血奋斗的象征、是历史场景的再现,[3]它的表演动作主要有“蜻蜓点水”“骏马奔驰”“打场”“地龙滚荆”即“滚地龙”等动作造型。现今为止“滚山珠”已在“滚地龙”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很多种动作技巧,主要有“射雁”“二人倒立”或“三人倒立”“翻跳摆舞”“双树飞燕”“腹上搭桥走”“过独木桥”“腹上倒立爬”“地上倒立走”“叠罗汉拳”“侧脸翻身”“前空翻”“后空翻”“空翻倒立”“二人打滚”“锦鸡展翅飞”“蛤蟆亮肚跳”等动作造型。舞步有“单缩脚”“点提旋”“转步”“双弹步”“缩步”“跃步”“跑步旋转360度”等。
四、“滚山珠”的社会功能
(一)思想道德教育、传承民族历史文化
古老的苗族社会是没有文字的,但是一直有一个习俗的规定,就是儿童时代起必须学习吹芦笙。不仅是因为在、娱乐方面、求偶之际、婚嫁时期、等场合都要用芦笙,最主要的是通过学习苗族芦笙舞、了解苗族的迁徙历史、掌握自己民族的信仰与行为生活模式,强化苗族的传统文化知识。“滚山珠”(子落朵)舞蹈的编排成功后,就在毕节市(包括六盘水市)两地区广为传播,不仅是两地苗族族热爱的舞蹈,更是当地其他少数民族都喜爱的舞蹈之一,甚至节庆时有些汉族朋友都在学习、和试跳这种特殊的舞蹈。这直接体现了“滚山珠”(子落朵)思想道德教育,和道德传承的社会功能。
在传承历史文化过程中,苗族没有文字,所以口传身授便是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每当到苗年时候苗族头领都将以口说的方式、将苗族几千年的物质精神文化传承给下一代。不管是用什么方式传承,继承都是整个苗族的历史文化及发展现状,这是维持苗族生存的生命线,是传承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团结的精神与源泉。因此,“滚山珠”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
(二)融洽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苗族民间广为流传这样的俗话:“芦笙一响,脚杆就痒”“芦笙不响,五谷不长”[5]“苗家不吹笙”众人不安心。“滚山珠” 作为小花苗的代表给六盘水市及纳雍县人民带来了、幸福、快乐以及友谊团结的合作的精神、每年的丰年过节,或者婚嫁之时还有盖楼房的时候,或祝贺老人生辰时,同时为了祝贺生产劳动的丰收胜利,苗家青年男女沉浸在快乐友谊的生活气氛里。相互间通过表演芦笙舞“滚山珠”人们交流感情增进了知识文化了解,族群与族群之间联系更加密切。这样进一步融洽了苗族人民的友好关系,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现今建设苗族和谐生活环境,是发展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之一、苗族古老的语言文化知识、是促进民族交流的重要基础。少数民族文化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少数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对促进民族团结友爱和发展中国梦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少数民族遗传下来的民族特色,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
“滚山珠” 是纳雍县苗族文化的精神支柱,亦是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苗族特有的传承文化项目之一,它具有唤醒苗族人民的情感、同时也能促进交流与合作,作为一种公共的文化行为,芦笙舞“滚山珠(子落朵)”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因为它是苗族的花衣,这便对构建苗族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五、结语
通过对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浅谈我深刻地体验到,芦笙不仅是在生活中给青少年带来传情的通讯工具,它更是体现民族精神的支柱,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祖先几千年来的循循教导,而“滚山珠”便融入了民族的鲜血和激情、作为少数民族我感到自豪。
“滚山珠”是纳雍县小花苗族特有的文化之一,它具有唤醒苗家懒惰青年的功能、同时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作为一种公共的文化行为,通过表演和参与来展现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对于社会建设和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 “滚山珠”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杨再祥.试析贵州苗族笙舞的文化的审美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1991(1):85-93.
[2]李延贵.苗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6.
[3]李校熊.中国传统芦笙乐器文献探微[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0(4):15-18.
[4]王松涛.贵州苗族芦笙舞表现形式和文化价值的研究[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17-20.
[5]李跃.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生态与发展[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4):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