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
摘要:野兽派是现代主义艺术画派中重要派别,画家以浓重的色彩、夸张的线条绘画,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和带有浓重的个人性格色彩的作品都是野兽派的特色。野兽派是现代艺术初始的重要流派。它受到塞尚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画家的个人知觉的艺术观念的影响,寻找代表自然、符合画家情感和观念的具体形式,注重画家情感的表达,第一次把绘画固有的形式从外形中解脱出来。该画派无视客观形体和主题,从主观的内心情绪和视觉效果出发,运用简洁、生动而单纯的线条、夸张与变形的形象以及鲜明艳丽的色块来表现富于装饰风格的画面,被守旧派称之为“野兽派”。代表作家有马蒂斯、弗拉曼克、德兰等等。野兽派大胆运用色彩,把色彩的表现力同色彩之间的形式结构融为一体,野兽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简化了的图形摆脱了对自然造型的依赖,简练的线条构成了形式的美,这种美没有具体的意义,完全是形式上的表现。野兽主义画派对现代设计和现代艺术的表现主义一派起了快而持久的影响。
关键词:野兽派;马蒂斯;弗拉曼克;德兰;风格;特色
一、前言
野兽主义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西方传统写实主义的绘画艺术基本上都是主张光与影的结合,从而模仿现实对象。相反,野兽派绘画不同于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它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带有明显的写意倾向。野兽派绘画以及其浓烈的色彩,加上变形的造型而闻名于世,它开启了现代艺术发展的新思潮,因此本文是分析野兽派绘画艺术风格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二、马蒂斯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作为20世纪第一个现代流派——野兽派的核心人物,马蒂斯在西方艺术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正是这位儒雅温和如绅士般的艺术家用他的理性、直觉和才华将绘画艺术带入日益纯化和简化的发展之路。1869年出生的马蒂斯是法国一位粮食商人的儿子,在巴黎学习法律之后开始从事法律事务,本欲走上律师之路。一次阑尾炎住院使他得以接触绘画,发现其中的乐趣“如同在天堂里”,于是不顾父亲的反对,投身“将为饥饿而哭泣”的绘画艺术。其代表作有《豪華、宁静、欢乐》《生活的乐园》《开着的窗户》《戴帽的妇人》等等。他说:“奴隶式地再现自然,对于我是不可能的事。我被迫来解释自然,并使它服从我的画面的精神。如果一切我需要的色调关系被找到了,就必须从其中产生出生动活泼的色彩的合奏,一支和谐的乐曲。颜色的选择不是基于科学。我没有先入自画像之见地运用颜色,色彩完全本能地向我涌来。”“我所梦想的艺术,充满着平衡、纯洁、静穆,没有令人不安、引人注目的题材。一种艺术,对每个精神劳动者,像对艺术家一样,是一种平息的手段,一种精神慰藉的手段,熨平他的心灵。对于他,意味着从日常辛劳和工作中求得宁静。”由此可见,马蒂斯是一位拥有绝对灵感和感知能力的人。他对色彩和线条的感觉出于本能,他的热情完全是天赋。马蒂斯后来考入美院,师承象征主义画家莫罗。莫罗对马蒂斯的影响非常大,莫罗认为:“美的色调不可能从照抄自然中得到,绘画中的色彩必须依靠思索、想象和梦幻才能获得”。很多人听到野兽派,感觉会是比较丑陋狰狞的画面,其实不是,马蒂斯作为野兽派的代表人物,几乎看不到消极,他的作品中充满爱与美。马蒂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并且失去亲人,晚年被病痛折磨,也依然保持乐观,创作了大量美好的作品。并且形成自己的一套风格,他用简单的线条和人物的体态,色彩鲜明,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他的作品带有独特的魅力。马蒂斯喜欢画窗,他画的窗内外的风景温柔而美丽。有很多画家的色彩都很美,像梵高、莫奈等等,但是马蒂斯与他们都不同。马蒂斯除了强烈的对比色,还非常擅长使用暖色,在大面积的暖色之后,画面中常用少量的冷色平衡,这使画面非常和谐,不会有焦灼感。并且,在使用冷色时,也不会让画面太过忧郁枯燥。其作品《生活的乐园》这幅画是典型的野兽派代表作,然而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和谐。这幅画源于马蒂斯1905年夏季在柯里欧尔渔村的生活。描绘了他记忆中柯里欧尔附近森林中某个空旷地的景色。[1]画面的远景是深蓝的大海,近景的海滩及草地上,点缀着各种姿势和动态的人体。马蒂斯呈现了一种糖果色的视觉景象,金黄色的沙滩,红绿交映的果树,欢快的人儿们,充满了享乐之愉悦——做爱,音乐,舞蹈和日光浴,这些树优雅地弯下身,为一些清冷的蓝紫色草地投下片片阴影,情侣们在草地上亲吻、拥抱,人物表情都很祥和,让人回想起人最原始的状态。远处平静的海有着和草地一样荒诞的颜色,充当了金色沙滩和奇怪的粉红色天空之间的水平分界线。在这里,马蒂斯所追求的是轻松、优雅和流畅的线条,画面符号虽然简单,但是却和观众建立起来一种直接而难忘的联系,这种能力使他从一个好画家上升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画中形状对比所造成的和谐效果,以及构图的统一性,在绘画史上鲜有匹及者。其另外一幅作品《舞蹈》描绘了五个携手绕圈的女性舞蹈人体,朴实而具有幻想深度。这幅画没有具体的情节,也没有令人烦恼和沮丧的内容,而描绘了一种轻松、欢快又充满力量的场面。整幅画色彩及其简约,只有三种颜色,但却具有极大的精神力度。这幅画中的线条与色彩正体现了一种奔放和热烈,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量。野兽派另一位画家弗里茨说:“通过颜色的交响技巧,达到日光的同样效果。狂热的移写(出发点是受到大自然的感动)在火热的追求中建立起真理的理论。”马蒂斯善于运用线条与色彩,用颜色和线条传达意志,直白的通过绘画展露想法,其风格大胆奔放有蕴含深意。
三、法国野兽派画家莫里斯·德·弗拉曼克的作品特点及风格
而被认为是最具性格的野兽派画风的是莫里斯·德·弗拉曼克,法国野兽派画家。他善于运用强烈的对比色彩、狂野笔法。他说;“我刻画的是人性真理……”在油画之外,他也创作了许多彩的版画。莫里斯·德·弗拉曼克出生在法国的巴黎的一个音乐世家,家中的父亲以及爷爷,叔叔都是音乐方面的代表性人物,从很小的时候,按照他父亲的意愿,想要将弗拉曼克培养成为一个音乐家,从小就开始让他学习小提琴,但是遗憾的是,弗拉曼克却对音乐没有任何的化学反应,丝毫没有兴趣,所以之后弗拉曼克不顾父母的反对,决定选择了他自己所喜爱的绘画,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领悟。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弗拉曼克很多的作品问世后,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因此而奠定了他的这条艺术之路,有了后来的成就。[2]自称是传统的叛逆者,曾扬言要用钴蓝与朱红摧毁艺术院校。作画爱用强烈的对比色彩,认为颜色本身就有强烈的感染力。早期属于野兽主义画派,1908年以后逐渐放弃野兽主义转而接受立体主义影响。他在自己的回忆录《危险的转折点——我的生活的回忆》中所说:“我的热情驱使我去对一切绘画中的传统进行勇敢大胆的反抗。我想在约定俗成的日常生活中挑起一场革命,宣布不受束缚的自然,把它(指自然)从陈旧的理论和古典主义里解放出来。”从弗拉曼克的言谈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大胆、奔放、不受拘束、感情充沛且热烈的画家。画家的个性展露在一幅幅画中,弗拉曼克的画和他的个性一样的独树一帜。他的作品《红树》,以绿色做底、大篇幅的运用红色,画风狂野的描绘了两棵似乎在猎猎西风中坚忍不拔、顽强挺立的树,又似乎是在大火中熊熊燃烧着的树。以浓烈的色彩吸引人的注意,又以夸张的线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风格之独特、之浓重、之狂野可见一斑。
四、安德烈·德兰,其作品风格及特点
如果说野兽派就等于夸张、狂野,那就错了。被称为“不太野兽的野兽派大师”——安德烈·德兰,其作品风格并不粗野,反而略带典雅。安德烈·德兰生于法国沙东,逝于加尔什。19岁时结识马蒂斯,1905年和马蒂斯在法国南部一带旅行作画,深受马蒂斯影响,是野兽派的先驱者。安德烈·德兰首先发现黑人艺术,认识到民间艺术的丰富和想象的浓郁。他还发现原始艺术、庞贝绘画、中世纪哥特艺术和文艺复兴初期大师们艺术的奥秘。他研究了古人艺术创造的秘诀,重新踏上他们所走过的路,运用传统创造现代艺术。大自然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博物馆中历代大师之作是他创作的模特。安德烈·德兰画面色彩都近于平涂,但明亮单纯。他曾自我表白地说,我们的目的是呈示愉悦,这种愉悦当然是来自我自身。只是德兰的画上的愉悦总是有所控制,他的天性是节制、内向和恬静。《伦敦桥》是野兽派画家德兰富有特色的作品之一,作于1906年。画面的中心是伦敦一座大型拱桥,桥的下面有几艘正在通过大桥的船只,远处是伦敦的城市楼房建筑。在这幅画中,德兰选择了一个高视点,把大片的绿、蓝、红、黄作为主要色块在画面上展开,透视是倾斜的。背景的天空呈玫瑰红色。天空映衬着的建筑物,是绿色和蓝色的侧影。大色块小心翼翼地重复,前景和背景以及突然缩小的空间,几乎是以教科书的呆板方式来达到限定深度的目的。在他的画中和谐与不和谐的色彩是以娴熟的手法安排的,桥和楼房建筑的设置,使得画面色彩更加协调。[3]德兰的另一幅作品《法国岛风景》中用红色的色块和绿色的线条和谐排列来表示耕地,天空则是灰黑色,画面构图和谐,色彩搭配适当。同样是色彩运用和谐的还有《在查图的河边》,这幅画以绿色为主,大面积的使用绿色蓝描绘树木、草丛,但又不使人反感不适,整幅画给人一种宁静幽深的美丽。而线条最流畅和谐的我认为是《在查图的塞纳河》,以红色、蓝色、黑色为主要的颜色,舒展交错的树枝枝丫与蜿蜒前进的河流構成一幅和谐生动的画面。另一幅就是《科利乌尔》,德兰对科利乌尔的印象是“金色的光芒,金色的,抑制住了阴影”,于是他用红色、黄色的线条描绘在船帆上的光芒,蓝色色块显示波光粼粼的水面,画面简洁却不失美感意象。德兰的绘画风格是和谐,是狂野中的克制。
五、结语
大胆的颜色和夸张却别具一格的线条是野兽派的特点。除此之外,不论是先驱者马蒂斯的大胆随性,还是弗拉曼克的张扬浓烈,亦是德兰的和谐明亮,都彰显着野兽派并不止强烈的色彩带来震撼,而代表着作家们各具特色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多元而热烈的想法、强烈而直白的表达欲望。
参考文献:
[1]赫伯特·里德著.现代绘画简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2]陈英德著.弗拉曼克[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3]李思德主编.中外艺术辞典[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