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摘要: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废墟的理解一般都象征着毁灭,词典上废墟指的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似乎见证废墟的悲怆,但也正是废墟本身所带有的独特的“荒凉感”,让人们从内心深处涌起一股无法言表的认同感。与荒凉做伴的废墟本身就如同一座被时代遗忘的艺术品,悲怆又美妙。废墟自身涵盖的面十分广泛,无论是战争废墟、生活废墟还是建筑废墟都统筹归为废墟一类,每一类废墟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本文主要侧重点展示的即是城市工业废墟之美。工业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展示了一个时代的辉煌,给人们留下了厚重的时代记忆。本课题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以小见大,将利用综合工艺的运用,通过对城市工厂美学变换的梳理,描绘、设计、制作工厂景象,来探索宏观历史变迁下城市工厂记忆的改变,让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废墟;城市工业废墟;城市工厂美学;城市工厂记忆
一、西方的废墟美学发展
中西方的废墟因为历史进程的不同与文化的差异性,代表了不同的历史蕴意与审美文化。
在西方传统文化,“废墟”一向都是和垃圾并列的否定词。一直到15世纪,人们偶然从废墟中挖掘发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雕塑和壁画,废墟这个词才被西方人重新定义。人们从这些历史的遗骸中深刻体会到废墟所蕴含的巨大的价值,产生了心灵的震撼。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品精妙绝伦,和中世纪的创作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了人们强烈的思古情怀,更是激发了人们对废墟艺术的前所未有的创作热情。恰逢匠人辈出、充满艺术朝气的文艺复兴时期,“废墟”意义被重新定义,废墟的美学的概念更是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到了18、19世纪,工业革命的历程使人们感到厌倦与疲惫,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开始兴起。艺术家们开始追求“回归自然”,创作偏向远古题材。这时候废墟美学泛滥,人人都在以废墟为题材进行创作,废墟美学的文化价值渗透到每个领域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1820年雕塑“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让残缺美这个词对废墟美学进行了新的定义与解释。
二、国内的废墟美学发展与体现
不同于西方文化,中国在商周时期就开始对废墟有了审美意识。《史记·宋微子世家》中箕子作的《麦秀》感叹了殷墟的毁坏。还有后世如杜甫的《春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无数诗词,而从这些诗词中不难看出,面对废墟,中国人心中情不自禁地就会萦绕着一种历史的悲怆感和认同感。这油然而生的文化意蕴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更是来源于道家文化和禅宗文化的影响。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刚柔并济,老子认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成若缺,庄子更是认为“无用之用”。《庄子》中身体不健全但品格高贵的子舆、佝偻等人,更是庄子忘却残的不足的深刻体现。而中国禅宗文化,融汇了老庄思想的道家佛学,主张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对中国文化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给艺术带来的萧条寂寞感,融合废墟本身所带有的荒凉感,推动了废墟美学的发展。
中国早期对于废墟美学的记忆不仅来源于诗词歌赋主要还有山水画和园林建筑。山水画受道家文化和禅宗文化的影响,绘画特征有着它特有的空间表达方法。表面看好像是随意泼墨点染,实际正是这萧瑟的空白,使画面呈现出废墟特有的蕭条感。而园林建筑中的或是一座孤寂的断桥,或是一条幽静的小径,都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体现了其自然性,是无声的废墟艺术的体现。
三、工业废墟的出现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是重中之重。中国一直把发展工业放在前面。
从清末的洋务运动开始,我国建立了一些工厂,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但这些工厂的机器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中国工业技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在苏联的帮助下才有了个别的起步。到70年代初,中国打破了西方的经济封锁,基本形成了中国自主工业体系。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工业废墟。许多大型的重工业地区因为种种原因逐渐从辉煌走向没落,有些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剩下的工业遗迹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一些艺术家将这些遗留的厂房设备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和改造,将其作为进行艺术活动的艺术社区。
工业废墟的艺术化改造使这些废弃的工厂得到了艺术的再生,工业废墟美学中对于废弃工厂的再利用完美的和艺术市场进行融合,创造出了全新的工业艺术品。
四、废墟美学的表现
(一)艺术作品中的废墟美学
在城市改革的影响下,9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以城市废墟为创作主题的艺术家。
著名导演贾樟柯作为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一直追求用镜头语言描绘普通人在巨大的社会转型期间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的转变。他的镜头中传达出他对日常化的怀旧风格,如他的纪录片《东》,从画家刘小东的角度侧面反映出对三峡地区的古城因为三峡工程的建设而即将消逝的慨叹,对底层拆迁劳动人民即将从这里离去,去往新的需要劳工的异地的感叹。同时期的作品《三峡好人》,寄情废墟,在废墟中寻找情感的认同与皈依。
其实王兵导演早在贾樟柯之前,就拍摄了纪录片《铁西区》,这部影片分为《工厂》《艳粉街》《铁路》三部,王兵仅用一台单薄的DV来记录庞大的铁西区,直白地反映了老工业地区变迁下沈阳铁西区重工业的破败和生活在其中的工人的彷徨和无奈。
不同于铁西区直白冰冷的现实生活的展示,张猛导演的《钢的琴》则带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父亲为了圆女儿的钢琴梦默默付出,辛苦努力,想用工厂废料造一架钢琴,体现了边缘小人物在改革的浪潮中展露的亲情。
(二)废墟的美学改造
对于现如今随着历史的变迁,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废墟,人们对于其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
其一是任由它继续发展它自己的故事。如被称为柬埔寨国宝的吴哥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可以说是鬼斧神工之作,它占地面积庞大,但除了为更好地保护而进行的普通的维修外,连十分之一的重建项目也没有,保留了它原有的废墟美学。不光是吴哥窟,世界上像这样的遗址还有很多,而对于像这样的历史的废墟,有一部分人是想要重现它昔日的辉煌的。就拿中国圆明园来讲,可以说,它是每个国人心中的痛。被称为“万园之园”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焚毁下现今只剩下一些断垣残壁。在这些年间,有关部门一直在对其进行修缮,希望能重现它的风采,但其实对于这样重量级的历史遗留物来说,让它静静的留在那里才应该是最好的归宿,它的废墟面貌上留下历史深刻的印记,让人们更加震撼于它的悲剧美。
近年来,对于一部分废墟进行艺术化的改造,将其作为艺术活动区逐渐流行。如现今已称为中外艺术交流平台的北京798艺术区,原本是国家重要的电子工业企业,国内还有南京的1912街区、上海的莫干山M50艺术区等;国外有美国纽约著名的苏荷街区、东京立川公共艺术区等,这些艺术区将历史、现实、艺术完美融合,给艺术家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天堂。
五、工业废墟美学的微观表现
微景观起源于日本。日式庭院大多注重营造,在日本,人们将青苔与植物花草巧妙融合,来达到日本人所追求的宁静,取材自然高于自然的追求,体现禅意与枯山水的主题。
日本的神级微景观模型制作大师松叶俊一。他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物、火车、水桶和扶手等小零件制作150分之一的微缩模型。如果没有对比,就无法区分真品和微缩品,其精巧程度令人惊叹。台湾静态模型大师郑鸿展自行摸索,第一次参赛就凭借微景观作品“谢谢你的照顾”赢得双料冠军。叙利亚艺术家Mohamad Hafez最知名的系列作品《手提箱》,以叙利亚难民的逃难经历为原型创作,将这几年发生在中东地区战乱后的废墟以微缩模型的形式呈现出来,体现战乱给人们带来的伤害。
本课题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以小见大,利用综合工艺的运用,通过对城市工厂美学变换的梳理,描绘、设计、制作改革浪潮下经典工厂景象变换,以达到探索宏观历史变迁下城市工厂记忆的改变。
六、结论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了解一些废墟美学的概念,唤起人们对埋藏在记忆深处的旧时城市记忆的思考与怀念。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是重中之重。从产生的工业废墟中产生的工业废墟美学更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微缩景观的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够让人们更全面更整体地观察到某个景观或者某个建筑的样貌,从而发现其不一样的美。从微观的角度去发现废墟的美,将其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不仅能改变人们对于废墟的审美认知,更能让观者产生历史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吴晓霞.微景观设计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9.
[2]黄桂林,张玲,罗红艳,史婉秋.多肉植物微景观的创作实践与研究[J].吉林农业,2018(04):73-74.
[3]葛梦婷,刘冠.当代微景观设计发展现状研究——以沭阳县盆景艺术市场为例[J].艺术教育,2019(08):279-280.
[4]马斌.枯山水在现代城市微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7(15):98.
[5]潘柳.面向后工业时代的众创空间改造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6]张颖.场景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景德镇的后工业时代[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6):3-4.
[7]原坤.后工业时代色彩构成与绘画艺术[J].鄂州大学学报,2018,25(04):59-60.
[8]隋曉莹.后工业时代中国工业遗产创新型开发利用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23):30-31.
[9]陈红.从本雅明“废墟”美学看白先勇《台北人》[J].华文文学,2017(01):109-117.
[10]程勇真.废墟美学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4,22(09):70-73+123.
[11] Jessica Fogel,Thomas Kelly,Richard Charnigo,Arit Harvanko,Joshua Lile. Predictors of the response to oral 9-THC in regular cannabis users: Focus on sex differences[J].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2015:146.
[12]Mehdi Molaei,John C. Crocker. Interfacial microrheology and tensiometry in a miniature, 3-d printed Langmuir trough[J].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20:560.
[13]Dongzhi Guan,Sen Yang,Yan Liu,Hanbin Ge,Zhengxing Guo. Concept and behaviour of all-steel miniature bar-typed structural fuses with torsional effect[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2020:164.
[14]Ryan M. West,Jií Janata. Praise of mercury[J].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2019.
[15] Neusa Ap. Munhak Beltrame,Caroline Angulski da Luz,Mariana Perardt,R. Doug Hooton. Alkali activated cement made from blast furnace slag generated by charcoal: Resistance to attack by sodium and magnesium sulfates[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