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直观感在中国画创作中的作用

2019-10-12 14:19李唯一
艺术大观 2019年19期
关键词:中国画作用创作

摘要:直观感受是人面对事物时内心所产生的直觉,即直观感。每个人都有直观感受,直观感受时刻影响着人们对生活行为的选择判断,直观感受主要受个人生活阅历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亦是如此,因此如何在创作中把握直观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直观感;中国画;创作;时代;作用

一、引言

什么是直观感?直观感是在接触到事物后所引起的一种直接感受,即最初的感受,这是一种心理状态。直观感带有明显的感性因素,但又暗含着理性认识。应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直观,直观是人面对事物的第一感觉。而且每个不同的时代人的直观感都不一样,它受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影响。那么直观感在中国画创作中又有什么作用?在中国画创作中如去更准确地把握直观感的作用?我觉得有几个问题得先谈谈。

二、不同时期社会的直观感与创作的关系

(一)原始社会人的直观感与创作

在中国画创作中,表现自然即表现人的直观感受。彭吉象先生说:“克罗齐生活在19世纪、20世纪初,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直觉即表现。从这一美学思想出发,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直覺,直觉的来源是情感,直觉即表现,因而艺术归根结底是情感的表现。”原始人类最初在制造器物中绘制了许多图案,这种图案多是直接表现自然 界的形象,比如鱼尾纹、鸟兽纹等。这些图案多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直观感受的艺术表现,表达了先民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盆》内侧绘制了人脸和鱼的图案,特征非常明显,有鱼头、鱼身、鱼尾等。这说明了当时人们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与直观感受。

(二)唐朝时期人的直观感与创作

直观感作为一种普遍的体验感觉,它在根源上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生命的境界广大,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宗教、科学、哲学。这一切都能反映在文艺里。”社会环境影响着中国画创作的内容方向,而这最根本最直接的就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直观感受。唐朝的人物画与唐诗一样成为那个时代共同的特征,而这使后人无法超越。众所周知,盛唐是繁荣的,大唐盛世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容纳了世界上一切友好的国家和民族,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正是这个时候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以肥为美”是唐朝人所追求的美的重要标准之一,女性穿着也多是不拘小节,非常性感。那么在这个时期的画家在绘画创作中有什么样的直观感呢?我们可以在《捣练图》《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作品中找到答案。画面中的人物多是衣带宽松,袒胸露乳,可以看得出这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这与时代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时代给了这个时代画家最直观的感受,画家也创作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独有的作品。

(三)明末清初时期人的直观感与创作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与太平盛世相比这个时期却是许多人国破家亡。清初四僧生活在这个时期也是无一幸免,他们的共同身份都是明朝宗室遗民,深受社会动荡之害,国破家亡后他们感觉无力回天,于是遁入空门,可是深深的民族仇恨始终无法消除,寄情于山水之间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托物言志成为他们发泄情绪的最好方式。比如八大山人几乎所有作品中的飞禽走兽都是愤世嫉俗翻着白眼,他对世界的直观感受是他作品形成的关键因素。

三、写生中的直观感

中国画在创作中很重视直观感的作用,在如何获取这种感觉的问题上清代画家石涛提出“搜尽其峰打草稿”,近现代画家黄宾虹所言“入蜀方知画意浓”,都强调了写生的重要性。写生的过程是深入体验感受的过程,从中获得最直观的感受。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出“中国画不注重从固定的角度刻画空间幻景和透视法。由于中国陆地广深大远,苍苍茫茫,中国人多喜欢登高望远,不是站在固定角度透视,而是从高处把握全面。”北宋画家范宽在《溪山行旅图》中表现了一座高大巍峨的山,营造出一种山势逼人的压迫感,这大致是范宽在创作这幅作品时面对自然景物所产生的直观感受,因为观者也从画中间接获得了这种感觉。因为中国人的视点就是站在高处把握全局,从而获取最直观的感受,这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

四、总结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也在生活中获得直观感受,直观感受影响着生活行为,也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中国画创作在实践中获取直观感受。杨辛、甘霖所著《美学原理》中提到“美的事物引起人们的喜悦虽然离不开感性形式,但是这种喜悦的根源并不在于感性形式的本身,研究美的本质,就是要探索是什么因素决定这些感性形式成为美的。”因此在中国画创作中是什么因素决定感性因素需要准确把握。我们应该有我们这个时代有与其他不同时代不同的直观感受。如果能深入生活去实践,获取并充分利用我们这个时代的直观感受,就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李唯一,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画作用创作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Jazz
书画名人汇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