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末美术界的“张吴之争”,主要围绕笔墨展开讨论。其实,“张吴之争”的本质是针对1919五四运动之后,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发展中国画要不要重视笔墨,而展开的激烈的论辩,这对于在新时代如何发展中国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关键词:张吴之争;中国画;笔墨
一、笔墨论由来
吴冠中认为“脱离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笔墨只是奴才。其实,从吴冠中先生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吴冠中先生承认笔墨是有价值的,但是有价值的前提是在具体的画面中,也可以这样来理解,笔墨只是一种形式,单纯的形式是没有意义的,笔墨这一形式只有与画面内容相联系起来才是有意义的,笔墨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吴冠中先生所说的“零”也不是字面意思所呈现的“什么也没有”,吴冠中先生认为“零”是指评价笔墨不应该有固定的标准。
对于吴冠中先生所提出的这一思想,张仃先生在《守住底线发展传统———张仃再谈中国画的笔墨问题》一文中认为笔墨是画家这一主体通过笔墨来展现画家才情,情感的载体,也就是“内美”,笔墨是承载着中国画的传统文化的,笔墨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内涵的。
二、剖析“张吴”二人的笔墨观
据此,我们来分析一下吴冠中先生和张仃先生各自对于笔墨的理解。吴冠中先生认为笔墨在相当长的阶段内是技巧,是造型,是手段,表现出来就是形式,笔墨是为绘画内容所服务的。在这里,我觉得涉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根据分析,我认为吴冠中先生认为的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画面内容所服务的一种手段,在这里的形式指的就是笔墨。另一方面,针对吴冠中先生所说的在历史上相当长的阶段内笔墨是技巧,是造型,是手段,我认为我们应该站在整个笔墨发展史来理解笔墨,不能单单只是站在一个时代来理解笔墨内涵。
我们通过赏析《颧鱼石斧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等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用毛笔绘在彩陶上的纹饰,但是在这个阶段主要还是强调通过用笔来塑造画面形象,对于笔比较重视。而五代的荆浩是第一个将笔墨并重的人。他在《笔法记》中对用笔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行, 如飞如动”。他认为笔墨对于画面来说是所不可缺少的。
宋元时期的绘画不再是强调通过笔墨来塑造画面形象,也就是不再单纯地强调笔墨仅仅只是服务于画面内容的技法,手段,这一时期,笔墨获得了新的发展,新的内涵。到了明朝中期, 笔墨成为文人画家表现情感的方式,文人画家们注重用笔墨来排遣情绪,笔墨成为他们精神的体现。所以,经过对笔墨发展史的分析,吴冠中先生所认为的笔墨在历史上相当长的阶段内认为笔墨是造型,是手段,是技巧也是有一定的合理之处的。
但是,在这里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吴冠中先生由于受到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较深,他误将程式化的技法当作笔墨本身, 仅从字面意义来理解笔墨,这是不合理的。我认为笔墨是有程式的,笔墨是有规律的,是有迹可循的,例如各种皴法等并由此而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体系,这也是笔墨要想获得独立的前提。其实,试想一下,如果笔墨没有程式,那么笔墨将如何获得新的发展。
对于张仃先生所说的笔墨,我们也应该思考一下:张仃先生在这里为什么要强调笔墨的价值?我认为,这是与整个时代背景有关系的。首先,他是站在文人画的立场来谈笔墨的价值,也就是笔墨不仅仅只是中国画的材料工具。文人大多数在自己政治上不得意,现实生活中太多不安定的因素使得他们内心充满愤懑,这就使得他们需要求得心灵上的一丝解脱,他们运用笔墨来排遣心境,例如元代画家倪瓒的作品,在倪瓒的画中笔墨不仅仅是一种材料工具,它赋予了畫家的精神意志,情感,这时笔墨是主观的,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的心境,那么这就可以理解张仃先生所说笔墨不仅仅是造型,技巧,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载体,笔墨是有其自身的审美特性的,这是合理的。但是针对张仃先生说“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是中国画的根本”,这一观点我持怀疑态度。笔墨可以说是中国画的根本,但是我认为不能单纯地认为中国画的根本就是笔墨,难道中国画的精神,传统文化只能通过笔墨来表现吗?宗教画,风俗画等都可以作为承载中国画的载体。
三、小结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张仃先生和吴冠中先生对于笔墨的理解并没有对错之分,这只不过是两个人研究的起点,立场不同而已,吴冠中先生也不是全盘否定笔墨,我们应该结合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西方前卫思想对吴冠中先生从艺所受到影响来看待吴冠中先生的思想,这样才不会有失偏颇。而张仃先生对于笔墨的理解侧重点在于文人画兴起的阶段,这两个人的理解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其次,针对当前人们评价一幅中国画的好坏按照传统僵化的笔墨程式标准来看,这无疑是会阻碍中国画的新发展,因此,我认为,在发展变化了的新环境下,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姿态,以新时代的新理念去发展中国画和品评中国画,所谓“笔墨当随时代”,主动地融合西方绘画的精华,而不是一味地以保守传统的观念坚持自我,这样只会导致停滞不前,与时代脱节。
参考文献:
[1]刘凯.二十世纪末美术界“张吴之争”分析与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9-58.
[2]林木.笔墨不是中国画的底线[N].美术报,2011-10-15(003).
作者简介:周帅帅,山西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