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杂技是一种古时的娱乐形式,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多项古籍之中都有对杂技表演盛典的记录,杂技艺术的发展紧紧依附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杂技现在面临着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难题,需要针对现代审美,在表演形式、创意创新、宣传策略以及经营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更加注重杂技表演的艺术效果,增强杂技在当代艺术市场的竞争力。
关键词:民族文化;杂技培训;发展研究
一、引言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杂技艺术就已经萌芽,在漫长的历史中随着文化的发展而日益完善,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染。在现代社会的审美模式下,依托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国的杂技艺术要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充分适应当前民族文化的生态背景。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要在变化如此之快的市场中取得长足发展,杂技艺术要注重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依托于民族文化的杂技艺术的价值
中华民族文化生态是中国各民族在历史环境下生成的关于历史文化、社会风俗、艺术形式以及宗教信仰的一种文化形态,各地区各民族自然而然的原生性的、祖先传下来的文化生活,这个文化生活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而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是一种利用各种工具以及自身的柔韧性完成的一系列观赏性极强的高难度动作,杂技艺术能够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留存至今,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在我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杂技艺术也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曾多次在国内外的大型表演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先后出访了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芬兰、丹麦、瑞典、奥地利等十四个国家,通过这些负载着中华古老文明的杂技节目,使这些国家人民感受到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智慧、乐观、文明的人民,中国是热爱和平,与各国人民友好共处的国家。但杂技在我国的市场始终不景气,人们在观赏杂技表演的同时更是在欣赏蕴含在杂技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杂技艺术要更加注重于传统文化的结合,在杂技表演中更加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典雅庄重。深入发掘杂技艺术的经济、文化以及艺术价值。杂技动作的亮点在于其高难度的动作,以及复杂多变的技巧,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不免有刺激的感觉,但现代的杂技表演已不再拘泥于形式,而是更加注重在技巧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现代杂技艺术改革发展方向
(一)根据现代审美对杂技艺术发展方向重新定位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一书中称杂技为“一种有悠久历史的专门艺术,包括跳、身体技巧和平衡动作,较晚时又使用长杆,独轮自行车、球、桶、绷床及吊架等器械”。杂技最初是由民间兴起的,并逐渐成为一种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并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近年来,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国外斩获许多奖项,不仅因外杂技本身的紧张刺激,更是因为杂技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魅力。通过杂技可以体现出中国的审美和艺术品位,杂技演员所穿着的服装不仅结合古风韵味,也充分考虑了现代审美,演出时的背景音乐以及杂技表演所讲述的故事内容,都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的转变。在我们朗读古诗古文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赞美,在观看杂技表演的时候,也不只有高超的技艺和刺激的观感,我们能感受到古代民间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征服欲,反映人们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对未知和宇宙的探索。现代杂技培训艺术要不忘初心,通過杂技表演使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在杂技编创形式方面进行改进
我国杂技故事多改编于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故事较为经典。近些年来,我国的较多杂技团依然以传统故事为主要表达内容,但很好地结合了现代元素,将艺术与人文、自然、生命、民俗文化、宗教信仰更好地结合,抛去背景音乐,华丽的服饰,复杂的技巧这些外在的东西,更加注重内在文化底蕴的表达,为杂技表演赋予深刻的内在含义。
(三)在表现形式方面有所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杂技表演已经不再是单一的通过身体技巧完成的高难度表演形式,而是融合了许多现代表演方式,例如外国古典音乐,舞蹈等多种创新元素。在关注杂技表演者基本功的同时对表情,肢体语言等表达方式也加以重视。充分与现代科技发展相结合,运用现代化的舞台技术,将杂技表演的形式不断完善,并不断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杂技表演的发展要紧密与市场相结合,迎合市场的需要,关注人们更加感兴趣的方向,可以扩大杂技表演的市场。
四、结束语
杂技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顺应趋势,杂技表演需要顺应市场发展,不断对自身的表现形式、审美特点以及编创方式进行革新,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不断带着蕴含在杂技表演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发展下去,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杂技表演的发展中,始终不能忽视的是传统文化底蕴,这是杂技发展的根和魂,也是杂技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江伟.谈传统杂技与现代杂技的接轨[J].歌海,2018(03):57-59.
[2]郭云鹏.中国传统杂技的时代困境与未来走向[J].杂技与魔术,2017(01):43-44.
[3]王伟.聊城杂技的保护与传承[J].杂技与魔术,2017(01):48-49.
作者简介:赵君,江苏省杂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