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鸟图像存在发展于中国美术史的开端,初时寄身于陶器、墙壁、山石等媒介,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绘画技艺的进步以及绢帛纸张的发明面世,传统花鸟画开始大放异彩。陶瓷花鸟纹饰与花鸟画是花鸟图像发展的两个主要脉络,进过历代的积累,两者在唐代都已再攀高峰,本文将陶瓷花鸟纹饰与传统花鸟画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究花鸟图像在唐代的发展特征。
关键词:唐代;花鸟图像;对比研究
一、唐代陶瓷花鸟纹饰的特征
长沙窑釉下彩绘花鸟,正是唐代的时尚。兴起于盛唐之后的长沙窑首创了胎上画彩,然后上釉烧成的高温釉下彩的新技术,有白釉绿彩、黄釉褐彩、青釉褐绿彩等种种新工艺,其在艺术上也富于独创:瓜形执壶是长沙窑最常见的一种器型,常在流下用褐彩绘复线装饰。比较已出土的瓜形执壶的装饰,以花鸟纹饰居多,陶瓷绘画技法已比较成熟,且同类型图像的造型、气韵皆相似,像出于一人之手。笔法流利,极简概括,一气呵成,栩栩如生。画面稍显程式化是画工多次绘制对画面太过熟悉不可避免的缺点,而蕴藏其中粗放的“写”的笔意则是熟悉感带来的优势,那些带着速度感的轮廓线条与稍显笨拙的装饰细线的结合,表现出来民间绘画的自信,传达出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本质,蕴含着普通百姓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喜爱。由此可以窥见唐代民间花鸟画的艺术风格,是后来磁州窑及釉下彩绘的先导,也是后来釉下绘画蓬勃发展的开端。
二、唐代花鸟画的特征
唐代的花鸟画已经形成了以成熟的工笔形态为主的绘画风格,设色鲜泽,宛有生意。此时产生了许多花鸟画名家,例如,初唐薛稷闻名于画鹤,盛唐曹霸、韩幹闻名于画马,韩滉闻名于画牛,中晚唐边鸾闻名于画花鸟,晚唐刁光胤工湖石花竹、猫兔鸟雀,滕昌佑工花卉折枝、鸟禽蝉蝶等等,这些花鸟名家组成了一条明显的花鸟画发展脉络。花鸟壁画艺术在唐代亦达到了高峰,像陕西西安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壁画《折枝花鸟图》、北京海淀区王公淑夫妇墓壁画《牡丹芦雁图》这类的花鸟壁画在当时较为常见,绘画风格工整细腻,与主流画风较为统一,甚至能看到某些名家风格的缩影。唐代花鸟画名家的作品,对当时影响很大,进而成为画家百工模仿的样式。而这些民间壁画与宫廷画风样式的密切关系,或可看作是宫廷绘画的风格样式在民间传承的代表。可知花鸟画在唐代已经是蔚然可观了。
三、唐代陶瓷花鸟纹饰与花鸟画的对比研究
唐代陶瓷花鸟纹饰与花鸟画得到大力发展正是得益于大唐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如果说花鸟图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那么自唐代开始花鸟图像则走向了繁荣之路。无论是民間画工还是宫廷画工都名家代出、操劳不辍,使得唐代的花鸟绘画的发展呈现一片繁荣的状态。仅据《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等著述中,当时能画花木禽兽者,计有80多人,专门从事花鸟绘画的名家近20人。记载在册的优秀的花鸟画家只在少数,而上千位画工由于地位不高并未被载在册。陶瓷花鸟纹饰在唐代发生了巨大的风格转变,还要依托于众多籍籍无名的画工。
唐代的陶瓷花鸟纹饰不同于新石器时代具有原始创造性的花鸟图案;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偏于工艺的瑰丽风格,它开始具备了绘画性的特征。这绘画性在唐代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长沙窑釉下彩新工艺的创造。陶瓷绘画主要由画工完成。在两汉代及以前“凡百画缋之事,率由百工所为”,画工的技艺水平毋庸置疑,魏晋至唐代有不少的文人也加入从事绘画创作,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影响着画工的绘画风格,因而民间画工的技艺水平也在随时代的发展传承中不断进步,自成体系,适应当时人们的需要,使民间美术不断地发展。反观传统花鸟画在唐以前已有的基础上持续进阶,发展十分顺畅,其依托着贵族审美而发展,多流行于宫廷及上流社会,用以装饰环境及满足精神欣赏需要,是成熟的宫廷花鸟画体系的开端。
唐代陶瓷花鸟绘画才刚刚起步,但花鸟画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工笔画体系。花鸟图像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自我意识的觉醒,逐渐摆脱了天或神的精神束缚,改变了欣赏的观念,把自然当作自己欣赏的对象,以满足生活的需要。陶瓷花鸟纹饰与花鸟画的发展在唐代以前看似独立,实则只是由于制瓷技术的限制,画工未能在陶瓷绘画方面展现技艺,从而表现出陶瓷绘画停滞不前,传统绘画不断进步的现象。总的说来,传统花鸟画的绘画格调及画家学养皆是高于陶瓷花鸟绘画的,而陶瓷花鸟绘画因其实用性与普及性远超传统花鸟画而受到民众的喜爱,这是它们自身的独特性,但是,无论是陶瓷绘画还是传统绘画、民间画师还是宫廷画师,都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生长,两者的绘画语言是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着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作者简介:黄菊,景德镇陶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