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湘源
本周五,上交所在关于科创板指数发布事宜答记者问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交所与中证指数公司经过深入调研和研究决定,暂缓推出科创板指数,发布时间另行公告。
早在科创板开板初,上证科创50成分指数就以满30家为目标预定设立,但这种上市公司一满30家就急于设立的成分指数,笔者认为除了使一个指数空白的板块拥有一个成分指数外,就没有什么其他重要意义了。
科创50指数既然号称成分指数,作为衡量市场整体表现的标尺和资产配资、业绩评价、投资与风险管理的工具,组成成分上也应当具有足以显示科創板属性和投资的代表性。按照国际通行的指数编制方法,一般应按市值规模和流动性指标经过必要的筛选,选取综合排名靠前的50只股票,并从有利于自由流通出发,对样本个股权重设置必要的权重上限,避免单只样本股权重过高对指数走势产生过大的影响,当初的上证50指数就是这样产生的。也正因如此,上证50指数被定义为价值蓝筹股的代名词,长期成为了主流机构投资的风向标。相形之下,受可选标的公司过少的局限,科创50指数如果“拾到篮里都是菜”,不要说代表性存在问题,成长性也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市场指数有很多种,指数作用的大小不在于谁的涵盖标的多,也不在于谁成立得更早,而是在于谁更精。以深圳创业板为例,2010年6月1日起正式编制和发布的创业板指数,虽然至今仍然还是和深证成指、中小板指数共同构成反映深交所上市股票运行情况的核心指数。但在市场代表性方面,就不如比它晚了几年才面世的创业板50指数了。
国际上以50成分股组成的指数并不是个别现象,比较著名的有香港恒生指数,欧洲斯托克50指数,莫斯科指数、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等。它们之所以有生命力,也无一不是由于其各自的成分股都具有无与伦比的代表性。国内除了上证50指数、中证50指数、创业板50指数外,今年3月又新出了一个中证科技龙头指数,这个指数所涵盖的50只成分股,挑选的是沪深两市电子、计算机、通信、生物科技等领域中规模大、市占率高,成长能力强、研发投入高的龙头股公司,其一经问世,就抢尽了创业板50指数的风头。而科创50指数如果一味急于求成,不要说比拟中证科技龙头指数,恐怕与创业板50指数对比也会相形见绌。
率先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在上市条件方面更注重于科创属性,对符合上市条件的高新科创企业较大幅度地降低了门槛,不仅允许尚未获得盈利的企业可以登陆,海外上市的红筹股如果有意回归,也可以CDR的方式来上市。凡此种种,相比于创业板按理说本应该具有更多的优势。可惜的是,CDR是只听楼梯响,不见有人来,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科创板在科创属性上更广泛的代表性。在这种情况下,目前科创板对申请发行的企业问询审核越严,也就越是容易令目前获准上市的科创板企业犹如身处“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之境。需要考虑的不仅有科技属性方面的代表性和先进性,还有投资属性方面可持续可拓展的空间问题。
科创50指数还没有发行,多家科创板新股就集体遭遇了下挫,有的股价甚至还被腰斩,这在很大程度上跟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估值一开始就被炒得过高是分不开的。最近中国证券业协会针对当前科创板发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专门发出了一份通知,明确指出一些投资价值研究报告质量控制不严、内容不规范。说白了,就是说一些科创板的新股估值被吹喇叭抬轿子式的所谓投研报告抬到了天上。过于虚高的估值定位,非但不利于正确指导市场对科创企业的价值发现,反而是拔苗助长,很容易透支企业未来的成长性。科创板目前所存在的这种价值被过高虚估和股价被严重透支的现象,不仅需要足够的时间也需要一定的调整力度才有可能得以纠正并实现符合理性预期的价值回归。而在这之前,过于匆忙地出台科创50指数,非但不利于正确反映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对于对科创板寄予高期望的投资者来说,也有可能意味着再次被设置了一个令其一错再错将会误入歧途的新陷阱,并不利于科创板上市公司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稳定推进。因此,笔者认为,科创50指数无论再怎么跃跃欲试,也请务必稍安毋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