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苗苗 杨效忠
(安徽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大别山片区作为典型的经济发展落后与旅游资源丰富并存的区域,深受众多区域研究学者们的青睐。在对大别山区域的研究中尤以旅游资源、历史资源以及地质资源等方面最为突出,由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13年2月发布了《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并且规划中提到要推动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旅游扶贫的方式,让穷人以极低的支出获得远远高于其支出的收入,故在众多研究中尤以旅游扶贫、旅游竞争以及旅游合作为研究热点[1-8]。大别山片区横跨鄂豫皖三省,地域面积广阔,为了对大别山进行更细致全方位的研究,出现了以行政区域为划分标准的旅游区域性研究,主要以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以及湖北省黄冈市为主要案例地[9-12]。本研究即以安徽大别山片区为案例地,分析安徽大别山片区内12县域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探讨旅游经济演变格局特征。
一个区域的命脉在于经济的发展。在旅游业中对于旅游经济的研究是一以贯之的,并且一直在尝试从新的角度去发现和诠释旅游经济中存在的现象。空间格局中旅游业资源的分配同样是多方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旅游空间问题,人文地理学者中出现了一批旅游地理学者,将地理中的空间概念应用于对旅游的研究中。21世纪以来,关于旅游经济、经济空间格局等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在对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相关研究中,大多是以中国、长三角、丝绸之路以及各个省域等大尺度区域为案例地,以旅游总收入、总人次等相关数据作为指标,运用区位商、基尼系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如乌铁红、张捷基于区位商的基础上构建了入境旅游经济区位商,以入境旅游总收入为指标,对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变格局进行了分析[13];李龙、夏学英等应用区位商和市场占有率判断中国各省市的旅游产业优势和发展水平[14];司雯运用区位商等方法对江汉平原区域内各县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15]。根据现有研究可看出对于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研究主要从大尺度案例地出发,运用区位商等相关方法,研究案例地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区位商对于区域经济的有效性在上文中的诸多研究中已经得到了验证,故本研究在使用区位商方法的同时结合市场占有率,从更全方位的视角去探究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探究区域内各县域旅游经济之间的差异,对于区域内旅游经济演变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本研究从理论层面上对安徽大别山片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划分提供了旅游核心区、旅游潜力区和旅游薄弱区划分标准及划分依据,对于片区内归属于三个不同区域的12县域旅游经济的时空发展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从实践层面上对安徽大别山片区旅游经济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12县域的旅游经济发展提前打好预防针。
1.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 年)》、安徽省 12个县(市)2014—2017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与政府工作报告及安徽省旅游局官网等。
2.研究方法
在安徽大别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过程中,使用区位商和市场占有率两个指标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区位商也可称为专门化率,其主要作用是用于确定某一要素在该区域内的空间分布情况,从而反映该要素所在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确定某一区域在比其高的区域中代表着什么样的角色。郭立伟基于区位商及相关指标对浙江省新能源产业的聚集程度及其聚集所处的阶段进行了研究[16];李俊等则将区位商用于研究如何选择区域优势文化产业[17]。而随着学者们对于旅游区域经济发展的关注不断增加,对于区位商在旅游业中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加,如吴文浩用区位商研究黄山国际旅游城市竞争力,田广增建立区位商模型分析了河南省京广/京珠旅游带旅游业发展特征等等[18-19]。综上所述,将区位商用于研究区域要素差异以及空间分布的研究是极其丰富的,因此,借鉴前人的经验,区位商的公式表述为:
根据(1)式中区位商的计算公式,以旅游业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同义替代指标,则旅游区位商的公式为:
这里i为地区i部门(即旅游部门),di为地区旅游业收入,为地区生产总值,Di为高层次区域的旅游业收入,为高层次区域地区生产总值。Q为第i个地区的旅游区位商。Q值在大于1的基础上越大,表明i产业专业化程度越高,发展水平越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的带动作用越大。当Q值小于1时,表明i产业专业化程度较低,不具备竞争力,Q值越小,比较弱势越明显。
市场占有率又称“市场份额”,一般用于企业市场中,指某企业某一产品的销售量在市场同类产品中所占比重,这里指地区的旅游接待人数在高层次区域中所占比重,故用其计算旅游市场占有率,其计算公式为:
本研究选取了安徽大别山片区12个县域作为研究案例地,以旅游区位商和市场占有率作为主要指标,对安徽大别山区域内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2014—2017年12个县的相关数据收集制成表1和表2,为将表格数据进一步图像化,以区位商作为横坐标、市场占有率为纵坐标做散点图,并将区位商以及市场占有率进行加总平均,画出以平均点为中心的十字坐标(由于岳西县数据在整体数据中占比较大,影响平均线的划分,故在图1、2中将其剔除),将12个县域划分为旅游核心区、旅游潜力区以及旅游薄弱区三种旅游经济发展类型。
1.安徽大别山片区12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为确保研究的严谨性,本研究选取了12个县域2014—2017年四年的区位商和市场占有率作为研究数据。如表1所示,2014年、2015年两年数据显示区位商大于1的县域分别为岳西县、潜山县、金寨县、寿县以及在2014年区位商大于1但到2015年区位商下降到1之下的太湖县。与该五县域所呈现的区位商相同,其市场占有率指标同样排名位列前茅,并且五县域总市场占有率超过整个市场的百分之八十。该现象证明了旅游区位商与旅游市场占有率成正比,即相关配套设施完善、专业化程度高具有竞争优势的旅游业必然拥有着与之相匹配的广阔客源市场。颍上县、宿松县、霍邱县和利辛县区位商都远低于1,同样市场占有率都低于10%,旅游业专业化水平低,客源市场有限。临泉县、阜南县和望江县在相关统计资料中并未提及旅游业相关信息,缺少对于旅游产业的相关数据收集,表明了三县域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有限。
表1 安徽大别山片区12个县2014—2015年区位商及市场占有率对比表
表2中12个县域2016—2017年的区位商及市场占有率指标数据相对于2014—2015年数据存在差异。首先在2014年数据中区位商大于1的岳西县、潜山县、金寨县、寿县和太湖县,在2017年区位商统计结果中仅存岳西县、潜山县和金寨县三县域区位商大于1。其次寿县在2017年区位商首次低于1,太湖县自2014年区位商达到1,之后三年一直处于区位商低于1的状态。2016年、2017年两年统计数据显示岳西县、潜山县、金寨县、寿县四县域虽然仍作为安徽大别山片区旅游业发展主力县但是其对客源市场占有率下降已至60%左右。太湖县、颍上县、宿松县、霍邱县、利辛县、阜南县、临泉县和望江县等县,区位商均小于1,市场占有率也均位于10%以下,但其中颍上和太湖两县两个指标排名位于安徽大别山片区的中游,两县的旅游业专业化程度都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旅游业相关配套设施需进一步的完善,旅游业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仍有待加强,旅游业在该地区属于发展中产业。而利辛、阜南、霍邱、宿松、临泉、望江等县区位商以及市场占有率均处于平均水平线之下,市场占比仅为个位数,在安徽大别山片区旅游品牌知名度、市场存在感、旅游专业化均处于低水平,且旅游业对各县GDP的贡献微乎其微,在部分县中旅游业是其“问题”产业。
表2 安徽大别山片区12个县2016—2017年区位商及市场占有率对比表
2.安徽大别山片区12县域旅游经济格局演变发展趋势研究
为了对安徽省大别山片区12个县域旅游业经济发展格局演变过程进行深层次的解析,故对于表1、2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制作散点图(由于岳西县数据在整体数据中占比较大,影响平均线的划分,故在图1、2中将其剔除),并将12县域按照旅游经济类型进行分类。
图1为安徽省大别山片区2014—2017四年区位商及市场占有率散点图,根据区位商以及市场占有率的指标按照平均点的坐标轴划分标准将12个县域划分为三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分别是旅游核心区、旅游潜力区以及旅游薄弱区。区域一属于旅游核心区,区内县域市场占有率与区位商均处于较高水平,为“两高”区。区域二、四属于旅游潜力区,该区域内的县域在区位商或市场占有率两个指标中存在着 “一高一低”问题(区位商高于平均水平市场占有率低于平均水平或区位商低于平均水平市场占有率高于平均水平)。该区域之所以被命名为旅游潜力区的原因就是其两个指标中必定存在一个指标水平较高,故只需要将重心放于其中较弱指标即可,并且区位商和市场占有率两个指标间还存在正相关关系。区域三属于旅游薄弱区,在区域三范围内的县域为“两低”,即低区位商和低市场占有率。
图1 安徽大别山片区2014、2015、2016、2017年区位商及市场占有率散点图
在图1中,旅游核心区主要为潜山县、金寨县和寿县以及未放入图中的岳西县。从表中可以显著发现岳西县四年旅游经济发展整体呈现稳定的趋势,而潜山县的区位商和市场占有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一趋势表明旅游专业化的改善和旅游市场的扩大是相辅相成的,这为该县旅游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源泉。金寨县的市场占有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但区位商则保持原地踏步的状态。金寨县旅游资源种类丰富且数量众多,是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暂时弥补旅游专业化程度的不足,但是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相关配套要素均不可缺少。寿县的区位商及市场占有率呈现小幅度下降的趋势。旅游核心区内的县域整体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该县域内旅游业基本上都被当地政府纳入其核心产业,不仅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的旅游资源而且得到当地政府的政策优待。故该区域内县域发展视角应该跳出大别山片区,以安徽省乃至全国作为其主要客源地,与周边更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县进行竞合互动。
旅游潜力区为太湖县和颍上县两县。太湖县除2014年进入区域一外,均位于区域二,并且在区域二内仍然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太湖县位于片区南部,自然资源丰富,但是旅游相关要素配比水平低,在这个全民大发展的时代,止步不前就是不断后退,故太湖县区位商值在逐年下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呈现衰减趋势。与之相反的是颍上县在四年中一直保持着稳步上升的趋势,在2014—2015年中仍位于旅游薄弱区,但在2016—2017年成功进入旅游潜力区。颍上县位于片区北部,自然旅游资源匮乏而人文资源底蕴深厚,拥有着比南部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少的竞争对手。早期颍上县由于旅游资源禀赋类别的差异导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但是随着旅游潮的到来,颍上县从旅游要素配套上入手,不断提高旅游专业化水平,与之相对的必然是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和旅游经济水平的提高。区域二内两县都拥有着自己的长处与短板,其要做的是加大长处的优势和对短板的弥补,就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旅游潜力区内两县发展趋势呈现增长与衰减并存的特征。
旅游薄弱区内的各县域在四年间区位商和市场占有率指标基本上保持不变,相对于区域一以及区域二内大部分县域的加速发展,区域三内宿松县等区位商以及市场占有率甚至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旅游薄弱区内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低,旅游业在当地政府部门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缺少政府相关政策倾斜和扶持,旅游相关配套要素不完善,必然导致旅游业专业化水平低下。并且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省域交界的边缘地区,同时呈阶梯状与旅游潜力区和旅游核心区内县域接壤,承受来自于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挤压。
对于旅游薄弱区内县域旅游发展缺少政府支持、地理位置边缘化等问题,应该从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加交通可达性等方面入手。在国民经济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并且旅游业作为联结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服务业,拥有一二产业所不具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故需要用长远的大局观看待旅游业坚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旅游薄弱区内县域地理位置都位于省际交界的边缘地区,远离省会城市、重要的广阔客源市场。而交通通达性是旅游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旅游薄弱区内县域本身地理位置条件较差,故更需要建立发达的交通体系。不仅将连接周边客源市场地区作为首要任务,和周边的旅游核心区和旅游潜力区内县域的交通网络体系的局部区域化更是不可忽视。
从时间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安徽大别山片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现状为旅游核心区和旅游薄弱区发展水平两极分化明显,旅游市场由旅游核心区内县域占据大部分,而占有区域大部分面积的旅游薄弱区内的县域仅占据旅游市场中很少的一部分。旅游核心区、旅游潜力区、旅游薄弱区三区发展趋势分别为持续增长趋势、增长与衰减两极并存的发展趋势以及原地踏步的发展趋势。
为了从时间的角度对12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演变过程有着更清晰的认识,故制作2014—2017年区位商及市场占有率散点图。图2中同一个颜色不同形状表示的是同一县域在不同年份的区位商和市场占有率,密集虚线表示的是2014、2015年平均点坐标轴,实线表示的是2016年平均点坐标轴,稀疏虚线表示的是2017年平均点坐标轴。在图2中可以明显看出区位商及市场占有率平均点呈不断下降趋势,潜山县、金寨县、颍上县和阜南县整体呈上升趋势,寿县、宿松县和太湖县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余县域大多呈小幅度变化可忽略不计。随着时间的增加,旅游经济发展居于前列的县域基于其完善的相关配套设施以及不断增长的客源市场,发展速度呈逐年递增的状态(如潜山县、金寨县)。而处于中游以及下游位置的县域由于旅游资源的相似性以及客源市场的重复性会不断受到来自前列县域的挤压效应。挤压效应为中游县域的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如果能承受住优势县旅游业的挤压,则有可能大大提升所在地区的旅游业投入、专业化、产出等等,会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如颍上县),反之则旅游业经济发展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如太湖县)。但是挤压效应对于下游县域的旅游经济呈现的是负面效应为主,下游县域整体基础都较为薄弱,缺乏系统性的发展规划以及不具备在竞争中发展的基本条件。
图2 安徽大别山片区2014—2017年区位商及市场占有率散点图
针对旅游核心区对旅游潜力区、旅游薄弱区所产生的挤压效应,可以从区域联动发展,发挥旅游核心区的带动作用入手。从安徽大别山片区12个县的2014—2017年区位商及市场占有率表格中清晰地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核心区的旅游业发展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旅游潜力区呈现两极分化态势而旅游薄弱区则呈现原地踏步的态势。旅游核心区的有效宣传和品牌推广等活动,必然会吸引到更多的游客,旅游收入也随之与日俱增,但当旅游客源市场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旅游核心区旅游人数和收入的增加就会导致其他县域的旅游人数和收入的持续下降,这就是旅游核心区对旅游潜力区和旅游薄弱区的挤压效应。在地理空间上旅游核心区、旅游潜力区和旅游薄弱区的位置都是相邻的,空间上为各地区旅游业的联合提供了可能性。旅游核心区、旅游薄弱区应该与周边旅游核心区建立合作关系,将两地区旅游景点联合捆绑销售,旅游潜力区、旅游薄弱区在一开始的销售中可以免门票的方式吸引客源,并通过其他相关的住宿、餐饮、购物等行业获得更高的旅游收入和更高的知名度,以此实现持续发展。同时可以实现跨地区的文化产业、纪念品制造业、体育产业、农业等多产业融合,打造品牌效应,实行连锁发展。
3.安徽大别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发展特征研究
从空间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安徽大别山区域在空间分布图上呈现长条状,旅游核心区内县域都位于中部,并且呈现随南北等级递减的趋势。得出安徽大别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呈现等级梯度格局。图中位于旅游核心区的岳西县等县集中于中部,随着南北延伸,余下各县域区域等级不断下降。安徽省大别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整体呈现 “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交通区位、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政策等因素。空间分布图显著表明主导影响因素是旅游资源禀赋、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以及由于距离导致客源市场辐射范围的差异。
针对于安徽大别山片区空间格局呈现等级梯度格局的特征,县域政府及利益相关者应加大旅游产业投入,增加可达性,优化旅游环境。如图3所示,旅游核心区霍山、金寨、潜山、岳西等县在空间上围绕省会及周边城市,形如半圆,而随着辐射范围的不断扩大,距离省会城市以及周边城市越远的地区,旅游经济水平越低,呈现等级梯度递减格局。对空间格局产生影响的因素分别为交通可达性、旅游资源、时空距离、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等等。虽然各地政府都有意大力发展旅游业,但是缺少一定的资金投入,缺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旅游薄弱区都位于距离省会中心城市较远的区位,故需要保证良好的交通便利性、通达性。当地政府应致力修建直达省会城市的铁路和便捷的高速出入口,缩小时空距离,同时积极建设标准化的服务体系,让游客感受到旅游服务的态度。通过旅游业的发展,积极挖掘旅游业的关联产业,实现全产业联合发展,从而带动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
安徽省大别山片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强弱两极分化态势,根据对四年的分散点图以及总散点图进行汇总可得出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趋势以下结论:旅游核心区主要包含寿县、金寨县和潜山县以及岳西县四县,并且四县中除了寿县是呈现缓慢衰减趋势,其余三县都处于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太湖县和颍上县组成了旅游潜力区,该区内两县发展呈两极分化趋势,颍上县承受住了旅游核心区对其的挤压效应,总体发展态势处于缓慢上升的阶段;太湖县则是无法承受旅游核心区对其的挤压效应,总体呈现逐渐下降的发展趋势。旅游薄弱区主要是由利辛县、阜南县、临泉县、霍邱县、宿松县、望江县六县所组成,六县总体发展呈现原地踏步的态势。旅游薄弱区发展水平呈现原地踏步原因主要由于各县本身旅游年收入、旅游年接待人次就处于一个极低的水平故整体无再下降的空间,以及来自于旅游核心区的压力也导致旅游业发展水平无法上升两种原因所形成。从安徽大别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格局分布图中看出,三区在分布图中呈现等级梯度格局,整体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
图3 安徽大别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分布图
研究以区位商和市场占有率两个指标的四年数据为依据,将县域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旅游核心区、旅游潜力区和旅游薄弱区三个阶段,对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内县域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不仅从时间的角度对旅游经济进行了分析,更从空间的角度对于片区空间格局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对策进行探索。相对于现有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大多采用大尺度以行政划分为边界的案例地,本研究将大别山的区划范围与安徽省区划范围进行重叠,选取大别山片区作为案例地以及从时间和空间双重角度对片区旅游经济进行动态的探索等都体现出研究创新之处。而对于片区内各县域的实践分析既为片区内不同县域的政府部门及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趋势、整体空间格局以及现存问题和解决对策等方面的认知,同时也给片区内12个县域今后的旅游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