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处长江天堑,采石矶头的悬崖绝壁有如刀削般直插入江中,是长江上难得的咽喉之地,易守难攻。采石矶扼长江之险,为六朝古都南京的西南屏障,自东汉末年起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采石矶风景区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南约5公里的长江东岸,它和湖南岳阳的城陵矶、江苏南京的燕子矶,合称为“长江三矶”。采石矶以“秀、奇、险、文”集一体而居于三矶之首,有“千古一秀”的美称,1400多年前,诗人王僧儒就赞誉采石矶“危岛耸峙,枫林如画”。唐代大诗人李白誉为“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乱石流伏涧,回波自成浪。”当代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登临采石矶发一声慨叹:“国中园林甚多,而借青山,借绝壁,借大江,借文化造园者,独采石矶矣!”
太白楼座落在采石矶翠螺山下,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为纪念李白而命名。她与武昌城下的黄鹤楼、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长江“三楼一阁”。
太白楼初建于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原名“谪仙楼”,清代雍正八年(1730)重建,改名为“太白楼”,也称作“唐李公青莲祠”。后毁于清同治年间,现在的太白楼是光绪三年(1877)湘军水师总督彭玉麟所建。它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建筑式样,飞檐重阁,歇山屋面,造型美观,挺拔壮丽。李白自开元十三年(725),25岁时出蜀远游,多次来往于长江之上,路过采石矶对月举樽,泛舟咏唱,至今留下大量有关采石矶的壮美诗篇。他62岁时,终老于采石矶上游20公里处的安徽当涂县。后人为纪念他,1877年在采石矶翠螺山麓重建太白楼,太白楼现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郭沫若先生来到这里,欣然登临此楼,即兴赋诗,书写对一代诗仙的仰慕之情。
现在采石矶的沿江栈道是从燃犀亭到横江馆的原有沿崖栈道向北延伸的部分。它南自横江馆、三元洞,北通蜗牛尾,建在采石翠螺山西侧的临江悬崖峭壁之中,总长约为810米。栈道呈带状布置,依山就势,沿途设有铁索桥、拱桥、穿山形隧洞、观景台等景点。行走在临崖栈道上,远望浩荡的长江,低首江涛拍岸,置身其中,感受到“天下第一矶”的采石矶恒久魅力。
现采石矶风景区,始建于1959年,除太白楼外还有延园,延园是在自然环境围绕下的有着浓厚人文气息的场所。
风景区内有林散之艺术馆是为了纪念当代杰出的书法艺术大师、诗人、画家林散之先生而成立的。该馆建筑典雅、古朴而又新颖、独特,以传统建筑风格为基调,适当参用了现代建筑的手段。特别是主馆部分,以茅草覆顶,取名“江上草堂”,是沿用林散之先生故居的名称作为纪念,表现了林散之先生淡泊、质朴的高尚品质。
万竹坞是为了弥补李白当年的遗憾而开辟,引进竹种达20属127个品种,其中有不少为国内罕见和稀少的珍贵品种。这些珍奇竹种荟萃于景区小道旁的一片幽谷之中,因此取名为“万竹坞”。
“圆梦园”又称“梦溪”是仿意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的“梦溪园”建造,占地约6公顷。其中最突出的建筑是长约100米的碑廊。历代画家(主要为五代、宋、元、明、清、现代)所作的竹画碑廊,有碑102块。
三元洞又名三官洞。清康熙年间,僧人定如云游路过采石矶,看中此洞,逐稍加修整,置床垒灶,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而祀之。
三台阁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由当涂人光禄少卿曹履吉捐资兴建。三台阁历经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约120余年,至乾隆年间始毁于兵火。现今的三台阁为1999年重建,建筑面积1580平方米,阁五层,高30米,徽派建筑特色,是马鞍山市著名的人文景观与标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