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勉, 黄 颖, 李建明, 莫中菊
(1.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张家港215600;2.江苏中孚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张家港215600)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中国向制造强国发展的战略规划。同时,我国高度鼓励制造业通过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强调供给侧改革,要求实体经济以创新为抓手,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一个重要判断: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转变了过去40年来以GDP论英雄的绩效机制,中国经济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国家战略的要求,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我国宏观经济在经历了前期的快速成长期之后进入了“新常态”,制造业依靠要素投入带来的红利逐步消失,呈现低端成本优势减弱、中端缺少品质优势、高端缺少技术优势的严峻形势。在此宏观经济背景下,企业家需要转变财富创造思路,一方面要依靠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日益严峻的能源问题、生态保护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确保企业能够长期、均衡、可持续地发展。探讨一条高质高效、经济要素均衡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企业发展中的焦点。
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本质是研究企业和社会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热点,从最初的企业是否应该肩负社会责任的争论到今天形成基本共识,企业和社会的关系经历了以下几个核心阶段:企业社会责任—共享价值—包容性增长。
企业社会责任(CSR)最早由Sheldon于1924年提出[1],该阶段被视为企业和社会关系的“压力阶段”,企业被迫通过捐赠、捐款等慈善活动来应对社会群体的不满,维持和社会群体的良好关系。企业视各种社会责任的行为为一种成本支出,并没有和企业的业务联系起来,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被动的CSR[2]。
2011年,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发文“创造共享价值”(Creating Shared Value,CSV),正式提出了“共享价值”的观点[3]。共享价值是指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改善企业所处的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各项政策和经营举措。波特提出企业可以通过创造社会价值来创造经济价值,从而创造共享价值——做大整个经济和社会的价值蛋糕。该阶段被视为主动的CSR,也称为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4],即把社会问题和企业的战略作为一个整体,企业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群体的诉求而获得企业经营利润和良好的企业声誉。无独有偶,著名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曾强调“合适的企业社会责任就像在驯服一条龙,要把社会问题转化为经济利益,转化为生产力、人力资本、工作和财富”[5]。在该阶段,寻找合适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是企业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企业成长的结合点。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是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一个全新阶段,也译作“共享性增长”“包容性发展”。其概念最早于2007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在《新亚洲、新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报告中提出:“新亚行关注的重点要从应对严重的贫困挑战,转向支持更高和更为包容性的增长。”包容性增长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状态的一种描述,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经济以科学的方式增长,二是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共享成果,两者相辅相成。首先,包容性增长既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更注重发展的方式,即不仅要有数量,更要有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之间的相互包容。其次,包容性增长重点强调所有人的幸福,既要有同质的发展权利,也要有平等的分享权利,做到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相互包容[6-9]。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符合当前的社会背景:国际社会上,不同经济体之间的贫富悬殊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大,全球生态系统也遭到创伤,诸如全球变暖、生态退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同一个经济体内,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形成了贫富差距、经济增长降速、失业率升高等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包容性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Elena Ianchovichina在《Inclusive Growth Analytics:Framework and Application》一文中综合分析了贫困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给出了包容性的基本模式,并以赞比亚为例介绍了包容性增长的实践[10]。Gerard George等研究创新在包容性增长中的作用[11]。Jeremy Hall等研究了政策在包容性增长中的引导作用,他指出政策设计如果注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并举,鼓励创新,就会对企业增长模式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12]。Mark Dutz介绍了印度经济发展的困境,并指出从包容性增长角度进行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方[13]。我国学者王洪川研究了中国、印度、巴西等五个发展中国家的多个经济发展指数,比较了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增长水平和社会包容程度[14]。陈红蕾比较了中国省际的包容性发展指数,指出中西部包容性指数的不同和形成原因,并给出营造包容性增长的政策建议[15]。范轶琳从集群视角研究包容性增长,指出集群制度和企业能力对包容性增长起到重要作用[16]。邢小强等从营销、战略、制度与组织视角研究了企业实际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的模式,并给出了政策建议[17],等等。2018年,哈佛商学院教授Robert S.Kaplan等发文《消除贫困的终极解决方案:包容性增长战略》,指出如果想帮助贫困家庭和失业的城市年轻人进入主流经济体,企业及其他各方不能只着眼于当地问题,而是要重新定义区域生态系统。该文结合乌干达实际情况,介绍了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完整生态系统的成功案例,为包容性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指南[18]。
目前,多个国家和组织都在积极探讨企业—社会均衡发展的策略,并尝试把包容性增长付诸商业实践。在国际范围内,已经有多家企业开始实践包容性增长,例如IKEA的雨林保护计划、星巴克的咖啡豆公平贸易、TBS的可持续发展社区计划等,探索均衡增长之路。2016年,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批准构建全新的社会责任框架,加入工作保护条例标准、非歧视原则和社区医疗标准等,引导企业、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美国、日本、欧洲等国也在不断探索企业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路径,引领经济CSR的完善和进步[19-22]。如2012年日本提出社会利益共创型企业,强调企业不要把CSR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部分,而应视为经营本体[23],与包容性增长异曲同工。
通过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大概分为以下几个领域:一是微观层面的研究,探索企业包容性增长的手段。其中,多数研究者关注的是局部的企业行为,例如企业是如何通过实施特定的社会责任项目,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财富的分配,这属于企业在分配环节的努力。亦有研究者逐步深入到生产环节,即研究企业如何把利益相关者纳入到生产流程,共同创造价值。二是宏观层面的研究,学者以两个或者多个经济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和比较单个或者某几个经济指标与包容性增长的关系,或者利用某几个指标来比较不同经济体的包容性发展程度。可见,现有研究成果缺乏一个完整的战略模型和具体的商业模式。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包容性增长战略,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强调了公平、公正、包容、共享的基本理念,强调经济的和谐与均衡发展,但具有指导性的战略思路和商业框架还比较缺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包容性增长理论,以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包容性增长战略实施的影响要素、商业模式实践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尝试总结和归纳具有指导性的包容性增长战略模型和可操作性的包容性增长实施路径。
案例研究方法是通过案例调查与分析来描述管理现象和管理问题,解释和探索性研究[24-25],不仅可以创建新的管理理论,而且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与求证一般性理论在特定情境下的应用范围,尤其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在该阶段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经验,案例研究的方法有助于挖掘中国特色的管理文化和理论。
基于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研究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包容性增长战略和价值创造路径,解释包容性增长的商业模式和核心企业战略引导下的价值链协同创新及价值创造与共享行为。为了保证研究深度和资料翔实,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
苏州张家港市是中国主要的羊毛条出口基地,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旺盛的创新活力,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问题:经济增长方式未完全脱离要素驱动、规模驱动的传统方式,创新活动集中在产品、技术等局部创新,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提升经济效能是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必备环节。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江苏中孚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孚达”),是一家从事传统纺织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包容性增长战略,强调环境保护,注重产业链合作伙伴协同发展。同时,该企业以技术创新为锚,持续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产品质量的大幅提升,各项技术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得到了世界高端品牌的认可和合作。
数据收集是案例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本研究团队严格遵守案例研究的原则、步骤和方法,收集和分析多种数据来源,多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孚达”的实际运营情况。在长达两年的跟踪研究之后,获取了本文研究需要的数据。数据来源主要有三种:第一,半结构化访谈获取数据。本研究团队多次和“中孚达”董事长、董事长秘书、技术总监等多名高层管理者会谈,获取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二,研究团队成员进驻“中孚达”,通过观察和参加公司的会议、活动等,全方位了解企业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实践,为研究提供参考。第三,其他数据。“中孚达”是一家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和公司的公开信息是数据来源之一,公司内部文件和APP上的资料整理也为研究提供了参考。为了保证资料的信度,本研究首先尽量做到研究对象选择的多样化,观察和采访了“中孚达”主要经营者、主要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集团客户、藏区牧民等。其次是研究时间跨度广,持续跟踪观察了两年。最后,为了去除访谈者本身的局限性,两个团队多次进行不同角度的讨论和观点交换,以克服单个观察者的个人偏好。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遇到“中孚达”如下的决策场景:市场部报告公司技术创新绒条制品和成品获得市场高度认可,来自美国、意大利等世界著名品牌的订单增加,绒条需求量大增。财务部报告公司原有贷款1000万元,银行看不到报表上的预期收益,收回贷款700万元,目前公司只剩余300万元贷款。决策层为此进行了讨论:减少研发投入,安心做现有的市场和产品,公司可以快速创造利润。但长期低水平复制生产,不仅糟蹋宝贵的自然资源,也会让公司失去向高端制造发展的时机,不能以牺牲环境和牧民利益来换取短期的低质量增长,把中国制造带向世界舞台,唯有依靠持续的创新。同时,解决企业目前的资金困境需要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大力支持。事实证明,公司长期坚持的包容性增长战略为其打造了协同互信的供应链,供应链伙伴亦为其战略实施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其包容性增长战略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实现。
公司价值观是公司经营过程中的核心信条,代表全体领导层和员工的基本原则,不会随着产品、市场、新技术等外部因素而发生改变。“中孚达”的价值观形成于创业初期,并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宣传价值观,在核心合作伙伴中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凝聚发展力量。公司价值观的形成和统一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密切贴合行业实际的价值观。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来自于公司主要领导的经营哲学与理念。20多年前,绒制品行业曾经形势喜人,但是部分企业急功近利,导致市场恶性竞争、混乱无序。例如企业尽力压低原料采购价格,牧民把棉绒掺入动物绒、以次充好,企业之间以低价抢占市场等。这种以个体利益为中心的思路很快导致价值链崩溃,消费者利益受损,产业凋蔽,原材料价格大跌,企业失去市场,牧民失去生活来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外资企业乘机进入我国市场,形成垄断地位。亲历了纺织行业的兴衰之后,“中孚达”的创始者认识到,良性的产业发展环境需要理顺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确立全新的价值创造路径。“中孚达”把包容性增长作为公司战略,并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继而形成了企业的包容性增长价值观。
价值观在全员范围内的认可和执行。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公司价值观在全员范围内达成共识。“中孚达”为了让员工坚守企业的价值观,采用的不是说教,而是实地体验的沟通方式。公司创始人、中高层管理者和核心技术人员多次深入牧区,和牧民一起吃住,切身体会牧区的环境,倾听牧民的诉求,寻求包容性增长的路径。亲身体验和感受之后,企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都形成了一个基本认知:原材料来自于自然恩赐,保护环境决不能贱卖资源。这为公司价值观的执行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基础。
清晰化和透明化的战术帮助公司把价值观落到实处。通过重塑价值链来保证战略的实施。“中孚达”从技术、原材料、消费者三个支点重塑价值链。原材料是最宝贵的,要提升生产加工技术,高效利用原材料,绒条技术、精梳技术的创新为绒制品带来了更多的价值增值。在产品向消费者传递的过程中,满足终端市场消费升级的需要,坚持高端、真品的定位,通过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不断研制新品,稳步提升市场认可度和美誉度。好的原料和技术才能创造好的产品,最终在市场终端将价值变现。“中孚达”进一步将终端市场的部分红利返回给牧民,引导牧民跳出原材料的局限,放眼终端市场,和企业一起努力致力于成品质量的提高,更好地保证原材料的供给质量。同时,公司输出技术到牧区,在原材料产地建设了绒条分梳工厂,派驻技术工人指导牧民,选派牧民到张家港学习纺织技术。这项管理上的创新为牧区带来了就业,也为公司带来了高质量的原料,在包容增长的框架下实现了共生共荣和价值链增值。统一和清晰的价值观实现途径帮助该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凝心聚力,为包容性增长的商业模式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孚达”的成长是一个追求卓越的过程,围绕公司的核心业务持续不断地优化和提升。例如,在藏区建立原材料采购和加工基地,开发新的特种动物绒,和知名大学对接研究新的纺织技术等,逐步建立公司的核心竞争地位。
“中孚达”创始人毕业于纺织专业,依靠张家港本土纺织产业的雄厚基础,其创业是从事二手纺织纺纱设备的改良和销售,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最初的创业风生水起。但是,他同时发现我国在纺织技术方面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之后开始在学习进口设备的基础上改良创新,为使设备效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他一边研究设备一边纺织实验,由此逐步深入到纺纱及绒条生产技术的研究。
技术创新。“中孚达”成立之初的创新因子不断延续和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消费者为中心开展多项产品创新,针对终端市场消费升级的需要,该公司开发出多种市场上前所未有的高科技产品,满足消费者热点需求,填补市场空白。例如,该公司利用先进的印染技术,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产品结合在一起,开发了“恭王府”等系列文化产品,文化认同不但拉近了和中国消费者的距离,也让海外客户趋之若鹜。再如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山羊绒的使用,“中孚达”积极研制新的动物绒原材料。结合牧区特有的物种状况,公司逐步从山羊绒转向骆驼绒和牦牛绒,保护了生态环境,并为消费者带去更高质量的驼绒、牦牛绒产品,也吸引了来自意大利、北美等知名奢侈品牌的生产订单。
在持续不断的创新过程中,公司从原料分梳、绒条制条、纱线制作到成品,每一道工序都在创新过程中不断提升。目前,该公司生产的牦牛绒条密度达到了300支,羊绒围巾密度达到了400支,处于业内领先地位。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中孚达”已经成长为国内著名的绒制品高新技术生产型企业,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填补了国际、国内空白。
管理创新。“中孚达”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公司活力。在股票市场上,公司注重股东利益的稳步提升,但不会单纯为了迎合投资者而损失公司长期包容式发展的战略。为了转型升级,“中孚达”投入资金,研发新材料,并积极探索多种融资方式,以解决公司转型发展的资金瓶颈。在员工的分配制度上,坚持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多种激励机制,通过授权一线员工,减少管理层级,降低成本,激活企业人力资源活力。在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管理上,积极整合供应链资源,坚持公平采购,鼓励牧民参与分红,加快技术向外转移等手段,构建了一个稳定有序的原料市场平台。同时,该公司利用自身的网站、APP、小程序等多种媒体方式保持与消费者的互动,了解消费需求趋势,开展集团定制服务。
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中孚达”带动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一起发展,公司股东和员工、牧区牧民和当地政府以及国内外合作商家都从中受益。安心做生产代工享受现有市场的成功,还是转型升级做民族品牌?在长期和外商打交道的过程中,该公司高层管理者深感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没有品牌,好的产品也只能低价卖给品牌商,价值链的利润多数被国外品牌商占有,稀有的动物绒资源白白流失。同时,依靠国外品牌商的订单生存,企业远离消费者,缺少话语权。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牧民利益,和品牌商争夺公平的话语权,“中孚达”居安思危,跳出舒适区域,创建了自己的民族品牌Woolife,并在国家供给侧改革大政方针的指引下,针对消费市场的变化,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不断研制新产品。在此基础上,2017年10月,公司联合同行业合作伙伴,成立了首个驼绒产业联盟,引导健康的行业发展氛围。企业抱团成长,坚持持续化的全面创新,把驼绒产品做成高端化民族产品,同时响应国家号召,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造福于民。
纵观案例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包容性增长战略和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成为企业成功的根本动力。企业的成长之路就是一条创新之路,尤其是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和新技术的应用为企业发展赢得了先机。同时,配套的制度创新激励了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升了整条供应链的效率,为公司和利益相关者带来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相互支持和配合,尤其在公司遇到资金困境的时候,利益相关者的团结、相互信任为公司提供了宝贵的发展空间。可见,“中孚达”的包容性增长战略为其商业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方向和决策指导,在商业模式的具体实践中,全体统一的价值观、持续的创新能力及其均衡的利益分配方法成为企业不断进步的核心要素。
在案例企业中,企业首先在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凝心聚力,形成公司发展的价值准则。其次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不断优化和生产效率改进,提升产品质量,根据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进行技术和生产的调整。再次,企业强调创新,提升供应链整体学习能力和技术水平,为企业提供了能力扩张和价值增加的源泉。最后,带动利益相关者一起成长,不但在公司自身的生产和分配环节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发展空间与机会,而且在行业内形成产业联盟,鼓励更多的商业伙伴加入包容性增长的商业生态系统。通过案例描述,我们梳理出企业包容性战略的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包容性战略实施路径框架
在“中孚达”的包容性战略实施路径中,其“价值增加”和“分享与授权”两个部分充分体现了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一是经济以科学的方式增长,二是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突出表现为依靠创新实现价值创造,通过价值分享实现利益相关者共同成长,详细论述如下:
一是以创新为锚。围绕全产业链进行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并通过供应链协同实现创新在供应链上的转移和价值创造,如图2所示。
图2 核心企业主导下的供应链创新
首先是生产端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中孚达”诞生和发展的基本因子,创始人的技术专长以及校企合作等开放式创新过程,为企业积累了更多的技术优势,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企业在行业内的领跑地位。可见,开展生产技术创新,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其次是消费端的产品创新。围绕终端市场消费升级的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近距离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利用传统文化生产创意文化产品等,这些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举措帮助公司获得市场,继而为产业链利益相关者带来收益。
因此,全产业链的创新是案例公司的价值源泉。创新能力为其后来的供应链资源整合和战略实施打下基础,创新成果也为公司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产业链话语权提供保证。
二是通过包容性战略构建良性循环的商业环境。系统是资源之间的以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基础的有机协同过程。公司通过技术转移、创新商业模式等手段,粘结供应链合作伙伴,形成一个合作共赢的闭环供应链生态系统,如图3所示。在闭环供应链中,价值增值一部分作为红利返还给牧民,激励牧民和公司一起致力于原材料产量与质量的提升,一部分投入技术研发,为消费者创造更多高质量产品,以此为未来的价值增值提供土壤,创造更多预期的价值,实现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的共同成长。
图3 闭环价值链生态系统
当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都有机会共同分享价值增加的时候,信任和积极性也建立起来,为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树立起愿景:当他们切实地感觉到自身或者子女能够加入利润分享的行列中,他们就会和企业家站在一起,挺过短暂的困难。这在“中孚达”面临资金困境的时候,牧区的牧民们自发支持企业发展,晚收原料货款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包容式发展能够促进互信,降低信任成本,提高效率并且减少冲突。
不可否认的是,“中孚达”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资金的困境。如前所述,企业因为银行撤资而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幸运的是依靠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相互信任和帮助得以度过困境,但处理不当将会遏制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阻碍企业转型升级。因此,企业创新需要有力的外部环境保障,制度创新也是创新的重要环节。
图4 企业包容性战略模型
结合战略制订实施的理论基础,并且在对案例企业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拟提出包容性增长战略模型,如图4所示。
企业包容性增长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模块:战略制定、利益相关者参与、战略实施、绩效管理。战略制定是公司价值观在内部员工管理和外部合作伙伴中的沟通与贯彻,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包容性战略需要得到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并有相关的管理思想、管理程序支撑战略制定和实施。利益相关者参与是核心驱动环节,尤其是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如重要投资人、客户、政府等会直接影响战略制定和绩效管理。企业需要加强和利益相关者的沟通,获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战略实施是通过具体的商业模式,进行价值创造和价值分享的过程。绩效管理是考核战略实施效果的指标选择、测量、报告和优化的过程。目前,国际通用的方法是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最新的GRI发布于2016年,用利益相关者面板数据代替传统的财务数据,评估企业社会责任,指标包含经济成长、环境保护、社会影响等多重指标。
本文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容性增长的实施路径和战略模型,结论如下。
第一,包容性增长理念需要依靠完善的战略实施框架得以实现。光有想法是不行的,企业需要结合自身行业的实际探讨具有操作性的战略,并通过配套的商业模式、利益相关者管理及绩效管理,保证战略在具体业务中得到实施。同时,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企业需要不断学习,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认知能力,以确保企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寻找和利益相关者共同发展的商业模式,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包容性增长战略需要依靠具体的实施路径得以实现,创新成为关键因素。企业通过创新有能力提高生产力,并通过包容性战略改善生产关系,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公平正义的方式,让发展的成果普惠广大利益相关者,尤其是自然生态和弱势群体,使得包容性增长得以良性循环,生生不息。
第三,包容性增长战略强调增长和分享的同步发展与平衡协调。增长不能靠数量增长,要靠质量增长。质量增长不是靠要素投入,或者暂时的资本红利、政策红利和人口红利,而是靠扎实的创新,依靠创新提高要素生产率,才能带来切实有效的增长。因此,企业需要注重自身内涵式发展,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分享需要依靠增长带来的价值基数,好的分享机制会进一步促进预期增长,实现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四,包容性增长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企业、政府、投资人、消费者等众多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和行为直接影响战略的执行效果。因此,未来的商业环境需要加强商业文化建设,全民倡导绿色、环保、和谐、包容的发展理念,将有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包容性增长战略颇受关注,但缺乏成熟性的战略模型和商业模式的背景下,本文从单个案例出发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观察其实施路径,发现公司经营背后的逻辑和规律,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包容性增长模型,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研究的局限在于,研究推论是在现有文献缺乏的基础上,根据单个企业实践总结出来的探索性理论框架,尚未得到大样本企业的验证和推广。后期研究需要大样本、多案例,以及定量分析和描述统计,以验证和完善包容性增长战略的研究成果。同时,在未来的研究方向中,包容性增长战略实施效果的定量化评价也是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