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脱贫研究的轨迹、热点与趋势
——基于CSSCI数据库的Citespace 软件可视化分析

2019-10-12 03:13明,
关键词:图谱聚类精准

程 明, 吴 波

(1.中共六安市委党校,安徽六安237010;2.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合肥23002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成就,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在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完成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扶贫和脱贫是从政府与社会这一扶贫主体和贫困户这一扶贫客体两个不同维度提出的概念。对扶贫脱贫的研究,已有的相关文献呈现出本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但仅凭借人工阅读的方式进行总结,存在着研究方法陈旧化、研究内容同质化、观点提炼主观化、热点挖掘片面化、前沿发掘滞后化等弊端。在脱贫攻坚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扶贫脱贫的研究成果亟需梳理总结。基于此,本文拟从文献计量学视角,对十八大以来扶贫领域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科学完整地把握本领域的研究热点、演变特征、发展态势提供借鉴。

一、数据来源、处理及工具

在CSSCI数据库中选择高级检索,检索时间为2018年11月10日,以“扶贫”为关键词,时间跨度为2012—2018年,检索得到相关文献1262篇,剔除无效文献34篇,获得有效文献1228篇。以“脱贫”为关键词,时间区段同上,检索得到文献254篇,去除无效文献2篇,有效文献252篇。利用excel表格对文献查重,有16篇重复,最终共获得数据来源文献1464篇。

Citespace是近年来兴起的用于绘制、分析海量文献数据的知识图谱,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领域,知识图谱的发展为研究学科的关键知识结构、关键人物和他们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可能[1]。图谱使用术语及参数说明如下:频次(frequency)指关键词、机构、突发词汇等统计指标出现的频率,图谱中知识节点的大小与其频次呈正相关;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是衡量知识图谱网络中本节点与其他节点间连接程度的量化指标,中介中心度的高低与其重要性成正比;聚类效果指标(Modularity Q,Mean Silhouette以0.5为临界值,小于0.5说明知识聚类特征不明显)是对知识图谱聚类效果的判断依据;突发词汇(burst terms),突变度是反映特定时段内词汇被引频率变化的重要指标。运行Citespace软件,time slicing选择2012—2018年,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selection criteria选择top50%。

二、扶贫脱贫研究整体概况

(一)学科分布特征

从表1的学科分布看,关于扶贫脱贫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微观层面的扶贫脱贫内涵是以经济发展为诉求,对社会群体收入的调整与再分配,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居民的基尼系数也快速升高,说明很多人并未享受到由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个人经济红利,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产生了经济增长的减贫效益下降现象。而宏观的扶贫脱贫理论范畴更广,从社会政策角度出发的反贫困概念强调以贫困地区为主体的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2],对于分布在管理学、民族学、教育学、图书馆、情报与文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都可以看作社会学的范畴。因为无论从致贫原因还是扶贫方式看,扶贫脱贫都涉及到教育公平、文化服务、医疗卫生等社会学研究范围的贫困群体权利的享有问题。

表1 扶贫脱贫研究学科分布

(二)年代分布特征

从图1可以看出,关于扶贫脱贫领域的研究从2012年起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特别是2015年以后文献数量迅猛增加,到2017年达到峰值,截止到作者检索时间,2018年文献数量已达到273篇。可见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后,学术界对扶贫领域的关注度逐年增加,研究成果体量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图1 扶贫脱贫研究年代分布

(三)期刊分布特征

限于篇幅,表2列出扶贫脱贫研究刊载文章数量排名前十的期刊,《农村经济》刊登的文章数量居于首位,达到 67篇,占总发文量的4.57%;《贵州民族研究》和《贵州社会科学》发文量均为56篇,均占总发文量的3.82%。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期刊的发文数量占总发文量的29.79%。从期刊类型看,扶贫脱贫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农业农村类专业期刊、高校人文社科版学报以及时政社科类综合期刊,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性和较强的专业性的特点。

表2 扶贫脱贫研究期刊分布排名及占比

(四)核心作者与作者合作分析

运行Citespace,节点选择作者,提取每年在扶贫脱贫领域研究发文数量前50名的作者,经过寻经网络算法修剪后聚类,生成知识图谱(图略)。

在1464篇样本文献中,发文量最多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汪三贵教授,达到18篇;其次为华中师范大学的黄承伟教授和四川农业大学的庄天慧教授,均为16篇。核心作者是一个学科学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对该学科研究前沿与趋势的研判和学术话语权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德里克·普赖斯定律关于核心作者的计算公式:其中M=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Nmax为统计年限范围内最高产者发文量),可以计算出M为3.17篇。由此,可以确定扶贫脱贫领域的核心作者共有34位,发文数量共248篇。核心作者发文数量排序见表3(仅列前十位)。

表3 扶贫脱贫研究高产作者发文量排名

据统计,34位核心作者总计发文量达到248篇,占总发文量的16.93%,与普赖斯定律揭示的50%的标准值相差甚远,说明目前关于扶贫脱贫研究的核心研究群体尚未形成。从作者单位来看,排名前十的高产作者均来自高校的特征异常明显。

聚类分析发文作者间的合作共有节点175个,连线 104 条,Modularity Q=0.9597,Mean Silhouette=0.4255,网 络 密 度 Density=0.0067,表明该领域作者之间的合作密度处于较低水平,与表3的分析结果一致。分析发现,汪三贵与曾小溪、胡联、王瑜、殷浩栋之间,韩广富与赵佳佳、何玲,李小云与唐丽霞、许汉泽,左停与李博,黄承伟与高飞、万兰芳、邹英、袁泉、向德平,庄天慧与杨帆、曾维忠,黄承伟与刘欣,陆汉文与覃志敏、岳要鹏之间等均有过两次以上的合作经历。但总体来看,本领域作者间合作密度较低,高产、高被引作者合作次数相对较多,非高产、高被引作者合作经历较少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五)作者共被引分析

作者共被引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界对该作者学术水平的认可程度,是作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体现。运行Citespace,选择“cited author”进行聚类,有节点238个,连线318条。

表4 扶贫脱贫研究高被引作者排名

分析发现,李小云、庄天慧、唐丽霞、邓维杰、世界银行等专家和组织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度,表明这些学者或组织在扶贫脱贫领域知识传递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媒介作用和信息控制权,是本学科知识流动的重要关口。中国人民大学汪三贵教授是共被引次数最高的学者,达到206次,其次为黄承伟114次、李小云110次。值得关注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关于贫困的研究,如《以自由看待发展》《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等经典著作是国内学者经常引用的文献来源。

从表5可以发现,排名前十的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均聚焦于精准扶贫领域,汪三贵、左停、邓维杰等学者的文章具有明显的高被引特征。特别是汪三贵、郭子豪发表于《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的文章《论中国的精准扶贫》被引用次数高达79次。该文从精准扶贫的定义和作用入手,认为精准扶贫是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致贫的因素与障碍,通过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达到稳定脱贫的目标,精准识别、精准扶持和精准考核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难点。建议从改革贫困标准制定方法、完善精准扶贫考核机制、建立探索贫困户受益机制、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等方面加强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创新[3],是扶贫脱贫研究领域的代表之作。中国农业大学的左停等学者在《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发表的《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一文也具有很高的学术认可度。该文的研究对象聚焦在精准扶贫的扶贫政策与机制,提出精准扶贫的技术靶向是实现由贫困县向贫困村目标转向和扶贫实践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扶贫资源分配使用方面的“精英捕获”现象,并将其纳入公共管理学中“中央与地方”、社会学中“社会控制”和“社会成本”三重视角来考量,指出目前精准扶贫存在着规模控制所引发的贫困村或户被排斥于精准识别之外、村内平均主义思想盛行、扶贫开发有效手段不足、不同区域贫困户识别标准差异化等现实困境[4]。此外,邓维杰剖析了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规模排斥、区域排斥、识别排斥、需求排斥等各类型排斥问题,并从贫困村分类、贫困人口规模确定、扶贫模式等维度给出对策建议。

表5 扶贫脱贫研究高被引论文

综合分析表3、表4、表5,发现我国扶贫脱贫领域的高产作者多是高被引作者、核心作者、高中介中心度作者,说明这些作者是该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骨干,同时他们的研究主题内在联系紧密,具有高度契合性。

为进一步挖掘共被引作者具体的影响领域,本文采用LLR(log-likelihoodratio)算法来聚类标注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发现中心关键词有精准扶贫、多维贫困、暂时性贫困、精准捕获、瞄准目标偏离、精英捕获、实践困境、生态敏感区、暂时性贫困、多元扶贫开发模式、旅游扶贫、数字不平等、小额信贷等。结合知识图谱和表4、表5,同时研读与总结高被引作者文章的具体内容,可以将这些作者划分为四大不同流派的学术群体。

精准扶贫理论研究流派。代表人物有李小云、汪三贵、庄天慧、邓维杰、唐丽霞等,主要研究精准扶贫的内涵、实践困境、运行机制等内容,如精准扶贫视角下的产业扶贫、驻村机制等。中国农业大学唐丽霞教授梳理了我国扶贫瞄准机制、精准识别机制、精准帮扶机制、精准考核与退出机制的演变过程和政策实践,并指出了具体的问题所在[5]。精准扶贫理论研究流派是研究学者分布最为集中,研究成果最为丰硕、密集的学术群体。

多元视角下扶贫理论研究流派。该学术群体善于将扶贫脱贫理论与其他学科融合,从不同视野探究扶贫脱贫相关理论,如郑瑞强从新型城乡关系的受益机理、大数据思维等方面探索连片特困区的精准扶贫优化机制[6]。范和生和唐惠敏从社会治理维度剖析当前精准扶贫的实践逻辑与制度困境,改进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从而构建“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社会协同、村民参与”的多元主体农村贫困治理体系[7]。

扶贫实证研究流派。该学术群体以扶贫实际案例为数据源,分析扶贫治理模式、政策逻辑等,代表性学者有左停、黄承伟、葛志军、邢成举等。例如,左停从社会保障、公益性岗位扶贫、政府购买服务扶贫、扶贫移民搬迁等现实案例来加强扶贫理论研究[8];黄承伟以贵州省石漠化片区为例,从制度、技术服务、劳动力资本、生态资本等维度探究减贫与生态耦合中该区草场畜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机制,总结了草场畜牧业产业扶贫过程中减贫与生态有机结合产生的绿色减贫效应,同时总结了该模式的风险与不足[9]。

扶贫政策研究流派。该学术群体的代表人物有陆汉文、向德平、易柳等。陆汉文阐述了我国不同时期移民扶贫政策的演变历程与时代特征,并预测扶贫移民的非农安置以及推进扶贫移民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正成为我国扶贫移民政策发展的新趋向[10]。向德平描绘了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治理政策的演变历程,认为我国在参与主体、内生动力、治理路径、扶贫机制、考核指标及监督评估体系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11]。

(六)期刊共被引分析

以“cited joural”为节点,top n=50,top%=10%,生成最小分割树,得到扶贫脱贫研究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图略)。

分析知识图谱和表6,发现《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等期刊既具有较高的被引频次,同时具有很高的中介中心度,说明这些期刊在扶贫脱贫研究共被引期刊知识图谱中发挥着重要的知识节点作用。结合表2,发现《贵州社会科学》《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等期刊的发文量与共被引频次呈现正相关,但《贵州民族研究》《求是》《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时政和高校学报类等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期刊,无论是共被引频次还是中介中心度都未能进入前十,学者共同选择的往往是《农业经济问题》《社会学研究》等农业经济和社会学类权威期刊。同时,一些国外经济发展类期刊受到国内学者的青睐,如《World Development》《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等期刊的共被引次数分别为70、58、27次,说明国内众多扶贫脱贫研究学者高度关注国外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表6 扶贫脱贫研究期刊共被引次数排名

(七)研究机构合作分布

以“机构”为节点运行Citespace,可得到扶贫脱贫研究机构合作知识图谱(图略),节点86个,连线16条,Modularity Q=0.9082,Mean Silhouette=0.1515,网络密度为0.0044。由于作者机构署名不统一,导致同一机构作者在Citespace分属不同机构,如同为中国农业大学作者,但有人署名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为此,本文统一使用一级机构名称来统计。统计发现,发文数量最多的学术机构是中国农业大学,其次还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排名见表7。这表明我国扶贫脱贫领域研究机构一方面集中于科研实力雄厚的高等科研院所,另一方面又存在高等院所之间合作密度较低的突出问题,不利于联合攻关一些重大的研究课题,难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团队。

表7 扶贫脱贫研究机构发文量排名

三、扶贫脱贫研究热点分布与学术前沿可视化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对论文主题及内容的高度提炼、概括与核心表征,是对一学科研究热点的集中反映,关键词词频的分布态势代表了该领域研究主题的迁移路线。共词分析是文献计量学中最为常用的统计方法之一,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键词同时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即称为关键词共现,关键词共现频率与关键词之间的连接紧密程度成正相关,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透过学科主题之间的关系,揭示本领域研究的知识架构、研究热点与演变轨迹,描绘出该领域的学科范式。共词聚类则是在共词分析的基础上,以共词出现的频率为分析对象,利用聚类的统计学方法,把共词网络关系简化为数目相对较少的聚类的过程[12]。本文以扶贫、脱贫为关键词绘制共现图谱,参数设置:节点选择keyword,top n为50%,运行Citespace,得到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略),nodes=113,links=102,表示共有113个关键词节点和102条关键词之间的连线。

表8 扶贫脱贫研究关键词频率排名

采用LLR算法对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进行聚类标注,其中Modularity Q=0.826,Mean Silhouette=0.3684,网络密度Desity=0.0141。结合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和聚类图谱,发现目前扶贫脱贫知识网络共有14个包含较多关键词的主题聚类,分别是连片特困地区、文化扶贫、教育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摆脱贫困、脱贫攻坚战、精准识别、新型城镇化、贫困治理、旅游扶贫、贫困农户、武陵山片区、文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根据主题聚类结果,可将扶贫脱贫研究成果划分为五大知识域,构成本领域研究的知识板块基础。

贫困基础理论知识域。本知识域包含的聚类标签词汇有脱贫攻坚、摆脱贫困、贫困农户等,是关于贫困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扶贫、扶贫开发等关键词。扶贫开发是改革与重塑过去救济式扶贫路径,区别于传统的“输血”而进行“造血”的扶贫理念,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是我国扶贫开发的基本思路。

精准扶贫机制知识域。本知识域包含的聚类标签词汇有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等。精准识别是开展精准帮扶、精准考核、精准评估、精准脱贫的关键性和基础性工作。目前多采用家庭收入作为贫困户的识别标准,但家庭收入具有动态性和不可预见性,因此贫困具有“脆弱性”。构建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并对扶贫对象加以预估和动态调整,才能真正做到精准识别。

典型贫困地区研究知识域。本知识域包含的聚类标签词汇有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区具有贫困发生率高、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等显著特征,成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武陵山片区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典型代表,涉及到湖南、湖北、重庆和贵州等众多省市,由于区位劣势加上经济基础薄弱,该片区贫困发生率极高,成为我国较早实施的重点扶贫区域。

脱贫模式构建知识域。本知识域包含的聚类标签词汇有文化扶贫、教育精准扶贫、旅游扶贫等。文化贫困是引起贫困发生的深层次、基础性要素构成,文化扶贫理念是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贫困地区的文化扶贫可以归纳为三个不同向度:一是贫困文化的形成机理研究,主要侧重于贫困文化的形成原因、贫困文化特性、贫困文化“内生性重构”现象等;二是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研究,特别是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逻辑起点,探究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平化、均等化的制度架构;三是精准扶贫视域下文化精准扶贫的基础理论、实践路径和评价体系研究。

教育精准扶贫是阻抑贫困代际传递的基础性、前瞻性、先导性工作,旨在为扶贫对象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对从根源上摆脱贫困意义重大。现阶段,我国教育扶贫正在经历由注重教育起点到注重教育过程、由扶贫主体单一化(政府)向多元化(社会参与)、由粗放式教育扶贫向精准式教育扶贫的质的转变过程。

旅游扶贫是以贫困人口受益最大化为导向的旅游开发活动,旅游扶贫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性,表现为由政府主导、企业运行、民众参与的扶贫开发机制,贫困人口是旅游脱贫最终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受益者。

学科融合研究知识域。本知识域包含的聚类标签词汇有新型城镇化、贫困治理等。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取向是以人的合理需求为导向,通过主体的多元合作与共同参与,构建实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制度规范。黄承伟、覃志敏基于乡村治理的整体性视角来研究精准扶贫[13],这一研究趋向更加重视乡村治理格局的有序重构,并提倡在国家和社会的双向互动下实现精准扶贫,以此再造良好的基层治理秩序。

(二)扶贫脱贫研究热点分析

在Citespace中,高频关键词折射出了该学科的研究热点,利用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的高频关键词,结合表8分析可见,精准扶贫、扶贫开发、扶贫、脱贫攻坚、精准脱贫、旅游扶贫、民族地区等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特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旅游扶贫、文化扶贫、产业扶贫等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均大于0.1,可视为关键节点。可见它们在知识网络图谱中具有极高的重要性,是本领域学者研究的聚焦点。

运行Citespace中自带的Timeline view视图分析功能,得到图2。Timeline view视图分析能更清晰地从时间维度刻画研究热点,图谱中用圆圈重点标注。分析发现,2012年学者研究侧重扶贫开发、扶贫模式,特别是旅游扶贫的方式;2013年聚焦贫困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区、扶贫政策等;2014年集中于精准扶贫;2016年侧重文化扶贫;2017年生态扶贫、贫困治理、普惠金融等成为热点;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改革开放等关键词成为研究热点。

(三)扶贫脱贫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前沿

突发词汇是指变化率高、频次增长速度快的词汇,是用词频的变动趋势即突现度,而并不仅仅依据词频的高低来描述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图中圆圈标记的节点是具有较高中心性、在知识网络中较重要的节点。突发词汇分析,term type选择burst terms,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参数为(30,5,10)、(6,10,30),nodes=169,links=268。

分析不同时间段所对应的研究主题,发现精准扶贫成为突变程度最高的词汇,表明该词是学者研究最集中、最重要的内容。突发度最高的三个词汇分别是扶贫开发(20.13)、扶贫(11.86)、旅游扶贫(6.86)。

分析发现我国扶贫脱贫研究主题不断深入,经历了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实践路径再到政策反思的学术历程。通过梳理发现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脱贫的研究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三阶段。

初步探讨期(2012—2013)。学者关注的是扶贫基本理论以及特殊区域的脱贫,研究重点是扶贫的概念内涵、贫困人口界定、贫困开发政策、扶贫项目、贫困地区划分等基础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产业扶贫成为摆脱贫困的重要抓手自2013年就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多维贫困即贫困户的识别不能仅是收入消费层面的指标,还应涵盖教育、医疗、文化等不同维度。

图2 扶贫脱贫研究Timeline view可视化分析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湘西后,少数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区等扶贫的重难点和特殊区域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更是成为学者研究的“聚集区”。精准扶贫的理念强调扶贫的政策给予要与扶贫对象的实际需求高度吻合,与以往“大水漫灌”式的扶贫具有本质的区别,构建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的价值导向和制度遵循,成为我国现阶段扶贫的主要方式和基本方略,这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实事求是基本原则在社会建设领域的生动实践。此时,贫困地区、区域发展、扶贫项目、少数民族地区、集中连片区成为突发词汇,表明学者在这段时间关注较多的是区域性贫困的扶贫政策、扶贫开发问题。

快速增长期(2014—2016)。2014年的突变词汇有精准扶贫、脱贫、金融扶贫等;2015年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扶贫等;2016年,脱贫攻坚、精准脱贫、文化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等成为突变词汇。在对贫困的基本理论有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学者的研究重点转移至如何实现脱贫的实践探索,特别是党中央精准扶贫的理念提出后,学者们深入探索了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径构建,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生态扶贫等系统完善的扶贫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成熟稳定期(2017年至今)。2017年,教育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可持续生计、实践困境、生计资本、社会治理等词汇成为突变词汇。随着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日益临近,如何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可持续性的脱贫成为扶贫脱贫研究的最新趋势,同时加强社会治理被推向了最新前沿。2018年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改革开放等成为研究前沿。特别是由扶贫脱贫走向防返贫保障机制研究;如何实现扶贫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互为促进;后扶贫脱贫时代与国家“三步走”战略部署关联度耦合分析;由绝对贫困的扶贫脱贫到相对贫困的升级与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等问题均将成为研究热点区域。目前,已有学者展开此方面研究。例如,徐虹和王彩彩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精准扶贫进行再认识、再判别、再评价,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精准扶贫包含了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之外的实现乡村社会、文化、生态和生活全面提升的更广泛的内容[14];易柳和孔繁金从改革开放的视角探析40年来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创新与前瞻等问题[15-16]。

四、结语

本文以CSSCI数据库中十八大以来扶贫脱贫研究文献为样本数据,梳理总结了扶贫脱贫研究的外部特征、主题分布、学术前沿等内容,得出结论:一是十八大以来,关于扶贫脱贫的研究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相关研究爆发式增长。高产作者同时具有高被引、高中介中心度的特征,且多来自高校。二是精准扶贫是十八大以来扶贫脱贫领域研究最为集聚的主题,理论层面多围绕内涵、机制、绩效评级等展开,实践层面多为文化、教育、产业、旅游等扶贫模式。三是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围绕这两个主题开展精准扶贫研究将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

猜你喜欢
图谱聚类精准
绘一张成长图谱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精准扶贫二首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