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学理通透,内容坚实,情感深沉,背景厚重的好书
——评周凯模主编《岭南音乐文化阐释》丛书

2019-10-12 07:26:04罗艺峰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学理丛书岭南

罗艺峰

读到六卷本《岭南音乐文化阐释》丛书,不惟对其宏大的规模、精巧的学术设计和坚实的第一手内容感佩不已,也被作者们对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浓烈情感和书中展现的岭南文化的厚重背景所深深打动!读这套书,其实是行万里路,是和作者们一起再走一遍他们走过的路;读这套书,更是体验作者们在城乡间行走时所经历的强烈文化情感;读这套书,使我想起人类学家邓启耀教授所说的“走野路,说人话”的至真至情,本丛书的许多作者,都是走野路、说人话的真正以田野工作为扎实学术研究资源的学者。

图 六卷本《岭南音乐文化阐释》丛书

丛书好编,也不好编。《说文》:“丛,聚也。”故丛书往往是把一些作者纠结在一起,各展才情,各写各的,结果不免落入古人所谓“网密事丛”,虽有好的初衷,却最后还是落入杂乱丛芜的状态。学术丛书要编得好,不仅要求每一篇入选的著作要好,更要有整体的设计和理路,仿佛先贤释“丛”字所说的“百草丰茂”的春天,春天统摄了百草,百草欣荣了春天,单篇著作好,整体观读佳。面对极端复杂、丰富而又历史悠久的岭南音乐文化,丛书主编一开始就特别强调,一定要有一个学术阐释逻辑的整体设计和相应的书写策略,以免流入“杂乱丛芜”的遗憾。

因此,本套丛书第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学理通透。丛书主编、星海音乐学院教授周凯模博士,根据岭南复杂的民系或族群自己的乐种、乐类、乐器、乐俗、乐文、乐艺等特点,制定了一条透彻阐释这些对现代社会弥足珍贵的鲜活民间音乐文化的阐释路线,她把这条路线设定为“人类学阐释—社会心理学阐释—乐学阐释—乐种学阐释—艺术特色阐释—文化阐释”,最终归结到“文化”。为什么?正如主编周凯模教授所说,任何地方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各地文化基因既富有特色,也有相互交融的传承现象,本套丛书将通过“人-心-乐-器-艺”,即俗象、心象、乐象、乐器、乐艺各个层面的剖析,达到逐步走向整合性文化阐释的学术建构模式。这种学术建构模式,提供了一种整合研究地方文化,并将其转化成“地方知识教育体系”的可能。这是地方音乐研究各种模式中的新型组合,是彰显岭南音乐特征及阐释模式整体逻辑结构的有效策略。她期待从考察事实出发,以宽宏的学科跨越与有机交融,达到对岭南音乐文化不同向度的深层描述。在评论者看来,这套逻辑的最终阐释归结到文化阐释,而文化阐释正是最重要的阐释,也是解释人类为什么会有音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乐的根本性阐释,因为,人是文化的,音乐是文化的,音乐学术当然也是文化的,而这条学术路线,显然是基于对中国现代进程中所出现的文化问题的深刻思考。

是故,我们不难看到,丛书每一部著作,都非常强调田野和理论的结合;而整套丛书,又有机互补,完成预设学理的贯通。

周凯模等著《岭南民俗音乐的人类学阐释》一书,是以“俗象”为本的阐释。这部50多万字的大著,首先就说明自己的“学理背景”,人类学为什么可以阐释音乐民俗?仪式音声为什么应该有解读框架?民俗音乐考察的科学性何在?对于在民俗文化事象中的活态音乐形式的观察和研究,作者坚持“主-客位”跨文化学理以及对“他者阐释的再阐释”的反思性方法。面对复杂丰富的岭南民间民俗,如乐社、琴艺、歌墟、乐教、佛教焰口、跳花棚傩俗以及岭南特有的、也是极端复杂的多种地方语言语音,如何观察?如何记述?如何思考?如何分析?没有学理的前期领悟,绝无可能写好这部反映岭南民俗音乐文化的著作。故作者在本书中纳入了非常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学科理论,务必使每一位参与写作者明白自己的学术取向和立场,也期待读者在广阔的学理背景上阅读。

张曦所著《岭南潮州音乐的社会心理学阐释》一书,是以“心象”为本的阐释。同样,本书开首就是“阐释的学理介绍”,把自己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视角和相关学科基本概念呈现给读者,把自己的方法、设计和研究步骤明白示人。作者是潮州人,她对自己家乡的认知和观察,有着特别的长处,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可能反映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潮州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如宗祠传统,与音乐活动是什么关系?集体意识如何反映在音乐群体的特征里?潮人个体在音乐活动中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潮人群体音乐活动中的“神-人关系”如何?潮州传统里的女性在音乐活动中的角色等等,不仅需要个案,更需要社会心理学与人类学考察结合的方法。这一研究,是立足于社会心理学的跨学科学理阐释。

蒋燮所著《岭南客家音乐的乐学阐释》一书,是“乐象”为本的著作。作者第一单元就打出“岭南客家音乐的文化语境阐释”的标题,把研究对象、学理与书写作为本书的开头。作者首先限定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岭南”“岭南客家”“岭南客家音乐”,这非常重要,客家历史上分布很广,岭南客家当然不同于江西客家、福建客家、广西客家、海南客家、南洋客家……,其语境不同,音乐自然也有差别,故乐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也不一样。如此,作者需要非常明白,乐学是什么?要什么?做什么?为什么会有从“技术性学问”发展到“专门性学科”的问题?什么是乐学阐释的关键?从而带出以朱载堉的乐学与格尔兹文化阐释理论相结合的写作思路和叙述脉络。这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写作需要,也是给读者的阅读提示。

吴迪所著《岭南乐器的乐种学阐释》,是“乐器”为本的著作。根据主编周凯模教授的设计,本书研究乐器不说“乐器学”而联系中国音乐学术独特的“乐种学”,开拓了中国音乐学术不同于西方乐器研究的另外一条路向。作者首论岭南乐种学之学理、人文及史迹阐释,开篇明义,岭南的乐器不只是物理研究的对象,而是人文、文化、乐种的对象,虽然仍取德奥霍恩博斯特尔(E.M.V.Hornbostel)和萨克斯(Curt Sachs)乐器分类体系(Systematik der Musikinstrumente,1914年),以体鸣、膜鸣、气鸣、弦鸣四大类列出,但却归入地方文化如广府锣鼓、潮州锣鼓、客家锣鼓,唢呐啸咏、号头威武、粤乐等等岭南乐种之中展开观察,反映出作者既有深入的音乐实践活动,也有扎实的田野考察功夫。其理论阐释是明白透彻的。

著名的岭南音乐家黄日进先生所著《岭南广东音乐艺术特色阐释》一书,是以“乐艺”为本的著作。其著作的理论特色,最重要的如赵宋光先生所说,黄日进先生有文化自觉。作者是广东文化自觉的先行者,他对广东地方文化楔入极深,身在其中而观在其外,重师承而不迷信传言,重历史而不轻信书本,为什么“广东音乐”作为乐种不同于其他地方音乐?他一生以表演、教学和创作所论证的“广东音乐”的“DNA”即“文化基因”,是无法离开广东这片土地上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外部影响的,也无法不重视广东地方的人、事、物。他提取了“广东音乐”作为乐种的五大要素:作品;乐器;技艺;方言声音特点;音色。其中,评论者以为最为特异和重要的,是“广东音乐”所表现出的对广州方言的音高、音势、音力、音节、音腔、语气、音速等等要素的艺术表现,这使广东音乐不同于其他地方音乐而具有十分突出的文化特色。没有十分强烈的广东地方文化自觉,没有对“广东音乐”技艺的深刻了解,没有本书设计的“自述”与“他述”,认识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而这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吴霜等著《岭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阐释》,则以“乐文”为本。这部著作是9位作者的集体创作,他们来自不同地方的多所高校,当年都是青年教师,其中两位还是少数民族,吴霜是苗族,潘林紫是仫佬族,如今一些作者已经是教授了。这样一种文化背景和人员组合,怎么写好这本岭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阐释的书?没有学术设计断无可能做到。首先,岭南一定是两广,有广东就不能缺了广西,而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其文化和语言之复杂是超乎想象的,“蛮”与“越”,“佬”与“瓯”,“俚”与“僚”等民族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都很难有统一的解释。同时,文化地理与行政区划并不一致,族称之繁复与实际人群往往不能完全统一,历史也难以完全对应今天的现实,故作者设计了第一单元“古文化概述”,对疆域、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来设计本书的结构,是非常必要的。从音乐文化上来说,广西少数民族长期保持着集体歌唱的习俗,也有许多乐舞节日和原始宗教性质的活动,音乐元素和民族语言都非常独特,故本书设计了历史阐释、形态阐释、功能阐释以及美学和信仰、文化认同和信仰传承等理论架设,从而也很好的把不同作者、不同内容、不同对象统摄起来了。

显然,这样一种对丛书的整体把握,不能不是主编周凯模教授的殚精竭虑、深入思考的结果,没有整体学术设计,就不会有学理贯通的要求,也不可能有学理的通透。“通”则贯穿全部丛书,使丛书学术结构层层递进有机统一每部又自成一体;“透”则深入对象骨髓,使论述能在扎实材料基础上合理阐释,而通透的效果,则是对岭南音乐文化的深度揭示和把握。

本丛书第二个突出特点,是建立在第一手新材料上的坚实内容。主编认为,对民间活态音乐文化价值的研究,是一切音乐创新的来源;对民间优秀传统音乐的新材料阐释,是理解传统如何形成人文历史的当代创新基础。全部丛书近两百万字,参与作者25人之多,内容涵括了广东、广西两省区的汉族和汉族岭南民系、岭南壮侗语族各族和苗瑶语族各族,涉及极为复杂的岭南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了岭南地区绝大多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品种,涉及了乐社、乐种、乐器、乐人、乐曲、乐谱、乐律、乐艺、乐文、雅集、音乐会、民间文化传承与现代音乐教育等方面,含纳了巨大的“传统-现代”文化时空,拓开了复杂深厚的学术空间,可以说,本套丛书建构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岭南音乐新材料库,包含:

广东音乐、广东粤剧、三水私伙局、潮州琵琶、客家歌墟、佛教焰口、岭南傩俗、岭南崇祀、游神赛会、岭南武舞、岭南祭仪、广府锣鼓、潮州锣鼓、客家锣鼓、岭南笛箫、潮乐横吹、广府喉管、潮州哭筚、潮州歌册、唢呐啸咏、潮州英歌锣鼓、舞狮锣鼓、琴乐、细乐、弦诗乐、笛套乐、丝弦乐、方言歌、功德乐、木偶乐、庙堂音乐、广府大笛、大小八音班、锣鼓柜、潮州的禾、客家唢呐、潮汕号头、广府二弦、客家二弦、粤乐二弦、粤乐五架头、潮州竹弦、粤乐杨琴、客家民歌、客家戏曲、客家说唱、客家器乐、客家歌舞、高胡、椰胡、三弦、秦琴、杨琴、筝、笛、箫、管、民歌、童谣、佛曲、道调、走唱、小戏、少数民族民歌里的古歌、叙事歌、爬山调、嘹歌、山歌、大歌……少数民族乐器涉及了气鸣、弦鸣、膜鸣、体鸣四大分类中的数十种,以及地方少数民族乐舞音乐、戏剧音乐、器乐音乐、民歌音乐、民俗音乐、宗教音乐,讨论了岭南传统音乐传承、现代音乐教育、社会文化现象问题、大量已逝和在世的岭南乐人,丛书中还包括了许多珍贵的图片、图表和考察报告等等。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建构一个岭南音乐词典库,其内涵的丰沛,足可让音乐学家们疯狂,让读者读得过瘾,让后人感佩不已!

本套丛书的第三个特点,是情感深沉。学术著作一般来说,容易掉书袋,容易板面孔、容易语言乏味,其实反映的是作者的情感投入、介入、深入不够,但凡把自己放进去,文章就会生动、好看、耐读,本套丛书正是这样的好书。丛书编委会中,已有陆仲任、费师逊、李雁、温萍等前辈过世,有大病中为丛书作者写序的专家杨秀昭先生,有老而弥坚的专家赵宋光先生作序,有极富名望的音乐家黄日进先生和京城著名音乐学者杨明康教授的参与,高寿者八十有余,年轻者未及而立,有师生关系,有老少情缘,可以说,本套丛书反映了岭南老中青三代音乐学者们的深厚文化情感!主编周凯模教授在她的总序中,专列一节写到本套丛书的学术结缘,其间满满的是令人动容的细节描述和学术回忆,可以看到老一辈的人生经历,可以读出青年学子成长的过程,前辈的学术责任感,后人的努力足印,都反映在本丛书中,如周凯模教授所说,学术缘分的故事说不完,这些故事,亦非故事,而是老中青三代学者倾心接力的见证!也证明了,要做出确有学术含量的成果,要为建设中华教育体系而对某地文化进行解读,没有至少15年以上的深入观察与持续思考,没有一个有意培养、坚持不懈并精诚合作的学术梯队,很难想象能够成功。

更令我们感动和不能忘怀的,是书中各民族无数民间音乐家们的支持、奉献,正是本丛书中这些有名或无名的民间音乐家,正是许多现代岭南音乐家们,创造了我们的传统,接续了我们的传统,也正是他们使我们今天还能够听到古远的声音,亲近民族的文化,感悟远去的先贤智慧。这一切,都使本丛书充满了浓烈的情感,这情感不仅是音乐与文化的,更是时代和历史的。

本套丛书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特点,是其厚重的背景。实在说,没有岭南文化的历史和现在,没有前人的创造和今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本套丛书的厚重感。岭南,不仅是地理范围,更是历史范围,也是文化范围,其特色异常鲜明。岭南包括了两广和海南三省区(本丛书目前不涉及海南省),包括了汉族、汉族民系中的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壮侗语族的壮、侗、仫佬、毛南、水族等,苗瑶语族的苗、瑶、畲族等民族;历史上有百越族群,百濮族群,种类极多,称呼繁复,如南蛮、西瓯、骆越、乌浒、俚、僚、蜑……,加上百越杂处,民族交融,方言古语,民间宗教,往复叠加,文化杂色,成为中国南方文化地理、音乐地理的极厚地区,考古学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仅西汉南越王墓,就出土了数十件乐器,反映了岭南文化的辉煌成就。岭南向内,对中国内陆开放,自古有中原文化影响,语言、习俗、饮食、服装、乐舞、戏曲、民歌等无不受到内地音乐文化的滋养;岭南向外,又频临南中国海,向来有讨海出洋的习俗,带来东南亚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双向交流,甚至欧、美、阿拉伯文化的影响,至今仍是如此。岭南地区的开拓和开放,是远胜于内地的。

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岭南音乐惊人的“文化叠加”和“文化杂交”现象。如:广府粤乐既有江南民歌小调、昆弋牌子曲、外江戏等的传统音乐要素,也有欧洲、东南亚影响,西方乐器、乡村音乐、爵士乐和摇滚乐都不同程度的进入了这个乐种;客家汉乐有中州古韵,又被称为“儒家乐”“中军班”,显然有古代客家人自中原南下的史影,但在落籍本地后,又吸收了大量粤东民间音乐如小调、佛曲、汉剧吹唱;潮州音乐既盛行当地,也流传海外,既有当地民歌小调,也含有弋阳腔、昆曲、汉调、秦腔和道调法曲的因素,更有深远的历史文化遗存如唐宋时代的奚琴、乐语中有“徽”“徽位”“催”“煞”等古语;客家山歌继承了先秦民歌的表现手法,也揉合了南北朝民歌的语言风格,甚至能够分析出唐诗律绝和竹枝词格式的影响,岭南客家的音感觉有汉乐软线的调式音级,存在活性中立音认同感,或者与陕西籍客家南下有关,而可以联系陕西秦腔“苦音”思考;潮州琵琶的音律,传统上是混合音律,但现代潮州琵琶则用欧洲一样的十二平均律,实践上往往死律活做,也能够使十二平均律的现代琵琶奏出潮乐韵味,不妨看成是音律的混合叠加;“广东音乐”中严老烈的曲子《旱天雷》改编自传统古曲“三汲浪”,《倒垂帘》改编自“和尚思妻”,《连环扣》改编自“寡妇诉冤”,而陈俊英的《凯旋》、陈文达的《惊涛》、崔蔚林的《禅院钟声》、邵铁鸿的《流水行云》等,则有西洋作曲技法的影响,其他如许多作品受到欧风美雨的沐浴,甚至用上小提琴、电吉他、昔士风(萨克斯风)、黑管、爵士鼓等,也是一直在文化交融变化之中,如黄日进先生说,广东音乐与时俱进,不保守,不落后,独树一帜,每隔二三十年就会有一批打上时代烙印的新作及其代表人物面世。在规矩最为要紧的古琴艺术上,岭南琴派也不拘一格,在琴学理论方面既强调以中国音乐为主体,也借鉴西方音乐研究方法;广州越秀客家山歌《五句板》,传统还在,但加入了流行音乐要素,西洋伴奏乐器萨克斯、电子琴等,传统的歌墟进入了大城市,不可能不发生变化。而岭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也反映出文化叠加和文化杂交的现象,中原礼乐,民族俗乐,传统歌墟,现代教育,都在本丛书中有体现。这样,岭南音乐文化的背景想不厚重都不行啊!

评论者的基本认识是,本丛书是一套学理通透,内容扎实,情感深沉,背景厚重的好书!这是他们“走野路,说人话”的中国音乐学术体验和实践,也是他们对时代所作的文化承诺。本文作者寄以希望的是,学术丛书都应该、也能够带给读者这样的体验和感受。

本文作者还得知,这套丛书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这是出版界很高的荣誉,非常感谢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独具慧眼出版这套丛书,能让读者有缘了解如此丰厚的岭南音乐文化。

2019年7月21日,于西安

猜你喜欢
学理丛书岭南
忆岭南
黄河之声(2022年14期)2022-11-16 10:58:50
“人梯书库”丛书
雨岭南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4
艺术创想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不辞长作岭南人
商周刊(2018年26期)2018-12-29 12:55:58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4:10
“新常态”概念的演进与学理支撑
《社会组织培训教材丛书》简介
大社会(2016年5期)2016-05-04 03: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