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动画模型制作课程的教学改革

2019-10-12 00:39蒋海岭
武夷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应用型动画模型

蒋海岭,张 钰

(武夷学院 艺术学院,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在我国动漫产业和文创产业的强劲发展背景下,动漫手办以及其它动漫立体衍生品市场的需求量与日剧增。为了迎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动画模型制作课程作为动画专业体系课程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却越发显得重要。如何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有效对接后续的动漫衍生品设计与制作、三维动画角色建模和定格动画制作等相关课程,并在后续课程中发挥其特性,是当前动画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

一、动画模型概述

动画模型制作是指利用可塑的综合材料对电影、电视、游戏、动画片、漫画、网络以及生活中等角色为造型基础,采用“模型制作”和“手工技法”等雕塑手段创作出具有观赏性与收藏性于一体的卡通立体造型。它是动画角色从虚拟到现实转变的关键环节,也是动漫衍生品以及手办(收藏性人物模型)诞生的基础,亦是偶动画中角色和场景得以实现的前提。

二、动画模型制作课程的目标与要求、地位与特征

应用型大学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依托,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1]武夷学院作为闽北唯一的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的总体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其中艺术学科被列为学校的特色学科之一,而动画模型制作是艺术学科中动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它作为专业的必修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立体思维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要求学生利用可塑材料将二维平面的动画角色进行可视立体化的塑造,进而促进学生对动画角色的形体结构、比例关系及动态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和掌握,利于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动画模型制作课程,在动画造型设计专业知识体系中具有鲜明的课程特征——交叉性与综合性,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2]动画模型制作课程有别于传统的雕塑课程,一方面雕塑专业的雕塑课程课时非常充足,而动画模型制作作为动画专业中的一个课程,一般课时仅有一个月的时间;另一方面传统雕塑一般遵循造物的自然属性,以写实性偏多,而动画模型制作则是充分发挥想象力,题材涉及广泛;而且传统雕塑的体积比起动画模型制作作品普遍偏大等。通过上述简要分析,动画模型制作课程是为动画专业服务的,它更加概括并充满主观想象力,动画模型制作课程的开展更有利于后续的定格动画短片制作、动漫衍生品设计与制作、三维动画建模等相关课程的开展,利于形成完整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链条,在整个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传统动画模型制作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肩负着培育面向动画、游戏、动漫衍生品、文创产品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动画模型制作课程作为动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在整个动画专业培养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具有夸张、变形等特点的动画角色前提下,利用传统的雕塑技法对设计的动画角色进行立体的模型制作,培养学生三维立体的思维意识。但是,长期以来在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

(一)课程关联性缺失

动画模型制作课程是动画角色、动画场景得以立体呈现的基础保证。由于动画角色设计课程与动画模型制作是两个专业课,授课教师和授课地点的转换,导致传统的动画模型制作课程课堂上忽视了前面的动画角色设计课程作业,部分学生直接用网络动画造型作为参考进行动画模型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设计的二维平面动画角色造型得不到立体作品的延续,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严重缺失。

(二)制作材料单一

传统的动画模型制作材料以油泥和精雕泥为主(如图1),因其材质粘性和可塑性强,是动画模型课中常用的材料,但课程中学生仅停留在将二维动画角色立体呈现,而忽略了作品造型本身的色彩以及材质等特征,部分学生尝试使用丙烯颜料为作品上色,但由于油泥和精雕泥都是油性材料,颜料与油泥附着力不强,不宜长时间保存,颜色容易脱落,上色后对二维动画角色设计稿的还原度低,色彩感觉弱,细节刻画不到位,作品整体效果显得粗糙。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图1 学生油泥作品Fig.1 Students'oil sludge works

(三)制作过程片面化

在动画模型制作过程中,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非常重要。在课堂上学生往往容易被制作材料及动画模型外表的细节所吸引,而忽视了作品比例、动态、形体的大关系,不注意多角度观察,作品平面化,空间距离拉不开,作品立体感弱。如动画人物塑造中容易出现骨骼和肌肉不符合生长规律、形体组合方式不准确等问题。由于缺乏对作品整体的认识,后期作品深入不进去,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利于动画模型的立体塑造和学生的三维立体意识的培养。

(四)作品流通性弱

经过48课时的课堂教学,学生均能做出2~3个动画角色模型作品,大多数学生的作品实行自己留存,即使有少数同学做出满意的、具有可延续开发的动画模型作品,仅仅作为一件学生作业留在实验室的展示架上,无法走出校园,与市场对接。

四、动画模型制作课程改革的实践

(一)教学内容改革

1.注重课程的关联度

动画模型制作是对动画角色设计、场景设计、道具设计的二次创作,将平面的图形进行三维立体的转变,它与动画角色设计课程有着特殊的关系,它是二维手绘的动画角色设计与动漫衍生品设计、定格动画制作等相关课程的中间关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构思与讨论整个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有意识地将动画角色设计课程安排在动画模型制作课程之前,并在大纲中明确标注动画模型制作课程以动画角色设计课程为前提,采用动画角色设计课程作业作为动画模型制作的二维稿图。将学生原创性的构思得到延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力。

2.丰富材料的多样化

动画模型制作是以材料为最终的呈现方式,传统的动画模型制作以黄色的精雕泥为主要材料,质地坚硬,需要加热到50度以上进行软化,才利于成型。它一般可以保存几年的时间,但是色彩太过单一,表面效果生硬而粗糙,角色细腻的面部特征表现欠缺,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增加了软陶材料(如图2)和“美国土”材料。软陶又称塑泥,是一种人工低温聚合材料,具有高度的延展性、可塑性和多彩性,色彩之间的相互融合可以调制出合适的色彩。在制作的过程需要经历揉土(排出气泡,减少裂痕,增加密度)、配色、造型、定型(烘烤、水煮)等几个步骤,软陶材料的介入,改变了传统动画模型的单一色的局面,丰富的色彩为动画模型增添生命力,而且定型后的软陶模型不易变形,易于保存,缺点是在制作过程中,一是需要使用护手霜来克服粘手的情况,二是烤制过程对温度、时间以及模型厚度的实践把握。

图2 学生作品Fig.2 Student's work

“美国土”材料又称超级黏土,通过软硬度分为不同的型号,软硬度比较恒定。在制作过程较精雕油泥更不易粘手,手感更好,成型后在烤箱高温烤制后可以长久保存,缺点是不能循环使用。其中一款叫“Super Sculpey(美国土—肤色)”,简称肤色土,肤色土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动画角色肌肤色彩和质感,角色表情更加细腻和生动。动画模型制作后期还可以配上自制的服饰和道具,对角色设计稿的还原度更加准确,容易拉近学生的接受度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动手应用能力。

3.植入本土的文化

武夷学院的学校服务面向定位中提到“立足闽北、服务福建”,而武夷学院又是闽北武夷山唯一的一所高校,武夷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文化遗产地,蕴含着深厚的朱子文化、茶文化、闽越文化以及民间传说文化。在动画角色设计课程中将闽北本土文化融入,授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收集资料、拓展思维、设计出具有闽北特色文化的动漫角色作品。在后续动画模型制作课程中采用动画模型制作艺术形式对其进行表达,也是对本土文化进行可视、可触的传承。比如用动画模型表达武夷山的稀有物种“角怪”,学名叫做“崇安髭蟾”,它是一种雄性嘴巴上方长有角的青蛙(如图3);再如以武夷山民间传说《大王玉女之传说》故事中反派角色“铁板怪”原型塑造的动画模型(如图4)。

图3 学生作品——角怪Fig.3 Student's works-the corner monster

图4 学生作品—铁板怪Fig.4 Student's works-iron monster

4.选择实用的教材

合适的教材选择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应用型专业课程对教材的要求应该优化理论部分,凸显实践应用部分,以案例为主,解决如何去实践与应用。如解决怎样选择材料、扎骨架、步骤塑型、塑型的方法、烤制、翻模以及后期效果制作等问题。这样的教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实践应用能力。

(二)教学模式改革

1.课前准备工作

传统动画模型制作课程前期的8个课时均为授课教师的理论讲解,学生被动地听讲,课堂枯燥、无味,避免不了学生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聊天等不良情况,授课效果可想而知,压抑的授课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会抑制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影响学生在模型制作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一改传统的理论知识授课方式,要求学生提前一周准备与动画模型相关的资料PPT,利用4个课时进行面向全班汇报。以此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要我学”的被动学习态度改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态度,让学生自主地去查阅资料和收集材料。在汇报的过程中,授课教师针对汇报内容进行讲解、补充与提问,同学们踊跃发言。与传统理论讲解课堂相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学生更易于接受、思考和掌握动画模型的基础知识。

2.课题、项目带入课堂

一方面鼓励学生成立团队提前申请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请授课教师为指导老师,将课题带入课堂进行设计与制作,指导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另一方面允许教师的个人项目和课题带入课堂,鼓励同学们动手参与。这样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动漫形象进行立体的塑造,学习的氛围轻松愉悦,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际项目的操作过程,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积累经验。

3.作品走出课堂

传统动画模型制作课程学生作业最终学生自行保管,仅有极少数的优秀作品被学院收藏,大多数学生作品被置于角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秀的学生作业可直接作为教学成果,在各类创意文化博览会中展出,或作为创意形象参加各种设计竞赛和吉祥物的征集活动中。[3]课程结束后,鼓励学生将作品参加校内科技节、武夷山茶博会以及相关的动漫节活动,无形中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开展实践基地第二课堂

动画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平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保证。[4-5]传统动画模型制作课程由于第二课堂开展环节不畅,实践基地建设薄弱,最终作业仅仅停留在油泥阶段,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即使有实践基地也存在浮于形式的现象。目前,武夷学院艺术学院与邵武市荣泰工艺品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教学实训、实践基地,能够为动画模型制作课程后期效果教学提供了场地和专业技术支持。实践基地的第二课堂教学不仅完善了学生知识结构,而且将学生“课堂作业”延伸至“作品”,作品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易于激发学生再创造的想法,将与动漫衍生品研发、定格动画等相关课程的衔接提供途径。

5.实施分阶段课堂评分

传统的动画模型制作课程作业评分放在最后一堂课,按照作品最终的效果进行评分,造成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存在拖沓现象和打成绩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学生作品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在此问题上,采取分阶段打分和结课作业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每个阶段学习都有一个明确的把握,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教学改革是一项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思考与探索的过程,尤其是应用型本科办学,思索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思索怎样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结合我校目前正处于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时期,以及艺术学院当前动画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希望能够完善动画专业教学体系,发挥动画模型制作课程作为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的中间环节作用,培养具有三维立体思维意识和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并为学生的后续课程以及拓展就业范围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动画模型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自制空间站模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做个动画给你看
我的动画梦
模型小览(二)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